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陣營的能源政策不合時宜

趙家緯
425 人閱讀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陣營於11月13日召開名為能源政策的記者會,但綜觀記者會論述內容,除批評當前的能源轉型政策之外,強調將在「人民同意,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會重啟核四」,並未提出任何完整的政策規劃。相較八月下旬首次直播時,還提出2035年的電力結構配比規劃,本次記者會把核電視為萬靈丹,對比國際能源轉型討論焦點,顯得不合時宜。

核電減碳貢獻式微

記者會中,國政顧問團副總召杜紫軍引述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長Fatih Birol發言,認為核電是減碳不可或缺的選項。但與其記者會同一天發表國際能源總署最新的《2019世界能源展望》(2019 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卻是白紙黑字寫著核電並非減碳主力,且其均化發電成本已較光電、陸域風機昂貴。

如圖所示,依據IEA最新評估,核電對於削減化石燃料燃燒排碳量的貢獻僅有3%,而減碳貢獻最高者乃是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次之。在IEA提出的永續發展情境之中,2040年時,全球電力結構中再生能源占比將由今日的26%大幅提升至67%,其中風力占21%、光電占19%,而核電占比則是11%。且IEA更進一步比對其歷年預測,更指出其此次情境中2030年時核電發電量預估較2017年的預估減少了20%,而光電則是增加26%,顯見形塑全球能源地景驅動力乃是分散式再生能源,而非集中型大型電廠。

面對電力結構此般劇變,IEA更直指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方能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並滿足電力系統彈性調度的需求。由此對照韓陣營記者會中仍奉大型電廠為圭臬,將綠能喻為發展的5G手機的論調,反而不符合真正的國際趨勢。

2019世界能源展望中的不同措施的減碳貢獻。圖片來源:IEA, 2019, World Energy Outlook.

核廢難解

針對核廢料問題,韓陣營強調核廢料處理已經有多重方式,馬前總統仍持續提出核廢料再處理的見解,但這些見解與剛於今年11月發表的《世界核廢報告》(The World Nuclear Waste Report)的內容也多有衝突。

《世界核廢報告》作者群包括法國核能安全局專家小組成員Manon Besnard 、瑞士核能安全委員會前委員Marcos Buser、前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主席Allison M. Macfarelane等,為國際上首份全面性盤點核廢處理進程的獨立分析報告。該報告直指人類使用核能雖已有70年的歷史,但世界上仍未有一個國家找到真正的核廢料解決方案。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營運中的深層地質儲存場,芬蘭是目前唯一正在建造此類最終儲置場的國家,法國、瑞典則是選定了場址,尚未進入建造過程。

同時,核廢料再處理,將會產生更容易獲得和分散的高度危險的放射性廢物,並帶來更多的挑戰,包括核武擴散風險,對工人和公眾的高暴露以及對環境的放射性污染,報告中指出法國La Hague再處理廠輻射廢水所導致的集體劑量將達達到3,600人西弗(person-sieverts),若該廠維持此高劑量的輻射廢水排放量直至該廠運轉壽齡終了,將會導致全球3000件致癌病例。

在核廢處理成本上,報告中更指出雖然各國政府多表示採用污染者付費原則,在現行核電發電成本中就提撥一定比例的核後端處理基金,但由於許多政府在核後端成本估算上,基於過於樂觀的折現率和過時的數據,低估核後端處理成本,導致核後端基金存在嚴重的資金缺口,而這個缺口最終將變為納稅人的負擔。由此報告可知,核廢議題須嚴肅以對,而非為了護航核電發展,就無視其在管理面上的嚴峻挑戰。

世界核廢報告。圖片來源:報告官網

能源轉型必須正視油電價格

而在韓陣營舉辦能源政策記者會的前一日,蔡英文總統則出席海洋風電完工典禮,並於典禮中提出2035年時離岸風力要增加至16GW左右的發展目標。IEA日前發表離岸風力展望報告指出2040年全球離岸風力市場將達到1兆美元,因此臺灣提出此中期政策目標符合國際市場趨勢,更可確保臺灣超越韓國設定的2030年達到12GW的發展目標,維持亞太地區第二大離岸風力市場的競爭優勢。但在此蓬勃綠能發展背後,臺灣過往三年的能源轉型政策,則有一大漏洞,則是能源價格不僅沒有反應外部成本,甚至近兩年更出現化石燃料補貼的情形。

依據筆者整合國內相關研究,針對電力系統發電過程對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臺灣電力系統(不含汽電共生自發自用)在2018年時則為3054億元,每度為1.31元,反映至電價時,電價則需增加50%左右。但在目前電價中,不僅無法反應前述外部成本,甚至平均電價已低於售電成本,每度電約補貼電力用戶0.2元左右。而今年3月與10月電價審議會中,台電亦提出今年度電價需提升至2.86元左右,方可符合售電成本,但兩次會議中卻未進行任何調整。

而國際貨幣基金指出此類未能在能源價格中反映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的作為,就是種化石燃料補貼,而化石燃料補貼改革更是聯合國秘書長要求各國最應採行的優先氣候行動,但目前政府囿於選舉壓力,凍漲電價的決定,與此背道而馳。在全球工業電價排名第五低的情形之下,更不利於臺灣推動產業節能,致使用電量飆升,延緩減碳與減煤進程。

國際上強調要推動長期能源轉型,必定要藉由能源稅等措施,將排碳與空汙代價納入能源使用成本,目前全球已有57國採取了碳定價措施,甚至國內的排碳大戶,台積電與台化在計算其營運成本時,均已以一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台幣1500元的標準,作為內部碳價格,納入其投資決策之中。而行政院雖已承諾2020年,要完成能源稅推動策略與配套規劃,但迄今卻未啟動任何評估與利害關係人諮詢程序。能源轉型遲滯如此,將使臺灣企業面臨國際碳關稅風險。

因此呼籲執政黨面臨於能源轉型政策論辯之時,除高舉綠能發展的亮麗成績以外,更須面對油電價格此治理缺口。應以明年3月的電價審議會為目標點,從現在開始啟動電價合理化時的政策溝通程序。

同樣的,電價凍漲亦是導致大型燃煤火力發電量於2018年時即與大型燃氣火力達到黃金交叉之因。因此關注於空氣污染、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公民團體們,亦須意識到此電力價格的持續凍結,對長期能源轉型的衝擊,儘速針對「外部成本內部化」擬定倡議策略,在明年初新一期國會開議之際,提出相應法案建議,方可促使臺灣邁向長期能源轉型。

台大風險中心於11月12日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應面對能源系統的外部成本。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歷經環保團體、官方智庫及學研單位等多重視角的能源轉型工作者。相信政策評估的價值,懷疑量化模型的慣性 ; 相信多方協作的效用,懷疑管制俘虜的自主 ; 相信公民審議的解放,懷疑資訊基建的近用。現任職於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建立臺灣轉型公民智庫為目標。

留言評論
趙家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