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可輕忽的戰役—氣候戰

趙家緯
542 人閱讀

氣候罷課激發全球關注

9月20日全球150個國家將有5000場以上的氣候罷課行動,參與者預估將超過百萬人,且此次行動,不僅是青年與學生響應,全球會員數達到兩億人的國際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也呼籲其會員支持此行動,強調「死寂的地球上沒有就業機會」(there are no jobs on a dead planet)。

亞馬遜公司的員工,亦組成「亞馬遜員工推動氣候正義」團體。預計有1400位員工會參與氣候行動,要針對公司提出「2030年零排放、不再提供亞馬遜網路服務給化石燃料公司、停止資助否認氣候暖化的政治人物與遊說團體」等訴求。

知名戶外運動品牌Patagonia的線上購物平台與全球門市也將暫停營業一天,鼓勵員工參與在地的氣候抗議行動。該公司的執行長Rose Marcario則直指「根本的事實是:如果人類要持續生存,則資本主義需要演變。」

滑雪板品牌Burton不僅暫停供貨,在當天只要連上該公司網站,就會導流至全球氣候抗議網站。

上述作為,乃是希冀在9月23日聯合國秘書長召開的氣候高峰會之前,聚集足夠的群眾壓力,促使各國提升減量承諾。依據各國現行政策承諾,全球預計2035年時就會增溫超過1.5°C,2053年時會超過2°C,且在世紀末會增溫超過3.2°C。

2019年5月24 日時法蘭克福氣候罷課行動,工會成員拉出「死寂的地球上沒有就業機會」的布條,響應氣候行動。圖片來源:趙家緯提供

聯合國氣候峰會施加減碳壓力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日前受訪時指出:「氣候變遷是當前世代最關鍵的議題,若我們未能成功因應氣候變遷,我們其餘努力將毫無意義。」(Climate change is the defining issue of our time. If we fail climate change, we fail everything)。

古特雷斯趁著聯合國年度大會時召開此場高峰會,是有意藉由各國領導人須出席與會的契機,促使各國提出更為積極的氣候政策。故在本次高峰會中,古特雷斯事先規劃了下列九大議題,每個議題責成兩至三個國家主導討論,以期在本次高峰會時提出具體建議。九大議題如下:

1.融資:動員公共及私有私資金來源,推動優先部門脫碳並提高抗災能力。由法國、牙買加與卡達負責。

2.能源轉型:加速從化石燃料轉型至再生能源,顯著提升能效。由丹麥與衣索比亞負責。

3.產業轉型:實現石油和天然氣、鋼鐵、水泥、化學品和資訊等產業的轉型,由印度與瑞典負責。

4.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通過生物多樣性養護以及充分利用供應鏈和技術等方式,在林業、農業、漁業和糧食系統內外實現減少排放、提高碳匯能力,並提高韌性。由中國與紐西蘭負責。

5.城市與地方行動:在城市和地方層級提升減緩行動和韌性,重點關注低排放建築物、公共交通及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新承諾;以及城市貧困群體的韌性。由土耳其與肯亞負責。

6.韌性與調適:促進全球努力,應對並管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風險,尤其是在最脆弱的社區和國家。由埃及與英國負責。

7.減量政策:推動各國提出更積極的國家自主貢獻以及長期氣候策略,以履行巴黎協定。由日本與智利負責。

8.青年參與以及群眾動員:提升大眾關注,並確保青年在氣候高峰會討論時可妥善參與。由馬紹爾群島與愛爾蘭負責。

9.社會與政治驅動因子:強化氣候政策可以帶來的改善空污、減少就業機會與保護脆弱群體的共同效益。由秘魯與西班牙負責。

古特雷斯秘書長於七月時已發函給各會員國,強調各國須提出積極與具體的氣候政策,方有在本次高峰會時上台發言的機會。其更於函文中提出停止新建燃煤電廠、減少化石燃料補貼,以及承諾2050須達到淨零排放等三點具體訴求。若未能達到三點訴求,則無法登上高峰會的舞台。

因此諸如南非、日本、澳洲等,均因其仍持續支持燃煤產業的發展,將無法受邀上台發表該國氣候政策。而不斷阻礙巴黎協定推動的美國、巴西、沙烏地阿拉伯,同樣也被排除在外。聯合國秘書長運用此外交手段,施加壓力,加速全球減碳速度。

臺灣人在不在乎氣候變遷?

面對國際上對氣候變遷議題關注的激升,甚至促使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過程中,CNN 安排了場長達七個小時的氣候政策政見發表會,讓十位初選參選人,有完整時間說明其氣候政策。

但在同樣面對總統大選的臺灣,此議題並未獲得政治人物關注,然而依據2018年時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臺灣氣候風險指數排名世界第七,實不應漠視此議題。

依據英國民調公司YouGov九月份發表了橫跨28國,共三萬份樣本的氣候變遷感知民調,臺灣也是受調國家之一。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53%的民眾,認為氣候變遷主要是人為引起,42%認為人類只需負擔部分責任,此比例在28國中排名第九。相較之下,暖化懷疑論者群聚的美國,這個比例是38% 與37%,還有9%認為氣候變遷跟人類無關,有6%認為氣候並未變遷。

此外,臺灣有73%的民眾認為臺灣整體而言在氣候變遷上可以貢獻更多,有66%認為個人可以貢獻更多。從前者比例看來,是受調國家中第五高的。臺灣人認為誰該為氣候變遷負起責任?比例最高的是國際機構,再來是富國,企業第三。

該調查中更詢問各國受訪者在消費型態改變與以技術減碳兩選項中,願意採用哪個方式減碳。臺灣民眾有64%選擇消費型態改變,相較之下中國是49%、澳洲是51%。更重要的是,有92%的臺灣受調者中,認為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會產生大規模衝擊,這比例是受調國家中最高的。

從此跨國民調中可知,過去常認為臺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無感,或者不願意為此全球性衝擊盡一份心力,這種印象並非事實。臺灣民眾願意改變消費行為,希望政府強化氣候政策,更意識到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有極大衝擊。因此政府與企業不應再誤判民意趨勢,漠視氣候政策。

圖2. 臺灣民眾對於減碳貢獻度的認知。圖片來源:YouGov

總統高度方能加速氣候行動

若要充分反映國際趨勢與臺灣民意,則應從當前的減碳趨勢,檢視目前的政策缺口。依據八月底公布的燃料燃燒二氧化碳統計,臺灣2018年時的排碳量,較2017年減少了0.95%,扭轉了從2013年以來持續成長的趨勢。從效率分析,碳排放密集度降幅達到3.6%,是近十年來降幅第二大者。

若分析各部門的貢獻量,將發電廠衍生的碳排放量分攤至各部門時,工業總排放仍增加,但住商部門則是碳排削減最主要的貢獻者。主要是因為去年度服務業用電量成長0.44%、住宅減少1.11%,搭配上電力排放係數減少4%所致。

以上趨勢顯現在持續削減燃煤發電的政策方向下,臺灣碳排放量應該已於2017年達到頂峰,未來會持續削減。但依據法規所訂定的第一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為:2020年時將淨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2005年減少2%。務實來看,在2018年時,已較2005年成長8%,勢必無法達標。

圖3. 臺灣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圖片來源: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

國際這波氣候行動倡議中,呼籲各國應宣布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全面在立法、預算編列、行政作為上共同推動減緩與調適的作為,臺灣公民團體也呼籲此倡議。

而政府各部門回應氣候緊急狀態最好的方式,就是請蔡英文總統如同年金改革時,全面授權給熟悉此議題的陳副總統。讓其可以總統府的位階,統整督促各部會的氣候行動,邀請外部獨立專家檢視各部會要提送的「執行排放管制成果報告」以及「第二階段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唯有如此,方可建立公眾對於政府因應氣候危機的信任度,全面把握臺灣轉型契機。

作者歷經環保團體、官方智庫及學研單位等多重視角的能源轉型工作者。相信政策評估的價值,懷疑量化模型的慣性 ; 相信多方協作的效用,懷疑管制俘虜的自主 ; 相信公民審議的解放,懷疑資訊基建的近用。現任職於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建立臺灣轉型公民智庫為目標。

留言評論
趙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