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的遺產和民進黨

王昭文
614 人閱讀

近百年前,前輩們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開啟台灣人以現代國家公民的身份追求自由、民主、自決的運動。那是在日本總督府打壓下奮鬥不懈的公民運動,乘著民族自決、社會主義運動、議會政黨政治等政治潮流,台灣知識分子想突破殖民統治框架,為台灣人爭取平等參政權。但也不僅是政治運動,更大的企圖是全面改造台灣文化,改善社會生活。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圖片來源:wikipedia

文化協會發起人之一蔣渭水的〈臨床講義─台灣診斷書〉,把當時這群知識分子的「進步價值」說得很清楚。蔣渭水認為台灣的病徵是:「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患者是個低能兒,頭股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不充實;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始目暈頭痛。」

雖然如此,但並非沒有希望:「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迅速治癒。」而根本療法是施予最大量的現代知識教育。於是文協前輩在各地成立「讀報社」,除了推廣《台灣民報》,也訂閱日本、中國的報刊雜誌,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最新的知識。又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文化演講會、講習會、演劇活動、夏季學校、放映電影的美台團……,進入大眾生活,擴散影響力。

前輩們的努力,在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前達到高峰。和所有的運動一樣,在環境結構和新思潮影響下,路線出現分歧,分裂很難避免。近日獲得台灣人民關切的「台灣民眾黨」,就是蔣渭水等人從文化協會脫退後組成的。「台灣民眾黨」和「新文協」在之後還能活動的幾年都重視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彼此競爭,偶有互相攻訐,但仍把主要力量放在對政府的抗爭。雖然兩個團體不久又再經歷內部分裂,部分成員行動激烈化。1931年民眾黨遭禁、新文協成員則在1932年幾乎全被逮捕,組織瓦解。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就此結束。

但是文化協會的成員,以及受這波運動影響者,仍繼續發揮著影響力。戰後許多文協及民眾黨成員仍保有當年對公眾事務的熱心、繼續追求民主自由,希望在政權轉移後能夠實現「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他們許多人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因為前文協成員張士德在1945年9月回到台灣來進行組織工作。三青團成為最有台灣地方基礎的國民黨組織。在二二八事件中,這些存著文協精神的人,在地方上發揮力量,匯聚民意提出政治改革方案,也在之後國民政府的清算中被殺戮慘重。

二二八的鎮壓和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白色恐怖,令大部分台灣人禁聲,但還是有人默默地傳遞文化協會以來爭民主、爭平等、愛台灣的精神。葉榮鐘先生寫了《台灣民族運動史》,1971年第一次出版由蔡培火等人掛名。這部著作讓戰後世代有機會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曾做過的努力。

葉榮鐘撰寫的書呈現右派觀點,除了列名作者們多是這立場之外,當時反共如火如荼的政治氣氛也無法公開大談左派活動。參加過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王詩琅,1975年在黨外雜誌《台灣政論》發表翻譯文章〈日人眼中的台灣抗日運動〉,介紹《警察沿革誌》這份重要史料,揭示文協時代左右思潮湧動、團體林立的多元面貌。

1970年代中期之後黨外運動興起,多年後才知道黃信介的舅舅是曾任文化協會理事長的連溫卿。一條隱藏的傳承線路,把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台灣人民主運動,和影響現今台灣發展甚鉅的黨外運動連了起來。連溫卿的著作《台灣政治運動史》也在1980年代出版,成為當時爭取「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民主運動重要養分。

很年輕就成了政治犯的楊碧川,在「綠島大學」中努力學習,建構左派台灣史觀。他所寫的《簡明台灣史》、《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為1980年代中期學生運動者建立歷史知識,透過他的著作和實際與他上課,文協以來的台灣人反抗者的價值觀成為野百合世代的精神基礎之一。

民進黨是在文化協會的精神基礎上誕生的,某種程度是台灣民眾黨真正的繼承人。但是當民進黨組織越來越龐大,執政經驗越豐富時,也離這樣根源越來越遠。我們很難過看到蔣渭水成了統派和國民黨利用的符碼,台灣民眾黨的名號被盜用,而一般民眾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也很有限。

民進黨能不能有個論述,強調自己才是台灣民眾黨的繼承人?也重新擁抱台灣人爭民主爭主權的這條歷史之路。

作者為歷史學徒,人生浪遊者。

留言評論
王昭文
Latest posts by 王昭文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