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近日的媒體專訪中,暗批蔡英文為了選舉升高兩岸對立,「若惹毛中國切斷紅色供應鏈,台灣撐的住嗎?」
這番有如國台辦例行性恐嚇台灣的質問,不僅再次昭示了意識形態白裡透紅的柯文哲,屢次視中國打壓為無物,只要能夠獲得中國歡心,就算兩岸一家親也可以。也暴露了柯文哲不只國安方面無法令人放心,面對經濟問題的態度也是令人搖頭。
柯文哲白裡透紅。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首先,紅色供應鏈一詞大約在2015馬英九末年躍居檯面。它所指的是,紅色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如透過政治力特區開放、投資補貼、學術交流、強迫技轉、智慧財產權盜取等…在科技產業上,已經建立起「自我供應」的生產體系。
而這個體系,大幅降低了中國原本仰賴從外國採購物料、零組件,甚至引進技術人力的需求。而對於這樣的需求排擠,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對於中國貿易依賴度高的國家,很不幸的就是台灣。
紅色供應鏈一詞,會在2015年成為媒體熱門詞彙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馬英九執政時期,無節制的對中開放。原本是要哄騙台灣人放心的陸委會廣告詞「門打開,阮顧厝」,虛晃一招變成「沒人顧厝,門照開」。
馬政權兩任期大行其道的傾中政策下,導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幾乎到了怵目驚心的地步。2015年日本、歐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比例也才各佔年度總貿易額的12.6%、14.8%、16.0%,而當年的台灣竟然就高達了四成。獲利模式的依賴,使得台灣的產業完全失去主體性,也結構性地影響到了台灣的產業發展走向。
原本有機會往歐美式的高附加價值、智慧型產業發展的台灣,錯失產業升級與完善結構的可能,因為既然政府都帶頭鼓勵大家去中國市場獲利了,誰還要留在鬼島玩產業升級?
當人才也拉了,技術也學會了,中國紅色供應鏈接近完備時,馬英九雙手一攤,留下來的是被中國勒住經濟命脈的台灣。不但錯失發展戰略產業的契機、產業升級停滯,甚至面臨產業沒落與消亡的威脅。
爬梳脈絡至此,不難看出,紅色供應鏈實際上的定義,與柯文哲講的根本牛頭不對馬嘴。且柯文哲不知是真不懂或是故意,訪談中刻意強化「台商接單只能在中國生產」的錯誤觀念。柯文哲指出「台灣占中國GDP掉到4.6%以下,中國恐切斷供應鏈打消耗戰」,但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有一個重大的漏洞,生產基地難道只能有中國嗎?
1993年,總統李登輝推動東南亞務實外交,黨營與國營事業雙管齊下示範,鼓勵勞力密集型產業外移到東南亞。隔年台商對東南亞投資甚至超越在中國的投資。
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政府意欲推動第二波南向政策,卻忽略西方國家不願對政治經濟紊亂的東南亞下訂單。於是在台商激烈反彈以及當地原先的投資企業風雨飄搖的情況下,第2次南向政策以失敗收場。
從上述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台灣的代工產業大舉西進中國,除了要有國際政治局勢的配合,還須符合「下單的西方廠商同意在中國生產」這個關鍵要素。而讓西方廠商垂涎三尺的,除了中國的市長改革開放外,自然就是柯文哲在專訪中提到的「在1990年時,台灣占中國GDP約43%」,意即人均GDP只有381美元的中國市場中,大批的廉價勞動力。(同年台灣的人均GDP為8216美元)。
然而,柯文哲沒有更新、或者刻意不提的資訊是,這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優勢,早已隨著美中貿易戰的開打,渡過十年河東朝露光景走往十年河西的日暮之刻。美中貿易戰形成的壁壘,不只檯面化了中國政局紊亂,對訂單造成極大不穩定性的隱憂,也掀開了中國長期盜取技術、無視智慧財產權的假自由市場,這個隱藏在廉價勞力優勢下不能說的秘密。
當原本在中國生產的優勢改變,西方廠商自然也會希望台商轉移其他生產基地。今年的台商回流投資台灣四千億,就是證據。當然這是比較正面的案例,更慘痛一點的,「你不轉廠,我就轉單」。最近被媒體披露,深陷中國市場泥濘難以遷廠的台灣電子五哥,就是血淋淋的案例。 走筆至此,已足證柯文哲的言論完全不符合國際局勢下,一個到處放風聲要選總統的人該有的大局觀與謀略。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柯文哲這番看似幫中國威脅蔡英文的言論,反而證實了撤離中國,對台灣來說是正確的決定。
首先,依賴中國市場一直都會產生我們在財報上看不到的極大「隱形成本」。為了符合中國市場要求,在做生意的同時,台灣人需拿「主權」、「政治」作為政治供品,換取生意上短暫的平順,就是國人很熟悉的「九二共識」。然而,台商的生意平順除了要看共產黨臉色隨時可能朝不保夕外,這些犧牲掉的隱形成本竟是要由全台灣人民共同買單。這種「你開心賺錢,我黯淡賠上主權」真的是台灣人民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嗎?這仍須痛定思痛想清楚。
以廉價勞工取得競爭優勢的老路,配合中國的磁吸效應,讓台灣經濟長期失去主動性,也使台灣工資長期停滯。美中貿易戰正是緩減磁吸效應、降低紅色供應鏈取代台廠,兩大危害的破口。台灣的領導人首先必須掌握國際局勢脈動,積極且富有戰略性的鼓勵台廠投資,讓台灣不至成為國際經濟交流中消極且被支配宰制的羔羊。
而像是「兩岸一家親」之類的政治語言,很明顯的只能處理柯市長與北京的交情,但處理不了台灣迫切的危機,也回應不了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
作者本身是個工科人,誤打誤撞走進政治的領域後就回不去了,曾經擔任過基進黨的中執委,現為電台主持人。
- 守捷成功,鬧劇告終 - 2021 年 2 月 7 日
- 本土第二政黨的分工 - 2020 年 6 月 21 日
- 用三小動作反罷免,韓國瑜徹底激怒高雄人 - 2020 年 3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