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毋甘願的電影史》

607 人閱讀

臺語片的地位之爭

一九六○年代,臺語片影壇有個一致公認的外敵,那就是日本電影。日本電影自一九五四年起,依據外片配額限制的規定,每年的進口配額為三十四部。戰後日片在臺灣深受本省觀眾歡迎,據報載,每部日片在臺上映平均淨利能到四、五十萬,強檔影片在買斷版權後,片商三年內甚至能淨賺一百萬。正因如此,早年為規避進口配額限制的日片走私情形相當嚴重。據載,一九五八到一九六○年間,走私進口的日片就有多達近百部,可以想見對於客群相近的臺語影業傷害有多嚴重。

日片走私議題雖然在屠義方一九六一年就任電檢處長後就已逐漸解決,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更因為日方親共的政治事件而暫時停止進口二年,市面上只剩先前已抽中配額但尚未放映的日片,未再有新片進口。但是一九六五年,隨著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來臺訪問,日本與臺灣恢復親善關係,再加上日片片商的積極爭取,政府遂允准恢復日片進口,且配額不減,一樣是每年三十四部,引起臺灣影壇一陣反彈。製片協會因此舉行座談會,邀請電影主管當局、各級民代和影人們與會。國大代表林紫貴在會上批評:「日片泛濫不僅影響國片發展,抑且影響國家地位、民族前途。」立委楊寶琳更在倡議「限制外片進口,國片免稅」之外,同時主張:「我們本身亦應該檢討的是,確有些影片不夠水準,尤其是臺語片。」國民黨中央第四組總幹事沈旭步、新聞局主掌電影事業的第一處處長郭湘章和電檢處長屠義方都表示將研議對策。

對此,林福地導演也曾投書:「臺語片正在茁壯,在我三年來的苦心孤詣中,辱千辛,吃萬苦,摒絕了執導國語片的機會,一心一意地只為發展臺語片而努力」,在他為發揚臺語片「這個純鄉土藝術」努力付出時,「正當欣欣向榮之際,日片竟又捲土重來,實令人痛心疾首,欲哭無淚。」導演郭南宏也同聲呼籲:「臺語片雖然是用地方語言發音,但它是集合多數人心血、精力和資本凝結創作的藝術,也是純粹的地方藝術,既不違背公秩良俗,而且能合乎地方人們的需要,有了臺語片的存在,總比沒有臺語片,而讓日本片泛濫成災為好。」

對此,更有臺語影業的總經理表示:「民心與民氣,是受民族大義激發的,我們是中國人,在娛樂的享受方面,雖然不能說日本影片就完全不能看,但是日本影片,如果威脅到國產影業的存在,那麼站在愛國和保民立場,無疑會自動唾棄外國片的」,而像《臺灣日報》這種願意報導臺語片,甚至舉辦臺語片影展的報紙,則是「能夠主持正義,發揮輿論功用,在文字上鼓吹,更是促成這種唾棄日片的民心與民氣的力量。」家族中出了一位臺語片女星林琳的臺中縣長林鶴年,也公開表示:「我們對國產片必須加以鼓勵,才能把外國片驅逐出本省市場。」到最後,影人們雖只成功爭取到日片禁映二輪。不過光是此舉,就已經讓臺語片商興奮得準備放鞭炮向當局致謝。

臺語電影與日本電影不只在風格上有一定程度的親近性,客群也高度重疊,都以本省觀眾為大宗。雖然臺語片與日本電影「打對臺」也不見得會輸,如林福地的《黃昏故鄉》,主題曲是改編自日本歌的臺語歌,在一九六五年上映後就打垮日片票房,光在臺北市就賣座超過百萬,讓影人們為之振奮,片商也都嚇了一跳。即便如此,考量到整體經濟利益,臺語影壇依舊是「抗日」到底。

事實上,此一時期的臺語影人也多懂得運用「政治正確」的論述,服膺於官方的意識形態。例如亞洲影業老闆、同時也是製片協會理事長的丁伯駪寫道:「國產影片如以語言來分類,在香港有廣東語發音的粵語片,在臺灣有閩南語發音的臺語片,當然最標準的應該是國語發音的國語片,但是我國幅員廣大,在國語推行尚未全部完成以前,地方語言各地不同,因此地方語言的影片也極具有存在的價值。」在臺語片影展的特刊中,丁伯駪強調:「我們希望所有愛國的觀眾都能發動廣大的愛護國產影片運動,凡是中國人,應該多看中國影片,對於影響國產影片生存的日本影片,我們希望愛國的觀眾們都能發起普遍的『不看運動』,節省看日本影片的錢來看我們自己國家的影片,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如此做。」簡言之,臺語片是屬於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地方」藝術,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環,國人應該支持國產電影,勝過以日本電影為首的外國片。臺語做為「地方語言」,其地位仍然與國語有所區別,所以臺語片無法從新聞局等中央政府得到如國語電影一樣的輔導。只要臺語影人能接受此前提,國民黨政府也就願意從政府支持地方文化的層次,給予臺語影人基本的肯定和支持。

臺語電影在對抗日本電影的陣線上,毫無疑問能與國語電影並肩作戰。然而,若是與國語電影相比,臺語電影在評論上依然遭遇比較多的歧視和汙名。《聯合報》在一九六四年就有報導寫下:「目前中國電影比較弱的一環是臺語片,其原因是觀眾的程度提高了,但臺語片卻仍停留在粗製濫造、陳腔舊調的地步。國語片使觀眾耳目一新而能建立新境界的原因,是影片提高了觀眾的欣賞水準,臺語片卻始終缺乏一股新的力量,而且有每況愈下的態勢。」

《聯合報》也曾經在一九六五年專訪臺語片製片賴國材。賴國材表示,目前臺語片的製片費用,通常只在三十萬左右。「這三十萬元,恐怕拿給任何人也難搞得出更好的東西,」他強調:「就臺語片導演來說,如果給他們充分籌備的時間,充分運用的資金,以及適當的演員,相信他們執導出來的影片,絕不會比香港的作品差。」那麼,為何臺語片製片只肯投資三十萬呢?賴國材回答,這是因為臺語片「是在一個狹窄的市場上,在外片與國語片的夾縫中,以及在有關官員的忽視下,掙扎生存。由於以上原因,大家都不敢輕率投資。」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臺語影壇十年來也已經推出上千部片,「正好抵住一千部外片的外匯損失」。工作機會上,「少說也有五萬人口從而獲得生活上的安定」。臺語影人心底其實知道,「若干年後,國內影片市場,勢必為國語片的天下」,但仍然極力呼籲各界切勿輕視臺語片。

這篇專訪也引發後續討論。一篇〈誰在歧視臺語片〉的評論,就指責「臺語片之所以始終抬不起頭來,本身不健全,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病源就在製片人身上。這位署名白雲的評論者批評,「部分臺語片製片人只把拍片當作他們所擁有的游資的出路之一,也就是『玩票』性質」,而且「只要事關臺語片,他的製片態度就比較馬虎。不信,如果臺語片製片偶爾拍起一部國語片來,他一定會拿出更多的製片費,態度必較嚴謹,主題必較正確,風格必較高尚,人選必較慎重;可見他是有這種能力的。那麼,為什麼拍臺語片的時候不肯如此?」他並補充:「只要臺語片多數製片僅知為圖利而粗製濫造,甘心拾外片的糟粕(最近更變本加厲,不但抄襲劇情,連片名也照樣套用),保持一窩蜂作風,只要此現象存在一天,臺語片將繼續遭受有良知的觀眾輕視,因為製片人本身首先便歧視了它!」

對此,在《聯合報》針對臺灣藝文圈的現代熱潮撰寫〈向現代開拓〉系列報導的記者楊蔚(作家季季前夫),就為臺語影壇寫過不少平反文章。「臺語片在人們的希望中誕生,而在觀眾的偏愛中浮沉,很像一個不得歡心的孩子」,在他筆下的臺語電影,有如一株新芽般脆弱,也如新芽般生機勃勃,需要灌溉和愛護。他專門報導臺語影壇令人振奮的製片家,提拔多位新秀導演的中光影業林水火就是其一。經營煤礦和木材公司出身的林水火強調,「做為一個臺灣人,他實在不願再看到臺語片被大家草率地埋沒,以及繼續做無望的掙扎。」由他投資的電影,有徐守仁導演的《難忘鳳凰橋》和《再會港都》、林福地的《寶島夜船》和《悲情城市》、與張青的《自君別後》和《浪子回頭》等。「有意義的計畫,他是不惜花錢的」,林水火也在一九六五年開設影劇藝能訓練班,請來王大川等藝專師資及影壇多位一線影人教電影,也聘請舞蹈家許惠美和崔蓉蓉、音樂家左宏元和李鵬遠等人授課。

回頭來看,臺灣省電影製片協會在一九六五年的回應相當犀利:「輿論動輒指責臺語片『粗製濫造不符水準』,事實上『粗製濫造』,係由資金短絀,製片成本之限制,不得不採取節省之方式。」製片協會更強調,類似情形其實不只發生在臺語電影界,在國語電影界亦然。國語影壇雖有公營片廠出品的《蚵女》等彩色國語片,也有許多製片品質差強人意的作品,臺語影壇雖然因為市場活絡而有許多玩票性質的一片公司,但也絕對不乏用心製片的影業。製片協會更指出:「『水準』之標準,在技術部門,則國語臺語均使用同樣之器材及人員,在內容主題,則反共抗俄社會倫理強調國家民族觀念之影片,以臺語片為最多」,若只是因為臺語片「出品過多,難免有少部分不符水準,社會輿論一以概全,對臺語片加以指責,似有失之公允」。

曾任《聯合報》記者的戴獨行,也寫出臺語片當年在報界的劣勢:「臺灣地區各報,對臺語片的報導一向不重視,而事實上臺語片在全省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各縣市鄉鎮,仍是鄉土民眾重要的娛樂,擁有相當數量的觀眾。」他更指出,「由於傳播媒體不重視臺語片,使得臺語片公司自覺低人一等限於自卑,明知『上不了報』而不存主動宣傳的非分之想,拍好一部片最多把海報貼上宣傳車,在圓環、萬華等本省籍民眾居之處繞幾圈就算了。」製片協會也曾經決議,要派代表團向民營各報業商洽,希望能多報導臺語片的情形,「用以輔導這一個被忽視的正在困苦中掙扎的事業」,最後卻未實行。製片賴國材悲觀地表示,這可能是「大家都抱著一種太深的悲觀心理,自暴自棄。而他們那些委屈,也就一直埋藏在他們各個人的心底」。

臺語片的十年光榮

「臺語影片在日片的壓力下,正在奄奄一息之際,我們能有多大的力量,來使它起死回生呢?」正是在這樣蒙受汙名的環境下,《臺灣日報》決定替臺語片發聲,要在臺語片迎向十週年(以一九五五年的《六才子西廂記》為計)的一九六五年舉辦「國產臺語影片展覽」。影展執委會主委、《臺灣日報》創辦人夏曉華就在特刊中寫下,希望從影展開始,「為臺語片開拓一個新紀元,使各方面都重視臺語片,這不但是國家之福,也可以說是觀眾之福。另一方面,更希望臺語影片在積極的鼓勵之下,力爭上游,走上更高、更遠的大道,創造光明的前程。」其中,不只有經專家評選的「金鼎獎」,更發起最受歡迎導演和明星的「寶島獎」投票活動,只要憑《臺灣日報》上印的選舉票就可參加。《臺灣日報》從四月五日投票第一天開始,每天都有一定版面在報導影壇現狀和開票進度,成為了捲動全臺的盛事。這無疑是一劑振奮臺語影壇的強心針,就有影人盛讚《臺灣日報》堪稱是臺語影壇「苦渡中的慈航,久旱中的甘霖」。

「那時候的明星,真的比現在值錢。」男明星傅清華回憶:「古早以前,我們這些臺語片演員四處都會遇到愛護咱的觀眾朋友,不輸今日那些大牌的外國演員。一臺遊覽車到南部,真的是街頭巷尾夾道放鞭炮,家家戶戶都在放鞭炮,讓人覺得說當明星實在太有價值了!」從四月五日到五月三十一日將近兩個月的投票期間,《臺灣日報》每一天的開票結果,都牽動著全臺灣各地影迷和影人的心。不只有影迷遠從越南西貢寄航空信來投票,全臺各大戲院門口的投票箱也都擠滿想投票的影迷,甚至有鐵粉直接衝去《臺灣日報》經銷處,將近千份報紙搶購一空,為的就是幫心儀的影人灌票。這兩個月間,出現各式各樣的動員:地方鄉鎮力挺當地明星,如臺中人挺何玉華、嘉義人挺周遊,麻豆鄉親更特地為「麻豆西施」夏琴心組後援會;宗親會則力挺同姓影人,最熱鬧的當屬白氏宗親會,要求大家配票給白蘭、白虹、白蓉和白雪,最有聲望的霧峰林家也找來臺中縣長林鶴年,為家族內投入影壇的「閨秀明星」、林獻堂的曾孫女林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林琳俱樂部」並舉辦「林琳晚會」,要支持這位在《大俠梅花鹿》飾演狐狸精、在《第七號女間諜》飾演「漢奸」川島芳子的「反派聖手」。

影人們無不絞盡腦汁拉票。林福地導演特別在北投的旅社成立「競選指揮中心」,發信給數千位曾寫信給他的影迷,請大家記得投他一票。導演高仁河更在他的「中興影友俱樂部」祭出只要寄去十五張空白選票,就贈送一本印刷精美的《臺語影星浮沉錄》和他的簽名照。男明星陳揚的女影迷們某天看到他竟然掉出前十名,更緊張地聚在他赤峰街的家中,共同研商拉票步驟,小女生們誓言「將為陳小生奮鬥到底!」女星金玫也寫了公開信答謝影迷:「今夜,淡水月色很好,我站立旅社樓臺,看滿天繁星,耀眼迷人。」她接著說:「看星星是天文的現象,想選票,卻是各位影友所賜予,這份恩太深,這份情太重,叫我如何報答好呢?於是我不停地對你們說『謝謝』,就整夜失眠了。」連童星戴佩珊都有影迷為她籌組專屬俱樂部,並向她父親戴傳李稱讚她「雖在稚齡,惟演技之優,乃我等十餘年來僅見的可愛童星」;彰化員林國小的小學生們更集體約法三章,要每天省下糖果錢,剪五張以上選票,一起替同學王美瑛拉票。

最後,這項由觀眾票選的「寶島獎」,獎項就從原本的五大導演、十大明星,增加到十大導演、十大女明星、十大男明星和五大童星。十大導演的部分,依名次,是由高仁河、郭南宏、吳飛劍、梁哲夫、李泉溪、林福地、徐守仁、余漢祥、張青和辛奇獲得。十大男星,則是陳揚、高鳴、陽明、金塗、石軍、傅清華、戽斗、王哥、小林和洪流。競爭最為激烈的十大女星,分別由白蘭、林琳、白虹、柳青、金玫、何玉華、小燕、許翠黛、張敏、夏琴心獲選。至於五大童星的冠軍寶座,則由戴傳李的女兒戴佩珊摘下,其他四位得獎者分別是小龍、香菱、明莉和彰化員林國小的王美瑛。

這一份得獎名單也能讓我們看見臺語影壇從一九五五到一九六五年這十年來的變與不變。一九五六年主演《雨夜花》的童星小燕,十年後躋身十大女星;何玉華則是歷經臺語片兩次高峰皆穩坐一線女星寶座的影壇常青樹,不愧為最欣賞歐洲寫實派電影,以義大利演技派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為偶像的一線女星。仔細分析誰不在名單內,更能看出臺語影壇的界線劃分。從歌仔戲電影出身的,除了導演李泉溪和更名為柳青後已接拍多部時裝電影的小春美以外,其他戲班女伶,如月春鶯,或曾經削髮演男角的小白光,皆全數落榜。小明明受訪時也多以「正式進去電影圈」的說法,區別過去演出歌仔戲電影和後來拍攝時裝片的經歷。可見,當年主流語境下的「臺語片」,並沒有將歌仔戲電影視為一環。

另一位沒入榜的明星,是外型英俊瀟灑、在《天字第一號》和《地獄新娘》都有搶眼表現的柯俊雄。為什麼呢?查找《臺灣日報》,原來是因為柯俊雄在一九六五年獲中影製片部經理白景瑞導演賞識,納為中影基本演員後,竟仗著自己有了國語片小生的頭銜,回頭拍臺語片時就「看不起臺語片的導演、演員,在拍戲時指揮導演,亂發脾氣,譏笑同事」,還表示「他已不需要臺語片觀眾的捧場」。《臺灣日報》的記者們就以「柯俊雄妄自稱大,看不起臺語影人」,甚至是「背棄觀眾」下標,狠狠修理他,他自然榜上無名。

臺語影人們也都強調,後來在中影軍教片以「民族英雄」形象深植人心的影帝柯俊雄,確實是「吃臺語片奶水」長大的。從一九六三年經推薦在梁哲夫執導的《黃金大鷹城》擔任臨時演員開始,一路跟著各臺語片劇組扛布景、搬道具、打燈光,做過助理、劇務、場記出身的柯俊雄,許多人至今都仍記得他負責為演員倒茶水時的綽號─「歁仔(khám-á,形容人呆傻、愚笨而有些莽撞的樣子)」。「歁仔」本來有機會能以李行一九六三年執導的《新妻鏡》出道,卻因為太過緊張而搞砸。這時候,曾經寫信向何基明苦求演出機會的男星歐威決定帶他看電影學表演,歐威學的當然是詹姆士.狄恩,至於柯俊雄則決定以保羅.紐曼(Paul Newman)為師。好不容易,柯俊雄終於以邵羅輝的《義犬救子》和郭南宏的《省都賣花姑娘》走紅,在日片當紅的時候獲譽為「臺灣寶田明」。他更一度從數千名報考電懋基本演員的臺灣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錄取的男星,雖然最後因為兵役問題無法如願出境,卻從此成為臺語片圈競相邀請的一線紅星,之後才獲得賞識成為中影基本演員。

影展揭幕典禮暨影星大會首先在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於臺中體育館舉行。近百位臺語影星中午坐專車抵達臺中後,隨即在警察局長指揮憲警開道護衛下進行市區遊行,沿途鞭炮聲、鼓掌聲、影迷們呼喚影星的聲音不絕於耳,電線桿上、電話亭頂都爬滿人,菜市場頓時成了空城。下午,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也特別舉辦茶會,歡迎影人來到臺中,表示臺語片「負有宣揚寶島的重責大任」,請大家要共體時艱,彼此合作。晚上的揭幕典禮則由臺中市長和議長親臨主持,臺灣省政府新聞處長和美國新聞處長也都出席致詞,總共有近萬名觀眾擠進體育館。畢竟在那年代,對於瘋迷了臺語片十年的影迷而言,「明星好比是稀有動物,想要一窺他們的廬山真面目,可以說是門都沒有;而如今要跳出大銀幕,現身在廣大的影迷面前,怎能不造成影迷的興奮與騷動,搶著買票一睹明星的迷人丰采。」這一支銀色隊伍,緊接著就從臺中轉往嘉義、高雄和花蓮各地舉辦影星大會,所到之處座無虛席,場內場外人滿為患。

頒獎典禮最後是六月二十二日晚上在臺北中華體育館舉行,由省主席黃杰親臨主持,省議會議長謝東閔和香港自由影人協會主席王豪也都有與會。票價並不特別便宜,從十元到四十元不等,貴賓席甚至要價一百元,仍全部一掃而空。現場塞滿一萬兩千多人,女的比男的多、年輕的比年老的多、本省的當然比外省的多,現場掌聲和笑聲簡直要掀翻體育館的圓頂。而這也是臺灣影壇有史以來第一場在現場揭曉得獎名單的頒獎典禮,因此在宣布由評審委員選出的金鼎獎時,全場無不屏息以待。金鼎獎評審團共有九人,除《臺灣日報》副總編輯外,其餘八位皆為本省籍,多屬留日歸國的知識菁英,專長領域有影評、文學、教育、音樂等,也有戲院經理做為代表。

最佳影片頒給了辛奇的《求你原諒》。張英的喜劇片《做鬼也風流》不只讓他贏得最佳導演,也讓小生陳揚拿下最佳男主角。女明星白蘭則以新秀導演張青的《自君別後》贏得最佳女主角。林福地和「大塊仔」陳忠信以及配樂黃錦昆合作的《少女的祈禱》,也一舉拿下金鼎獎最佳技術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女星王滿嬌以別名王薏雯創作的《悲戀公路》,則贏得金鼎獎最佳編劇獎。曾就讀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的王滿嬌,她在編劇時用的筆名「薏雯」,據報載,取自女作家徐薏藍的「薏」和艾雯的「雯」。她後來更在一九六七年執導《賣布兄哥大鬧桃花宮》,成為臺語影壇少見的女導演。

九位評審在參與評選後,最普遍的感想,都是驚訝臺灣竟然有這麼多好電影。「為什麼知識階級還不肯移步去欣賞呢?難道知識階級的『近廟欺神』心理特別重,而非外國片不看?」評審之一文學家江燦琳感嘆:「我們並不是沒有佳作,更不是沒有能力,僅是知識階級不知道,製片家沒有自愛精神而粗製濫造而已。」他的結論是,「臺語影片的水準已經甚高,值得雅俗共賞的作品不少。若有公正的批評使人周知,不患賣座不好。至於演員,素質也很不錯,只要有優秀的腳本,不怕沒有好戲可看。」唯獨「技術較差的是攝影、音樂、美術、服裝設計及布置,要多多注意時代環境,切勿有所漏洞或矛盾」,就這些環節而言,他誇獎辛奇的《求你原諒》,高仁河的《最後的裁判》等片表現得不錯。

這一場頒獎典禮不只是現場公布得獎名單,明星們更各顯身手,在現場皆有歌舞演出。主演梁哲夫導演《泰山寶藏》的「泰山男星」高鳴,唱起〈舊情綿綿〉,可說是纏綿悱惻;諧星金塗反而唱起義大利民謠〈聖塔露西亞〉,頗有詩情意味;林琳身著一襲鑲銀片的黑色晚禮服,雍容華貴,高歌〈望春風〉;白蘭則壓軸演唱〈我有一顆心〉,唱完都已經快要午夜十二點,全場仍離情依依,曲終人不散。有趣的是,其中一段演出,是導演梁哲夫安排十一位女星手持錦旗。旗子上寫著「蔣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翻面則是「愛國中國人請看國產影片」,戲裡戲外都相當愛國。典禮結束隔天,製片協會理事長丁伯駪更率臺語影星組織起「影展勞軍團」,開始全臺勞軍演出。每到一個縣市,地方首長、議長、駐軍首長都熱情迎接,國民黨地方黨部主委以及村里長們也從未缺席,成為臺語影人有史以來與國民黨政府關係最親近的時刻。無論走到哪,都成為當天地方報紙的最大新聞。

作者1990年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前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員。碩士論文《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獲頒文化研究學會、臺灣教授協會、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傑出碩士論文等多項大獎。​


書名:《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作者:蘇致亨

出版社:春山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