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郭台銘退場後,台灣大選的骨牌連鎖效應

【鳴人堂】
161 人閱讀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做出重大的決定,表明不參加總統大選連署登記,核心幕僚隨後也補充郭不接受任何政黨推薦,這意味郭台銘已經選擇了「退黨不參選」的道路。震撼彈一出,選戰立刻出現新的骨牌效應,直接影響2020年的選情。

平心而論,任何政治人物做出重大決定必然有理性與感性層面的考量,責任與擔當更涉及個人的形象與魄力。

除了少數理念型政治人物外,在理性計算下,自然是趨利避害,也不會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而在感性部分,除了個人的價值理念、意識形態與政治社會化所累積的情感外,同時也與實際政治參與與其間的恩怨密切相關。至於責任,則是自身歷史定位、政治發展意義與社會公益三者間的總和。郭台銘的選擇,自然是鑲嵌在這個複雜的結構與情境當中,並非是偶然或突發奇想下的產物。

觀察各項民調,郭台銘即便急起直追,然而韓粉鐵板一塊的屬性,使得棄保效應在選戰最後階段也難以發生。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郭不扛韓敗選責任

郭台銘之所以選擇退場,關鍵在於郭陣營評估參選勝率不高,且要負擔過高的政治責任,賠本的投資實在有違企業家的理性選擇。

對郭台銘而言,勝選的勝利方程式是建立在有能力獲得藍營選票的最大化,以及吸引部分淺綠的中間選票這兩個基礎上。

深入觀察各項民調,郭台銘即便急起直追一舉超越韓國瑜,然而韓粉鐵板一塊的屬性,使得棄保效應在選戰最後階段也難以發生,這意味著郭無法有效將韓國瑜的選票轉移,第二名終究出現惜敗的結局,這是理性人都不會做出的決定。

此外,國民黨更對郭台銘的準備參選充滿了集體恐懼與不自信,最典型的錯亂,就是把韓國瑜的名調下滑與聲望崩盤,導果為因解釋為「郭董意圖分裂黨團結」所致,與韓國瑜一系列的失言、失政毫無瓜葛。

這些惡意攻訐與批評,使得郭台銘意識到未來恐將承擔韓國瑜敗選的責任,這顯然是他個人情感未能接受及認同的。

柯文哲組台灣民眾黨的目的本就有引君入甕的考量,深知商場併購邏輯的郭董豈看不穿柯黨的如意算盤。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郭退場,柯或成最大輸家

值得關注的是,柯文哲顯然也是輸家之一,郭董最後一刻做出拒絕再玩的決定,全然壞了阿北近兩個月以來的政治布局,民眾黨頓時間陷入無主關懷的悲慘境界,這也是柯文哲急就章上演類似棒球場上「假先發」的劇情。

只是這種類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或是「籌安會六君子勸進稱帝」的封建爛哏,實在與公民社會、開放透明與新政治文化所標榜價值相差太遠;柯文哲自己清楚民眾黨區域立委的名單已經不太好看,說好的十席、或提好提滿,都無亮麗的一軍人選,如果沒有母雞的保駕護航,小雞可能淪為砲灰的下場。

台北無黨籍市議員徐立信本來想要投入中正萬華區的立委選舉,郭台銘表明退場後他隨即對參選持保留態度,現實道盡了柯黨小雞無奈的心聲。選舉本來就是建立在實力原則上的競技,偏偏柯文哲只想透過權力操作與算計打贏選戰,現在終於嚐到苦果。

有趣的是,郭柯聯盟的破局意外使「教訓蔡英文」成為第三勢力的議題空間,這可從前副總統呂秀蓮宣代表喜樂島布參選總統大位,時代力量可能徵召黃國昌出征看出端倪,如果泛綠選民已大致歸隊,這些小黨拿到的選票若不是極端深綠就是藍營選票,反對韓國瑜的選情造成雪上加霜的後果。至於新黨的提名的候選人,說穿了就是在幫中國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做新民調罷了,難成氣候。

本文原題〈郭台銘退場後,台灣大選的骨牌連鎖效應〉,圖文經鳴人堂授權轉載。

作者為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媒體專欄作家,復興電台兩岸櫥窗節目主持人與政治評論員。


推薦閱讀:

留言評論
【鳴人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