人權冷淡孤寂受傷國防外交專欄作家政治 富察案:醒醒吧中共沒有紅線 盧郁佳 2023 年 5 月 2 日 盧郁佳 2023 年 5 月 2 日 在臺出版中國禁書《紅色滲透》的八旗總編輯富察,身為中籍配偶,為取得臺灣身分證,依臺灣規定赴中除籍,3月21日上海被捕。李戡以富察十幾年間兩岸來去自如,現在卻被抓,證明他是共諜才可通行無阻,被抓是在臺灣工作失敗被整肅。另一方輿論則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國防外交政治社會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 李明哲 2023 年 4 月 26 日 李明哲 2023 年 4 月 26 日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今天(26日)正式對外公佈,台灣八旗出版社總編輯富察延賀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正接受國家安全機關的調查。 既然大家多日來的擔心的事情已經被證實了,富察被拘捕的事件就已經不再是任何人可以私下處理的問題 … 1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國防外交國際產經財金社會 中臺兩國無產階級受苦群衆的共同敵人──中國官僚資本集團及其臺灣左統代言人 高思達 2023 年 4 月 21 日 高思達 2023 年 4 月 21 日 今日臺灣很多底層面臨生計困難,或是即將面臨失業等災難。從表面上看,是全球經濟蕭條和中美貿易戰導致。雖有晶圓等高端產業強勢帶來的總體經濟成長,但其他產業,特別是旅遊業和水果水產等非生存必須品出口受到衝擊。 但其根源在於中國加入全球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國防外交社會 中共政權製造的裂痕,只有無視人權與尊嚴 施逸翔 2023 年 4 月 21 日 施逸翔 2023 年 4 月 21 日 穀雨來臨之夜,閃電與大雨不斷落下台灣。溼透了的夜晚,網路社群熱議的是龍應台作為一位所謂「文化界」人士,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近乎溫情對待中共北京政權、無視中共為台灣主要威脅來源的文章,龍的一句「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社會運動 啦啦隊:一部物化的歷史 張茵惠 2023 年 4 月 18 日 張茵惠 2023 年 4 月 18 日 2023年台灣雖然未能晉級世界棒球經典賽,但全程保持高昂鬥志的女性啦啦隊員以及男性應援團員,都受到了外國媒體的矚目。儘管賽事未必盡如人意,但台灣啦啦隊員與應援團員始終全力帶動著現場觀眾的氣氛,這股驚人的狂熱穿過全球直播放送到全世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歷史社會 二二八,我們有哀悼的權力嗎? 江昺崙 2023 年 2 月 28 日 江昺崙 2023 年 2 月 28 日 每年到了二月二十八日,一些關心臺灣歷史的青年朋友,就會舉行「共生音樂節」。且一如往例,會有大量鄉民到共生音樂節粉專留言吐嘈(請見共生音樂節粉專圖)。 講求「共生」卻頻遭犀落攻訐 共生音樂節之所以名為「共生」,就是希望臺灣社會一起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專欄作家建國路上政治歷史社會 歷史記憶是一場永不休止的抗爭:寫在228前夕 黃涵榆 2023 年 2 月 28 日 黃涵榆 2023 年 2 月 28 日 蔣萬安會見228受害者家屬,然後呢? 身為蔣家後代的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會見228受害者家屬,企圖營造(或「消費」)和解氣氛的政治意圖不言可喻。 然而,228事件受難家屬及台灣國家聯盟等單位,宣布拒絕蔣萬安參與今年台北市228紀念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歷史社會 蔣萬安的二二八門檻 陳信仲 2023 年 2 月 27 日 陳信仲 2023 年 2 月 27 日 二二八將至,台灣面臨加害者後代主持紀念日的尷尬處境,蔣萬安即將主持今年台北市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對此被害者家屬宣布不參加蔣萬安出席的活動。面對被害者家屬與後代的「不給面子」,因為去年年底地方大選,藍營的全面得勝而雞犬升天的親藍媒體 … 3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專欄作家法律社會譬諸一嶼 《我跟蹤》:約翰.安德森的奇異案件 蕭育和 2023 年 1 月 2 日 蕭育和 2023 年 1 月 2 日 約翰.安德森原本應該是個平凡無奇的美國男子,他身強體壯,是個柴油機技工,擁有曳引機執照,是個頂天立地能夠養活自己的藍領勞工。2015年,在朋友介紹下,他認識了單親媽媽瑞秋,兩人一見鍾情。 約翰原本有個美滿人生 約翰一週必須工作六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人權政治歷史社會 轉型正義,緩慢、遲到的正義 李中志 2022 年 12 月 29 日 李中志 2022 年 12 月 29 日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後的紐倫堡與東京大審,戰勝國小心翼翼,不希望正義成為勝利者的正義,重踏一戰後的錯誤,但這個詞要到90年代之後才被普遍使用。例如杭亭頓1991年出版的《第三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