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飲的反叛,崩解中的台灣

陳信仲
470 人閱讀

近來由於香港反送中抗爭,許多在香港的台灣知名手搖飲料店紛紛表態,「中國台灣」逐漸成為品牌故事的起手式,贊同「一國兩制」更是時勢所趨下的求饒詞。

許多在香港的台灣手搖飲料店紛紛求饒。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歷經前一波台灣藝人的效忠潮以後,台灣的連鎖企業也群起效尤。面對台灣社會的普遍憤怒,有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在商言商,賺賠邏輯才是驅動這些企業行動的原因。然而果真如此嗎?怎麼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呢?

要求表態的意義:封鎖世界、摧毀人格

跨國連鎖企業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在於代表、延伸了該國在世界上的存在。比方說在台灣隨處可見的日本企業,就普遍讓台灣人對於日本有種莫名的熟悉與好感。日本商品的精緻、料理的美味,無不一再加深日本這個國家的品牌價值,以及我們對日本的敬意與憧憬,放大了日本的存在感。

同樣的,台灣引以為傲的手搖飲,在近來也在日本引發旋風。台灣兩個字頻繁在日本的都會區、商業區大量曝光,日本人對於台灣的熟悉,逐漸成為漫步街頭的生活日常。

因此中國無論用強制的手段,或者讓業者進行自我規制,都起了一個作用:瓦解台灣在世界上的存在,讓外國人從看到珍珠奶茶就想到台灣,變成看到珍珠奶茶就想到中國。而世界對於台灣的忽視,也將進一步淪喪台灣人的自尊與對台灣的認同:「既然世界都不關注我,堅持自己有何用?」進而對台灣失去信心,對公共事務冷漠,只剩對於個人利益的追求。

這樣的人,我們通常認為他失去與所處社會互動、溝通的人格。因此,封鎖世界、抹消存在、摧毀人格,就是中國一連串逼台灣藝人、企業表態的核心目的。擅長霸凌的中國深知,只有對自己喪失一切驕傲與信心的人,才能使他言聽計從、乖乖就範。

破鏡難圓─社會瓦解的不可逆性

跨國連鎖企業,尤其台灣的手搖飲店家,多半根植於台灣在地的文化、資源與社群,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手搖飲店家與顧客之間也有著深厚的信任與情誼,這樣的連帶感,是一個社會得以良性運作的前提。但這一波的表態所造成對在地的背叛潮,將會撕毀原有的連帶感。

具體而言,原本大家對於手搖飲都有消費習慣,也有台灣之光的驕傲,但當這樣的表態潮出現,就會讓消費者拒絕消費,甚至指責該企業。跨國連鎖企業的經營者到個別加盟業者,就會拿生計理由加以回擊,這樣的攻防久而久之就會破壞社會的連帶感,甚至因為拒絕消費而導致相關產業消退,讓手搖飲這樣曾經的驕傲蒙塵,使整個社會分崩離析。

而分崩離析、喪失信任與連帶感的社會,即使能修復,也要經歷漫長而痛苦的復原期。然而中國對台灣的統戰從不消停,可以想見在這期間,多少企業與個人會基於生計與惡化的環境,再次倒戈於中國,惡化既有的困境。

挽救頹勢、從上到下

那麼,面對中國這種封鎖世界、抹消存在、瓦解社會、摧毀人格的、陰險的陽謀,我們還有什麼出路?

縱觀台灣消費者抵制運動的歷史,我們必須悲觀地認識到成效不彰的事實,例如為了抵制頂新發起的拒買林鳳營的運動、再更之前的咖啡漲價發起的消費抵制,就目前通路仍存在林鳳營、便利商店仍然想漲價就漲價看來,幾乎都已失敗告終。但是這樣的手段仍然是必要的,雖然無法徹底讓業者倒閉,但至少能給予業者一定程度的壓力。

至於國家方面,應該積極擬定相關措施,表揚堅持維護國家立場的業者,或者輔導跨國企業向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亦或是懲罰向中國輸誠的企業。要將輸誠、表態這個行動的後果,變成業者賺賠邏輯內的成本:「既然表態不會受到懲罰,為了賺錢選擇表態」的劣勢,至少可以變成「表態將會危害本地企業利益」的平局。應該考量到,這不是國家妄圖介入市場,而是市場本身已經被外國政府利用,變成破壞國安的手段,而有干預、扭轉的必要。

更加根本的關鍵在於,台灣的企業若想進出海外,絕對要對中國政府惡質介入市場、毫無契約精神、樂於羞辱他人,乃至套殺海外企業的作法有深刻的警覺,盡量暫緩到中國發展的企圖。雖然中國市場龐大,可以在短時間以內致富,但長期而言,並不利於跨國企業的長期發展。

逼台灣企業表態,讓企業裡外不是人不說,中國盜取、山寨他國技術的惡習早已臭名遠播。一個有遠見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將種種風險考量在內,保護自己得以發跡的家園,才能讓企業保有尊嚴地存續下去。

經濟統戰的終局

中國心知肚明,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局勢,還有台灣事實獨立的主權狀態,並不容易用武力奪取台灣。所以他們的統戰策略,就是利用經濟利誘與武力恐嚇的兩面手法,瓦解台灣的公民社會、身分認同,由內而外崩解台灣。

手搖飲之於台灣的意義,不只是認同的象徵,更是日常生活與世界標識台灣的一部分。手搖飲引發的表態潮,毋寧是中國對台灣發動的經濟與人格的殲滅戰。如果從不警覺,甚至因為司空見慣而全面棄守,到最後,統一將成為台灣人維生的唯一選項。而在這個經濟統戰與逼迫表態的戰爭中,喪失一切尊嚴、社會團結與驕傲的台灣人,將悵然心死地走向滅絕的末路。

如果我們拒絕淪落到這樣的絕境,那麼就必須從(無論是投票、社會參與,甚至連消費、經商都不例外的)日常生活中展現我們的意志─為了保有自尊、為了活作台灣人的意志。

作者努力學習外語、攝取外國新知卻(暫時)出不了國的、自我意識過剩的悲情研究生。關懷德國、日本,當然包含祖國臺灣在內的種種人文社會思想議題。希望有天渺小的自己能為臺灣及其周遭的弱小民族盡綿薄之力。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