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韓國瑜如何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鳴人堂】
384 人閱讀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面對市政國政難以兼顧,以及民調無量下滑的事實,另有郭王兩人一旁虎視耽耽覬覦重演「偷樑換柱」的劇本,國民黨與韓國瑜的總統之路充滿了不少變數與挑戰。

這些危機迫使韓國瑜團隊調整選戰策略,找來台視主播何庭歡擔任團隊發言人希望吸引年輕族群外,另公布國政團隊成員名單以爭取菁英藍的支持;平心而論,這些策略調整都有其戰術上的考量。

然而,韓國瑜未來最大風險,是輿論萌生的「自我實現預言」,這樣的社會氛圍其實並不陌生。

從上台到泡沫化

去年韓國瑜三山造勢一時人氣如日中天,多數觀察家看到了韓流覺醒的趨勢,藍營支持者更具有強烈的勝選情緒;熟知選戰的人都理解,這樣的預期心理會強化候選人的政治能量與外擴效應,「只要大家相信他一定為當選,就必然當選」就是基本的思維。

這樣的群眾意識,除了在2018年的地方選戰發酵,同樣也在2014年柯文哲的「白色力量」效應中得到啟發;前者夷平了民進黨的權力板塊,後者則是摧毀了國民黨的執政基礎。

按照過去政治發展的經驗法則來看,地方選舉的挫敗將直接影響總統大選的選情,具體的說法就是「鐘擺效應」難以在短時間運作且成氣候,必須等到政黨輪替,發生新的治理失敗後才會出現;換言之,選民此時才會啟動平衡機制或採取懲罰性的投票行為。這大抵說明了陳水扁與馬英九時期,台灣政局發展與政黨政治的某種循環邏輯。

韓國瑜之所以不到半年時間便出現泡沫化或空洞化的危機,除了蔡英文在兩岸關係與香港反送中議題撿到槍外,最大的關鍵,還是國民黨中央與韓國瑜「黃袍加身」的政治運作,導致帶職參選的正當性令人質疑,並連串引爆誠信不足的批判。所有的問題都由此發酵擴散。

這個現象可從各項民調中,韓國瑜的信任度變化得到解釋。韓就任高雄市長之初其信任與不信任大概呈現60:20的懸殊差距,顯見台灣或高雄民眾的確對其入主高雄市府擁有高度期待。

備多力分下的骨牌效應

然而,此一現象在韓國瑜提出五點聲明,表態參選國民黨黨內總統初選後首次出現黃金交叉。多數民眾認為,韓國瑜高雄市長的位子都還沒坐穩就要更上一層樓,這是標準「吃碗內看碗外」的投機心態。而台灣地方自治的歷史中,有那個縣市首長還沒證明自己的治理能力前,居然就要直接前進總統府的呢?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韓國瑜為了在市政與造勢之間取得平衡,只能將高雄市政最小化來處理,在欠缺強有力的市政團隊與專業核心幕僚的支援下,韓國瑜必然陷入備多力分或力不從心的狀態。在媒體與議會的檢驗之下,重大市政如登革熱或水災等議題上,遭受輿論批評甚至撻伐,是可以想見的結果。

諷刺的是,為了維繫韓國瑜的政治動能與聲量,潘恆旭與王淺秋等人採取「創造議題」的策略,進行戰場的轉移與責任置換的操作。雖然塑造出韓國瑜「被打壓」與「受害人」的形象凝聚了韓粉的向心力,但無形間也使韓國瑜的擴散力道受到侷限。直白說,這樣頻繁的媒體操作導致出現「能趨疲」與「邊際效用遞減」的後果,許多人對此感到厭煩,且看破韓國瑜治理無能的草包本質。

在此背景下,各項政治骨牌效應正連鎖滾動中,理性選民與青年世代的覺醒與政治拋售行為,更使韓陣營面臨內外夾擊的政治危機。

無量下跌的崩盤危機

當下罷免連署已超過20萬,民調跌破30且穩定下滑,當下韓國瑜的信任度與不信任度已是徹底的翻轉,在20與60的數字對比之間,創下了台灣民選首長聲勢看漲與下滑的最大落差。

許多人相信這只是市場反應的前兆,當社會的預期心理朝向「無量下跌」的趨勢發展,離選情的崩盤只是一步之遙。這個現象也足以解釋,何以郭台銘與王金平始終採取觀望與取而代之的冷眼態度。

問題在於,韓國瑜本來就不具備擔任行政首長的能力與條件,只是去年的選舉結果讓他和韓粉產生了重大的錯覺與誤判,吳敦義的私心又讓不該發生的現象出現,最後必然產生「眼看他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的悲劇。但是當事人與韓粉,依然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本文原題〈「無量下跌」的群眾預期心理,是韓國瑜最大的危機,圖文經鳴人堂授權轉載。

作者為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致理科大及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復興電台兩岸櫥窗節目主持人。


推薦閱讀:

留言評論
【鳴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