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

【書摘】
662 人閱讀

第九章美國該何去何從?它的優勢和最大的問題

撰寫本書之時,美國並無日本在一八五三年七月八日培里准將不請自來的那種急迫危機。然而大多數美國人都承認,美國確實面臨嚴重的問題。許多人會同意:我們目前的情況就像戰後的德國或澳洲,是緩慢發展的危機。我們遇到的問題包括美國社會和政治的內部問題,以及外交關係上的外部問題。

例如,在美國的對外關係問題中,許多美國人擔心中國的崛起會為美國帶來長遠的威脅,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多年來,它的經濟成長率不僅超越美國,也超越了其他主要國家。它擁有全球最多的士兵,其軍事開支也居世界第二高(僅次於美國);擁有核武也已逾半個世紀,在某些先進科技領域(如替代能源發電和高鐵運輸)已經凌駕美國之上。它的獨裁政府能夠迅速達到目標,比受兩黨和分權制衡機制阻礙的美國民主制度更快速。許多美國人皆認為中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追上美國,只是遲早的問題。我們愈來愈常聽到二十一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這樣的說法——說得更精確一點,是中國的世紀。

我同意這些憂慮不容忽視。一方面,在我這一生中,總有些理由在每特定的十年裡,引發我們美國人歷來所面臨最棘手的問題—無論是一九四○年代對抗日本和納粹德國的二次大戰,抑或一九五○年代的冷戰,還是一九六○年代的古巴飛彈危機與撕裂美國社會的越戰等等。然而,即使我告訴自己我們應該對此存疑,因為每個十年似乎都有最令人焦慮的因素,但我仍然不得不同意:二○一○年起當前的這十年,真的是最讓人焦慮的十年。

因此,在前一章討論了日本的未來之後,本章和下一章(第十章)接著思考美國的前景也就理所當然。如同日本那一章,我會避免單方面關注美國的問題,反之先問美國長期以來的基本優勢是什麼。對於每一個優勢,我也會簡要地評估中國在同一領域的表現,以了解我們認為長遠下來中國會超越美國的憂慮是否合乎實際。當然,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北韓、俄羅斯和阿富汗,同樣為美國帶來問題,但是其他國家帶來的問題,影響範圍遠比中國製造的問題來得狹隘,就本書而言,相較於與他國相比較,進行美、中兩國之比較更為有用。接著我將闡述我眼中美國當前的基本問題——並非迫在眉睫的二○二○年大選相關問題,而是我認為未來十年會一直攸關緊要的問題。正如前面日本的章節,本章討論的問題是美國所特有,而第十一章也將保留給影響美國、但範圍更廣泛的世界問題。最後,我會以本書提出的十二個結果預測因素,探討在解決這些根本問題時,哪些會幫助或傷害我們。

※※※

美國目前是,幾十年來也一直都是舉世最強大的國家,擁有舉世規模最大的經濟體,我對美國優勢的評估就由這個事實開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已接近美國,按某些標準甚至已經超越美國。)為理解美國大規模經濟體的基礎,讓我們回想前一章為了解日本的經濟規模所提到的事實。國民經濟產出或國民收入來自兩個因素的乘積:國家的人口乘以每人平均產出或人均收入。美國的這兩個因素都接近舉世排名第一,而其他所有的國家在這兩個因素中,如果有一個接近頂點,另一個就偏低。

就人口數量而言,美國(目前約為三.三億人)是世界第三多,僅次於中國和印度。但不只這兩個國家,實際上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二十個國家中的十六個,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都偏低,僅為美國的三%至四○%。(人口排名前二十的另外三個富裕國家是日本、德國和法國,其人口只有美國的二一%至三九%。)美國人口眾多的原因在於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地。另兩個幅員大於美國的國家:俄羅斯和加拿大,人口比美國少得多,因為它們的土地有絕大部分是北極,人煙稀少,沒有農業。

我在前一章中提到,大量的人口對日本而言並非優勢,甚至可能不利,這和我此刻的說法:美國龐大的人口是其大規模經濟體的原因之一,似乎自相矛盾。牴觸的明顯原因在於,美國資源豐富,食物和大部分原料都能自給自足,加上土地遼闊,人口密度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而日本資源匱乏,十分依賴進口食品和原料,面積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十分擁擠(人口密度超過美國十倍)。也就是說,美國比日本更容易餵飽大量人口。

另一個促成美國領先全球經濟產出或財富的因素,乃其高人均產出或人均財富,下面將討論促成這個結果的地理、政治和社會優勢。衡量人均產出或收入的各種替代方法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其他人均收入,無論購買力平價差異(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一塊錢的收入可實際買到多少商品在各國的不同)是否經過調整。在所有這些替代人均標準中,美國皆大幅領先所有其他大經濟規模且人口眾多的國家。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收入高於美國的國家,不是較小(人口只有兩百至九百萬:科威特、挪威、卡達、新加坡、瑞士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是迷你小國(人口三萬至五十萬:汶萊、列支敦士登、盧森堡和聖馬利諾)。他們的財富主要來自石油或金融,其收入分布在少數人身上,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收入較高,但國民經濟總產出排名較低(相當於人均產出乘以人口)。

美國擁有舉世最大的經濟體這一事實,使它也擁有舉世最強大的軍力。雖然中國軍隊的士兵人數更多,但美國對軍事技術和遠洋戰艦的長期投資卻高出中國在士兵數量上的優勢。舉例來說,美國擁有十艘能部署全球的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世界上只有另一個國家(法國)建造了一艘,而且不論是否為核動力,能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也不多。因此美國是當今世上唯一能夠且確實干預世界局勢的軍事強權—無論我們是否同意這種干預,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

美國之所以經濟富裕、軍事強大並非偶然。除了先前提過的面積遼闊、人口眾多的優勢之外,其他原因包括地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優勢。如果在閱讀下文時覺得我過度誇大美國的優勢,那麼容我事先告知:這些篇幅之後,會有更多段落是在敘述美國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地理上,美國很幸運能夠擁有絕佳的土地。美國本土的四十八州全都位於溫帶地區,是世上農業生產力最高的地帶,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也最安全。雖然中國大半也位於溫帶地區,但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其中還有一部分延伸到熱帶地區。更嚴重的是,中國境內有世上最大和最高的高原,農業價值低,加上大面積的高山(包括世界六大高山中的五座),除了登山旅遊和為河流供水的冰川之外,對人類沒有任何經濟價值。

溫帶地區的土壤一般比熱帶土壤肥沃,部分原因是冰河時期高緯度冰川在大地上反覆進退,磨碎岩石或產生或使新鮮土壤暴露出來。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北美,也出現於歐亞大陸北部,為歐亞大陸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不過基於北美某個獨有的地理特徵,冰川作用在北美特別有效果,在世界各大洲更是獨一無二。只消看一眼世界地圖,用一個短句向自己描述各個大陸的形狀,就能明白這項特徵。你會發現南美洲和非洲在中段附近最寬,但到南極就變窄,而歐亞大陸和澳洲無論在高低緯度都很寬,唯有北美是獨特的楔形,在北極最寬,低緯度地區則較窄。

這種形狀對北美土壤產生了影響。在冰河時代或更新世時期,冰川在北極成形,朝南推進,這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都發生過數十次。由於北美逐漸變細的楔形地形,寬闊的高緯度地區所形成的大量的冰,朝著較狹窄的低緯度地帶推進,而隨著它的前進冰川也愈來愈重。在並非楔形的歐亞大陸,高緯度地區形成的冰量則保持同樣的寬度進入低緯度地區。南美、非洲和澳洲的大陸都在遠離南極圈之處就結束,無法產生向北行進的大冰原。於是,藉由高緯度地區冰河的進退來創造出肥沃新土的作用,在北美最有成效,歐亞大陸的效果略差,而在偏南的三大洲則影響微小,幾乎不存在。結果大平原深厚肥沃的土壤讓移民到此的歐洲農民大感驚喜,如今它們成為舉世最大、生產力最高、土地綿延的農田。因此,北美的楔形土地和過去重複冰河作用的歷史,再加上如今北美大陸大部分地區的適度降雨,便成為美國農業高生產率,是世上最大糧食出口國的根本原因。相形之下,中國的肥沃土壤較少,常遭受蟲害破壞,平均人口密度又是美國的四倍,使中國成為糧食淨進口國。

美國另一個主要的地理優勢是沿海和內陸水道,由於海運比公路或鐵路等陸路運輸便宜十至三十倍,因而節省了大筆金錢。美國的東岸(大西洋)、西岸(太平洋)和東南部(墨西哥灣)邊界由很長的海岸組成,在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由許多離岸沙洲島嶼保護,因此船隻在後兩道海岸的沿海水道航行時,能受到這些島嶼的部分掩蔽。美國三大海岸都有很大的凹缺處,庇護了許多深水港,如長島海灣(Long Island Sound)、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德州蓋維斯頓灣(Galveston Bay)、舊金山灣(San Francisco Bay)和華盛頓州的普吉特海灣(Puget Sound)。因此美國擁有許多絕佳天然港口屏障:僅是美國東岸的港口就比墨西哥邊境以南所有美洲地區港口的總和更多。此外,美國也是世上唯一同時面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

至於內陸水道,美國東岸有許多短途通航的河流,但最重要的內陸水道是遼闊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及其龐大的支流(密蘇里河及其他河流),流布一半以上的土地,包括北美大平原的主要農地。一旦興建運河和水閘,去除了這些河流上的航行障礙,船隻就可以由墨西哥灣沿岸航行一二○○哩,進入美國中部內陸。密西西比河的源頭之上則有五大湖,是舉世最大的湖泊群,運輸量超過其他任何湖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共同構成了世上最大的內陸水道網絡。如果把沿岸水道加入密西西比河/五大湖系統,美國擁有的可通航國內水道就比世界其他地區全部加起來還多。相比之下,墨西哥根本沒有可通航的大河,整個非洲大陸也只有一條可通航到海洋的河流(尼羅河)。中國的海岸線則短得多(僅在其東側),沒有那麼優良的港口,可通航河流的陸地面積比例低得多,也沒有可與五大湖相媲美的大型湖泊系統。這些水道聯結了美國大部分地區,並藉由廉價的水運,連接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

美國海岸的另一個優勢是能防止外侮入侵。上文才稱讚海運是運輸貨物最理想的方式,轉頭隨即又說如果是運送士兵,這是較不理想的方式,兩者似乎有所矛盾。原因在於,當在陸地上等待你的人歡迎著你來送貨時,海運確實比陸運更便宜、更安全。但如果等待你的人正瞄準著你準備射擊,海運就變得昂貴且不安全。兩棲登陸一直被視為最危險的攻擊方式:想想一九四二年八月,加拿大軍隊襲擊法國海岸的迪耶普(Dieppe),死傷達五八%,或者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攻下塔拉瓦環礁(Tarawa atoll),但傷亡達三○%。而美國併吞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控制了太平洋海岸的門戶,在預防外侮方面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美國邊界沒有海岸的部分是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相鄰的陸路邊界,兩者人口和軍隊都太少,構不成威脅(儘管美國在十九世紀初與兩國都作過戰)。

因此美國幾乎不受外侮的威脅。自美國獨立以來,尚無任何國家嘗試侵略美國;自一八四六至四八年由美國主動挑起的美墨戰爭以來,美國本土一直沒有對外的戰爭,甚至連對美國本土的突襲也極少:只有一八一二年美英戰爭時,英國襲擊華盛頓,一九一六年墨西哥農民運動領袖龐丘.維亞(Pancho Villa)突襲新墨西哥州哥倫布市,二次大戰日本潛艇朝加州的聖塔芭芭拉海岸發射一枚炮彈,以及二戰期間六名美國平民被日本發射的氣球炸彈炸死。相較之下,上世紀所有其他主要國家不是遭到侵略(日本、中國、法國、德國、印度)、被占領(日本、義大利、韓國、德國),就是遭受即將入侵(英國)的威脅。尤其中國不僅在一九三七至四五年間遭日本大規模海上攻擊,且被大面積占領,於十九世紀也被英國、法國和日本從海上侵略;近來又與俄羅斯、印度和越南在陸地邊界作戰;過去也經常遭到中亞軍隊的侵襲,其中兩支軍隊(蒙古和滿洲人)征服了整個中國。

※※※

這些是美國的地理優勢。現在讓我們考量它的政治優勢。首先,在美國立國的兩百三十年間,政府始終保持民主制度。相較之下,中國在其民族存在的二千二百四十年間,則一直都是由非民主的獨裁政府統治,從未間斷。

民主究竟有什麼優勢?——或至少有什麼潛在優勢?(我強調「潛在」,因為正如我們今日所見,我們所謂民主的美國政府因為偏離實在的民主,而失去了一些潛在的優勢。)如今我們愈來愈容易對民主感到失望,而美國人有時會羨慕中國的獨裁統治,因為能夠快速決定和實行良好的政策。毫無疑問,民主制度的決策及實行需要的時間比獨裁統治更長,因為民主的本質是查核、平衡和廣泛基礎的(因此耗時)決策。例如,中國全面採用無鉛汽油僅花了一年的時間,而美國卻花了十年的時間進行辯論和法庭訴訟,才能推行這項政策。我們羨慕中國在建設高鐵運輸網、城市地鐵系統和長途能源傳輸等方面迅速超越美國。民主懷疑論者也可以指出透過民主選舉掌權的領導人造成大災難的例子。

民主確實有這些缺點,但獨裁政權的缺點卻更嚴重,而且往往會致命。在各大洲五千四百年中央集權政府的歷史中,沒有人想得出如何確保獨裁政權所執行的令人羨慕的政策,主要都是好的政策。細想中國不也以令人羨慕的速度飛快地實施自我毀滅的政策,其後果在任何第一世界民主大國中都難望其項背。這些自我毀滅的政策包括在一九五八至六二年造成的中國大飢荒,致使數千萬人死亡,暫停其教育系統,把教師送到田裡和農民一起工作,之後又製造了全球最嚴重的空氣污染。在美國,空污程度只要達到目前中國許多大城市程度的一半,選民就會抱怨,並在下一次選舉中淘汰原本當權的政府。再想想德國和日本的獨裁政府於一九三○年代實施不具廣泛民意基礎的政策,釀成更嚴重的自我毀滅,這兩個政府擅自發動戰爭,數百萬本國公民因而死亡(還不算其他國家逾兩千萬的公民)。難怪有人向邱吉爾解說人們對於民主弊端通常有哪些抱怨時,他嘲諷說,民主確實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只是其他所有可以取代的政府形式都已試過,而且行不通。

民主政府有很多優點。民主國家的人民幾乎可以提出任何想法,並展開辯論,即便當時掌權的政府厭惡這個想法亦然。經過辯論和抗議,可能顯示出這一想法是最佳政策,然而在獨裁政府,這些想法永遠得不到辯論的機會,它的優點也永遠不會被接受。美國近代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政府最後做出結束越戰的決定,當時執迷不悟的美國政府堅持執行不當的政策,引發激烈的抗議。相較之下,一九四一年希特勒決定入侵蘇聯,且在正與英國交戰的情況下還向美國宣戰,而德國人民卻沒有辯論這項愚行的機會。

民主的另一個基本優點是,人民知道政府聆聽了他們的想法,也得到了辯論的機會。他們知道即使自己的想法現在沒有被採納,在未來的選舉中還是有機會推行。沒有民主,人民益發容易感到挫折,他們對此做出的結論,也是唯一的選擇,即訴諸暴力,甚至試圖推翻政府。知識與和平的表達可以減少公民暴力的風險。一位深諳政治奧妙的朋友挖苦說:「民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民主的表象。」他指的是民主的表象或許足以防止人民訴諸暴力,即使民主實際上正以一種不太明顯的方式遭受挫敗(現在美國的情況確實如此)。

民主還有一個基本優點是,妥協對於民主的運作至關緊要。妥協會減少當權者的獨裁,否則他們可能會罔顧對立的觀點。反過來說,妥協也意味著少數受挫的人同意不癱瘓政府。

另一個民主的基本優勢是,在實施選舉的現代民主國家中,所有的公民都可以投票。因此執政的政府有誘因在所有公民身上做投資,從而獲得提高生產力的機會,而不是將這些機會僅保留給一小群獨裁精英。

除了一般民主政體都有的這些優勢外,美國還因其特定形式的民主,即聯邦政府,而獲得進一步的優勢。在聯邦制度中,政府的重要功能保留給地方民主單位,而非單一中央集權國家政府的特權。美國的聯邦制由五十個州組成,實際上,這往往意味著五十個競爭性實驗,針對共有的相同問題,測試不同的解決方案,並可能因而揭示最佳解決方案。例如美國各州有的允許(奧勒岡州)、有的禁止(阿拉巴馬州)安樂死,各州徵收的州稅高(加州)低(蒙大拿州)各不相同。再舉個例子,我在美國東北部的麻州成長時,生平遇到的第一個加州人向我解釋說,加州已成為全美唯一一個立法允許汽車紅燈右轉的州,只要在十字路口先完全停下即可。在美國,各州享有交通法的自主權,非由聯邦政府管理。在一九六○年代初的麻州及其他各州的州民看來,紅燈右轉極其危險,只有瘋狂的加州人才會想嘗試。然而在加州確實做了這樣的實驗,證明這種作法的安全性後,其他各州便能夠起而效法加州,最後所有的州都採行了這條法規。

或許你會抗議說,允不允許車輛在紅綠燈路口完全停妥後再右轉的重要性,不足以讓你相信聯邦制度的優勢。最近有另一起更重要的實驗,美國堪薩斯州州長山姆.布朗貝克(Sam Brownback,二○一一至一八年擔任堪薩斯州長)認為,削減州稅造福該州居民,比徵收州稅作為公共教育體系的資金更為重要。因此從二○一二年起,他降低州稅到了不得不大幅裁減公共教育預算的程度。美國其他州對於這項實驗的結果頗感興趣。但到了二○一七年,堪薩斯州實驗的結果不佳,就連與布朗貝克州長同黨的州議員都認為削減公共教育經費並非好主意,因而投票再度提高州稅。我們的聯邦制度允許該州自行測試某個計畫,並讓其餘四十九州從其結果中學習。

這些是美國民主制度的一些優點,而中國則付之闕如。在我看來,缺乏這些優點就是阻礙中國人均收入趕上美國人均收入的最大缺陷—只要美國維持民主,而中國依舊採取非民主制度。這提醒我重申:名義上民主的國家,假使其民主受到嚴重侵犯,就會失去這些優勢;下面會有更多的討論。我也承認,民主未必是所有國家的最佳選擇;如果一個國家缺乏識字的選民,人民普遍未能接受國家認同,少了這些先決條件,民主制度就很難普及。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endif]–


書名:《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時間:2019/11/29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