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夢田之戰:棒球的懷舊消費與媒介化

劉昌德
1.4K 人閱讀

美國社會持續往前推進,就像黑板一樣不斷擦掉、重寫、又再抹除。唯有棒球能作為時代印記。這球場與球賽,都銘刻於我們心中。──《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

這段對棒球充滿鄉愁情懷的台詞,由片中飾演運動作家的James Earl Jones以渾厚嗓音唸出時(就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片頭This is CNN的低沉男聲),沉醉於電影情節的球迷觀眾,不禁跟著默唸「阿們」。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1989年電影《夢幻成真》描述在愛荷華州鄉間耕種的主角Kevin Costner聽到「神啟」,獨力於玉米田中開闢棒球場。與世隔絕的場地,真的只有鬼會來──1919年MLB打假球的「黑襪事件」中,涉案但終生喊冤的芝加哥白襪(Chicago White Sox)球星「無鞋喬」(Joe Jackson)與多名隊友,鬼魂降臨球場,繼續他們魂牽夢縈的球賽。

電影出品後32年後,MLB於8月12日(台灣時間8月13日上午)真把球賽拉到「夢田」球場,「事主」白襪與紐約洋基(New York Yankees)在8000名現場觀眾面前展開經典對戰(最後白襪9:8力克洋基)。球迷還可以穿過玉米田前往球場,感受電影中球員鬼魂穿梭陰陽界的畫面。

蓋好球場,他就會來消費

現實中MLB夢田之戰的球場興建,跟電影從天而降的神秘聲音召示「蓋好球場,他就會來」(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不同,而是經過業者的長期投資與縝密規劃。

為了符合MLB規格要求與搭建觀眾席,比賽場地並非原本拍攝電影的球場,而是附近覓地搭建的「夢田2.0」。營建業者把原先的玉米田刨除並整地重鋪,然後依照上世紀白襪隊原主場Comisky Park樣貌打造,最後於場外重新種植玉米以重現電影場景。

規模龐大的工程,當然也不像電影中由帥氣男主角隻手闢建,而是多家公司投入鉅資與人力才能完成。MLB不願公布球場造價,只透露「約當於」2016年首次把賽事搬到北卡羅來納州、在軍事基地建造臨時球場的6百萬美元。

投資需要回收。MLB這次將兩隊拉到沒有大聯盟球場的愛荷華州比賽,網路上的門票均價喊到1400美元,最高價甚至近4000美元,創下MLB例行賽歷史新高。

雖然場館設施將於賽後拆除,不過這座球場可能保留,由同時擁有《夢幻成真》電影場地的廠商「奮戰到底」(Go the Distance Baseball)繼續經營。「夢田1.0」球場2018年吸引約11萬名觀光客,預估在MLB夢田之戰的促銷下,今年將創下15萬名遊客的紀錄。

圍繞著電影與MLB,「奮戰」自2012年就著手規劃「夢田系列」大型複合場館。業者宣稱該計畫可促進觀光與就業,獲得地方政府減稅優惠支持;不過投資預算從原本預估的3800萬美元,膨脹到7000萬美元之譜,還處於「造夢」階段。

媒介打造的懷舊商品

《夢幻成真》能從虛構的夢田,化為現實的高價門票球賽與未來的複合式場館,是因為對熱愛美國「國家休閒」的球迷而言,這部電影傳達了棒球純真年代的兩層意涵:一方面是男主角跟過世父親間以棒球聯繫的親情,另一方面是百年前黑襪事件的球迷始終相信棒球的熱情。

在高度商業化的當代歐美職業運動,貪婪的球團老闆與屢創薪資天價的球星,還有比夢田之戰更貴的世界大賽門票,讓職棒與一般球迷的距離愈來愈遠。所以懷念美好昔日的運動消費大受歡迎,例如球員換穿復古球衣、各種傳奇周邊商品的復刻板、走懷舊風的運動酒吧、或者像電影《Kano》的嘉農球衣等,都主打運動與球迷已然流逝的純真與青春。

MLB夢田之戰販售的懷舊情感,更是高度媒介化(mediatization)下,層層交錯的符號商品大集合。

電視延伸了人類的感官,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觀看同樣的節目,培養類似「地球村」的共同經驗與認同。科技愈加發達後,媒體更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理解。例如電視不只轉播球賽,還透過慢動作重播,讓我們比現場觀眾看到更多比賽細節。原本「模仿」現實世界的電視,呈現的色彩比我們肉眼看到得還要細緻,因此竟然比現實「更真實」。

所謂「媒介化」,不只是影像取代真實經驗,也改寫或融入了現實世界的運行邏輯。像是NBA為了方便安插廣告的電視暫停;東奧男子籃球金牌戰為了迎合美國電視黃金時段,硬是比銅牌戰提前舉行;或者武術選手穿戴電子護具、網球跟與球賽使用鷹眼等輔助設備,用以判決結果。

媒介化的夢田之戰懷舊商品群,像俄羅斯娃娃一樣,現實與虛擬不斷互相套疊。基於對上世紀初黑襪事件的遺憾,32年前好萊塢改拍成電影。現在MLB根據上世紀末電影的虛構情節,在現實世界以鉅資重製了夢田之戰,販售懷舊的高價門票與授權周邊商品。未來夢田系列的複合式場館,融合《夢幻成真》與夢田之戰,繼續吸引觀光客前來消費。

重回現場看球,也出去運動

MLB等跨國職業運動為吸引全球的球迷,行銷手段推陳出新。加入電影等文化元素,可以豐富棒球意義,提升消費意願。不過媒介化商品卻不總是理所當然,而往往自相矛盾、甚至可能損害球迷的真實體驗。

棒球,打造我們一生珍愛的記憶。夏日午後瀰漫剛割好草皮氣味的球場,拿著爆米花與熱狗,聽到擊球的清脆聲與球迷的吶喊。無論在棒球聖殿還是愛荷華州的玉米田,都能觀賞英雄們出賽。這是我們熱愛棒球的理由。──Play Station在YouTube的《夢幻成真》授權遊戲廣告

MLB夢田之戰不只重現電影,也藉由媒介化擴大商品種類,授權電玩業者開發遊戲。業者要吸引球迷消費虛擬遊戲,卻必須召喚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體驗與樂趣。

從去年疫情爆發之後,許多職業賽事(包括今年東奧)被迫採取高度媒介化作法──沒有現場觀眾的電視轉播。但缺乏現場觀眾的歡呼與噓聲,多數球員跟球迷都難以忍受。因為光是看轉播、打game、及購買懷舊商品,無法真正體會運動樂趣,所以球員與球迷必須回到現場。

媒介化的跨國懷舊消費,終究是隔靴搔癢。具有多層符號意義的MLB夢田之戰,的確是影像饗宴,但那還是不如去現場看學生的校園球賽、跟三五好友下場鬥牛、或者就只是去河濱自己跑個5公里。因為外頭的微風、場上的聲響、還有汗水及接觸,才能創造真實的運動體驗與回憶。

留言評論
劉昌德
Latest posts by 劉昌德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