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引入超複雜的席次計算新制

楊虔豪
3.3K 人閱讀

台灣總統與國會選舉只剩下最後10天,南韓國會選舉也剩下3個多月,而年關前,南韓國會在喧囂之下,通過新版《公職選舉法》(簡稱《選舉法》修正案),內容有重大變動─國會議員將導入「準聯立型」比例代表制,而各種選舉的投票年齡,也從19歲下修至18歲,兩項新制都將於明年國會選舉上路。

目前南韓國會採行與台灣相同的「並立型」單一選區兩票制,自1987年修憲後開始施行,台灣則從2008年起實施。兩國都有相同的現象是,呈現鮮明的兩黨對決局面,而且贏者全拿、得票率和席次分配落差甚大,同時,小黨要生存,皆相當困難。

南韓現有的國會300席中,253席為各區域選出,依政黨票選出比例代表席次則有47席。台灣的政黨票存在5%門檻,南韓也有類似規定,被稱為「封鎖條款」─政黨票須獲得3%以上或區域選出的國會議員達5席以上,才能獲得不分區席次。

但本次南韓將並立型改為「準聯立型」,就可讓小黨有崛起空間。會稱為準聯立型,是因為制度上,只有一定比例的議員數,採聯立型來分配。

讓我們先來探究「並立」與「聯立」兩種制度的不同─兩者都有設定不分區的議員排名次序,但前者是將區域國會議員與政黨票比例分開計算兩種席次,後者則先是以政黨票比例當作各黨在國會的總席次,扣除區域國會議員當選席次後,剩下席次就由不分區排名補充進去,國會總席次會隨之浮動。

而這次南韓新的《選舉法》,將不分區47席分為兩種型態:採「50%聯立型」計算的30席,加上依政黨票比率分配的17席。席次計算方法如下圖所示:

即將上路的南韓國會選舉新制,採用「準聯立制」計算不分區國會議員席次 (製圖:楊虔豪)

承上述制度,假設A黨獲得10%的政黨票,區域國會議員也拿下4席,那麼在國會300席中,A黨即可取得共30席,這個數字扣除掉區域的4席議員,剩下來的26席,乘以50%的聯立率,得出13席,就是該黨可以得到的「50%聯立型」不分區國會議員的數字。

但「50%聯立型」有兩個預設條件:當A黨的政黨票換算得出的全國總席次,小於區域國會議員席次(亦即相減為負),則以0席計算;此外,若各黨在50%聯立型部分,所獲得席次,加總超過30席,那麼這30席就會改為同樣以政黨票比例來分配。

這種制度,將造成席次隨各黨的政黨票比率與區域議員席次多寡產生相對變動,有許多可操作空間。最特別的是,當一個政黨的區域國會議員當選數多的話,配額到的不分區議員數就比較少,反之亦然。目前,新制暫定只適用於明年國會選舉一次。

若以2016年國會選舉的區域席次及政黨得票率為基礎,比較舊制和新制所得出的各黨席次,能發現兩大黨席次會減少,反之小黨席次將大幅增加。

這項選舉制度,是僵持超過1年後,在共同民主黨(簡稱民主黨,129席)、正未來黨28席)、民主和平黨(4席)、正義黨(6席)加上籌組中的對案新黨(7席)等展開多次共同協商後,表決通過。保守派的自由韓國黨則一直持反對,抨擊4黨繞過與韓國黨討論,就共同逕付表決,是在破壞議會民主制度。

《選舉法》表決當下,反對修法的韓國黨阻撓議事進行,包圍議長席,並和民主黨議員爆發推擠衝突,直到國會議長文喜相發動「秩序維持權」後,為避免遭到警衛驅趕,韓國黨議員才全數退場以表抗議。

事實上,對作為大黨、而且仍有區域支持基礎的共同民主黨而言,通過新的《選舉法》,可能會為明年國會選舉帶來不利結果。

但包括共同民主黨與文在寅總統都主張,將立法設置「高級公職人員犯罪搜查處」(公搜處)、徹查過往前朝政府人員不法問題作為目標,由於自由韓國黨向來主張設置公搜處等同於「政治報復與追殺」,而不斷阻撓。

民主黨為拉攏其他小黨以求表決過半通過,才同意和小黨研商修訂對小黨有利的《選舉法》,來換取小黨對立法設置公搜處的表決支持。

由於新採行聯立式的國會選制,區域席次的多寡,會影響到比例代表的席次分配,阻擋修法未果的韓國黨,決定使出新伎倆─將另外增設一個名為「比例韓國黨」的衛星政黨。

自由韓國黨將提名區域國會議員候選人,並要求選民把政黨票投給不提區域候選人、只列不分區議員序列名單的的「比例韓國黨」,技術性地讓區域和不分區票能分開計算,確保「席次最大化」而不會受制度影響,然後待選舉結束後,再將兩黨重新合併。

根據實時施測公司(Realmeter)於2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目前民主黨以41.3%的支持率「高空前進」,領先韓國黨的31.7%,素來與民主黨關係良好的正義黨為5.7%,中間偏右的正未來黨則為4.0%。

距離南韓國會選舉剩下104天,選制變革為各黨盤勢帶來變數。民主黨目前聲望仍維持相對高水準,韓國黨則將使出技術性殺手鐧,能否得逞,還是反而招惹更多民怨,最後這幾個月,南韓政壇將會有連串廝殺劇碼上演。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