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後總有人要找「替罪羊」

323 人閱讀

這次大選後,國民黨再次以相當大的票數差距下於總統大選落敗,立委部分亦沒有延續上次縣市長選舉的洶湧氣勢,這樣的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但可惜的是,原住民族卻無法正常的哭與笑。

果不其然,台灣只要每逢民進黨大選獲勝,便會開始找上原住民族挑釁,這次更為荒謬的是,在普遍漢人不懂原住民選制的狀況下,竟然將前優質立委蕭美琴的落選怪在原住民只會投給國民黨,先不說如果在藍綠的光譜上,原住民在藍綠的選擇上早已越來越接近;這次選舉甚至選出了史上第一位民進黨籍的山地原住民立委,在一直以來都是國民黨天下的優勢裡搶下一席,意義著實深遠,不過台灣原住民在選舉上的選擇取向並不能輕易地用漢人的思維去理解,有各種結構性因素,但我今天並沒有要討論這些。

原鄉地區是藍大於綠,因此主流社會常為此檢討指責原住民族在選舉行為的落後、停滯。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其實有很多族人都曾提出原住民族的觀點論述,旨在回應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社會莫名的苛責,即便如此,在這次選後,族人仍要面對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投票傾向的質疑,但真正要正視的,理應是整個大環境和主流社會為何四年一次將原住民族公審的這種行為。

因此我們想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每逢大選,原住民的選擇傾向會如此輕易地被挑起來當作嘲諷的對象,當作敗選的戰犯?那個心態真的很特別,雖然可以簡單概括一句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認知非常淺碟表面,尤其是網路使用頻繁活躍的年輕人族群,時常自詡在民進黨給予的價值上覺醒之後,對原住民仍然投給相對保守的國民黨感到不解,甚至譏諷,尤其最近在蕭美琴的事件和有FB粉專將台灣歷史的隘勇線與大選結果的藍綠版圖做粗劣的對比之後,更是越來越瘋狂。

幾次的大選,常常可以注意到原鄉地區是藍大於綠,因此主流社會開始注意到並引發討論,但在這其中更多的是檢討指責原住民族在選舉行為的落後、停滯,即便有族人從歷史脈絡、族群互動或地方勢力等觀點來回應,都得不到相對應的對話。這次大選在「抗中保台」的氛圍下,民進黨選舉策略的勝利在原鄉地區並不明顯,可想而知那些鋪天蓋地的輿論會怎麼看待原住民。

有位朋友在觀賞完《小丑》之後的感想有點打醒了我:「Joker沒有要成為什麼時代的英雄,他反應了人性給予自己最大的傷害,經由世代、家庭不斷重複,像是許多後殖民思想家警告過的,白人性從整個啟蒙運動開始試圖將自身提升作為humanity的常規,但造成了多少次戰爭、種族屠殺、環境迫害,註定要成為一場兩敗俱傷的笑話——卻要讓種族的他者共同承擔。」

說不定,台灣正存在著「漢人性」吧,而原住民族卻得要承擔那些不合時宜的誤解,因為區分原住民為他者是便捷的,台灣人將大選激情後的怨念傾倒在「他者」身上再自然不過了,每當原住民族與主流社會的選擇不同時,就會被打成「貧」、「愚」、「弱」,因此原住民才會被主流社會順理成章地奪去詮釋的機會,只因為原住民看似就是對某種選擇過於愚忠,而原住民不過是台灣漢人社會面對於階級、族群、性別等等缺乏全面性的批判下,所成為的一種隨機暴力的宣洩與一場自我嘲弄。

此番大選後,我部落和家族的長輩面對著底定的結果,開始出現一股沉寂的氛圍,這樣的狀況明顯出現在中生代的族人,可以理解成過去的黨國教育和政治信仰這次被打破,因此呈現一個真空的狀態,而對原青來說,反而是積極且自主的參與政治即時更新資訊來進行判斷,但主流社會排山倒海將原住民做為選後代罪羔羊的現象,卻是無一倖免。

台灣主流社會特別愛將原住民族作為選舉結果的替罪羊(scapegoat),特別在主權爭議上將原民作為集體宣洩的「他者」,加深其對立,這在亞洲號稱最自由民主的國家著實諷刺,主流社會在高唱民主自由時,希望不要再讓原住民永遠扛起過時、愚昧的公民價值。

作者為兩位就讀研究所但論文持續難產的原住民研究生。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