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想像,大家一起談!

嚴婉玲
83 人閱讀

離開台南,你才知道家鄉是什麼,地方是什麼,這是台北人沒有的機會。 圖片來源:PIXABAY

 

這幾年經常有剛考完學測及指考的年輕人問我,選填志願要留在台南還是填台南以外的地方,她/他們多半對台南很有愛,我總是說去台北,高雄我都覺得太近了。這麼說的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離開原生家庭的照顧,才有機會在20歲前後長成一個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第二是離開台南,你才知道家鄉是什麼,地方是什麼,這是台北人沒有的機會。家鄉是什麼,每個人有自己濃情蜜意的答案,我們不在這裡討論。但「地方」是什麼,我們可以好好來聊聊。

 

最近有個很火紅的新詞叫「地方創生」,連行政院國發會都推出「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示範計畫。不得不說,這八個字真是充滿想要趕上時代的急切感,設計、翻轉、地方創生都是這幾年常被使用的潮流詞彙,國發會做成撒尿牛丸一次給你。

 

「地方創生」其實是日本安倍政府所提出的國策,從發展特色產業下手試圖活絡地方,以此帶動地方經濟解決鄉村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人口過度向大都會集中等問題。日本政府為了推動此一國策,立了《城鎮人工作創生法》並在內閣成立戰略小組,推動至今大約四五年的時間,透過鼓勵地方發展有機會讓青年回流的產業,並鬆綁相關法規等作法實踐,成果尚待評估。

 

其實台灣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叫「社區總體營造」,從90年代開始由李登輝政府的文建會所提出,由上而下式的推動形成「社區共同體意識」,其中尤其強調「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當時的脈絡並非為了振興經濟,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建構的功能,幾十年的耕耘下來,台灣有無數「社造」成果,例如宜蘭白米社區、台南後壁土溝社區等等。當社造工作發展幾十年,開始變得容易落入窠臼也不知道下一步在哪時,「地方創生」的出現迅速在台灣引起一陣討論的風潮,而如前所述,這也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到了地方,最容易讓大家理解的方式就是從共同體的營造,現在變成要「拚經濟」,看起來真是一切圓滿也符合台灣人追求經濟發展的性格,但,台灣所移植的地方創生,真的有機會讓地方重新活絡嗎?

 

根據國發會的計畫,目前要實施的地方創生計劃,並未設計專法,雖然也由行政院推動,但示範計劃僅編列三千萬預算,再分配給各個來申請的鄉鎮,一案原先僅有兩百萬補助,後提高到五百萬。同時,與其他部會也未見有相連結之處,筆者悲觀的認為,這很可能又會淪為一個中小型規模的發錢專案,幾千萬發完後,地方並未真的得到創生,反而對此抱持期待的民眾會再一次承受期待落空的創傷。

由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計劃會不會成功,不是筆者最在意的,而是希望以此為例,邀大家一起思考,如果「地方」是重要的,那麼「地方」是什麼?如果說到地方新聞,大部分是各種社會案件,車禍、凶殺案或是孤苦無依的老人需要救援等等,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在這些新聞中看不到地方的政治運作過程。那麼當提到地方政治,大家想起的又是什麼?以台南為例,說到議會恐怕大家有印象的是龍介的台語小教室,說到市長選舉,最近最吸睛的是義豐的Crazy Friday,但台南這兩年真正影響選情的議員、立委選區重劃或影響台南城鄉發展的新市政中心計畫,討論卻相對稀少。

 

而當居住在地方的青年說自己關注政治,其實大部分指的是中央層級的政治議題例如《勞基法》修法、例如拔管/挺管,但對於自己的居住地或家鄉正在發生什麼事或即將發生什麼改變,其實是陌生而疏離的。地方選舉在即,如果要鼓勵青年返鄉投票,也許第一步是先讓「地方」進入青年的視野之中,讓青年投票的依據不只是執政黨在中央的政治表現,更重要的是誰要來治理我的家鄉。希望透過這個專欄,有機會跟大家一起重新思考「地方」是什麼?

 

後記:總編囑我想專欄名稱時,本來想叫「惡女地縛靈」,可是這比較像GQ或ELLE的兩性專欄名稱,只好改得中性一點,諤諤一詞其實不討喜,寫字總是有可能得罪人,但地福嘛,倒是希望翻轉地縛的咒怨感,想談如何讓在地是幸福的。偷偷說,其實真的想開的是美食專欄,只要把專欄名稱的諤改成餓就好了。

 

 

 

 

作者為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

 

留言評論
嚴婉玲
Latest posts by 嚴婉玲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