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疫情催化搶購潮,民眾恐懼心理成假訊息破口

【鳴人堂】
131 人閱讀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經濟學的假設非常簡單,由於世界上的資源有限而人的慾望無窮,因此如何在機會成本的限制下做好分配,一直是理性選擇的基本假設。如果在一般狀態下都存在顧此失彼的困境,處於疫情擴散的現實中,更容易出現馬爾薩斯所言「人口以等比級數增加,糧食卻只有等差級數成長」的衝突危機。

當下的全球民生物資搶購浪潮,體現的正是「確診人數等比級數攀升,然而醫療資源不足」的群眾恐慌心理,也足以解釋目前民眾搶購衛生紙與存糧的政經因素。

政治經濟因素催化恐懼意識

就政治信心指標觀察,由於政府防疫政策一直緊守境外阻絕與無大規模社區感染這條防線,儘管出現微幅增加的確診人數,但只要疫情指揮中心經由疫調過程還原感染脈絡,民眾的恐懼就可以被安撫在安全範圍。

然而隨著全球疫情擴散,各國防疫政策都出現醫療資源稀釋與安全防衛覆蓋率不足的現象,使得多數旅居國外的台灣人,因信賴國內的醫療品質與健保制度而選擇回國,短時間內返台人士暴增,但是人員移動過程中本來就存在病毒傳播的風險,讓台灣近期的確診人數直線上升。

心理防線在確診數破百之後開始浮動,因為台灣民眾有段時間處於「台灣絕對安全」的認知當中,忽視了病情增溫只是人員移動的必然現象,例如人口數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香港,近兩日的確診數卻多於台灣兩倍,確診個案大多有國外旅遊史。直言之,人民很難區別感染人數攀升的客觀條件,畢竟數字倍增對於匯集恐懼意識有其催化效果。

若從經濟信心指標來看,各項悲觀數字不斷傳遞,更助長了對未來的不確定與不安全感。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份的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只有35.7,不僅遠低於去年美中經貿大戰下的48低點,更是中國採用此一指標的歷史新低點。另外,美國股市連續兩週的崩盤與四次的熔斷,直接重挫了川普提出的8500億美元紓困方案,以及聯準會降息與量化寬鬆政策。

另一個更觸目驚心的指標,2008年的金融風暴股市一年蒸發的市值,如今一個月就達成,顯見投資大眾對疫情發展抱著強烈的悲觀預期心理,導致短期的政策利多也難以誘發民眾進行投資與消費。

財經觀察家甚至預期全球化潮流不僅大幅放緩,未來一年全球經濟成長軌跡將出現「ILU」的趨勢:由於疫情擴散蔓延,在信心不足與悲觀預期下,短期之內將出現經濟指標重跌墜落效應(I型);多米諾骨牌災難連動與新生產技術難有關鍵突破的跡象,熊彼德的技術創新週期理論短時間奏效,勢必增顛停滯型通貨膨脹或流動性陷阱出現的可能(L型);隨著疫苗與藥品的開發完成,疫情終於出現可控制的現象,市場重建與股市反彈才會開始浮現(U型)。

假訊息在搶購潮中趁虛而入

台灣經濟與全球經濟擁有高度的連動性,台股的外資因素就佔有重要比例,完全體現互賴理論「敏感性」(sensitivity)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基本假設。前者意味各國的關係互為鑲嵌且交往互動頻繁時,就會產生千絲萬縷的現象,使得牽一法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不斷發生;後者指涉要中止這種關係必然付出昂貴的成本代價。

在這波疫情衝擊經濟的同時,中共對台灣的動作也值得關注,經由輸出危機轉移內部矛盾的「戰爭邊緣策略」向來是威權政體維權的配套,台灣穩健的防疫政策躍上國際舞台更是北京難以忍受的事實,因此中共對台外交打壓與軍事威懾近來頻傳,透過紅色媒體和其代理人搞政治風向甚至散播假消息則已是常態。

中國啟動的銳實力攻勢,目標就是營造「台灣防疫指揮中心隱匿疫情,掩蓋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且死亡人數攀升」的社會恐懼氛圍,再加上各類民生物資缺貨的假新聞流傳,一些人開始出現「台灣各城市即將封城」的錯誤認知,搶購民生物資似乎成為「不理性下的理性行為」的表現。然而這種搶購潮反而強化了訊息面的領頭羊效應,在特定群組中發酵擴散。

民眾的悲觀預期與恐懼意識來自於經濟資源短缺的人性,某些非理性的行為其實也是個人理性選擇的展現,只是這種行動欠缺客觀的計算指標。然而有心人士刻意帶風向與散播假消息,本質就是一種製造恐懼、消費群眾心理的惡劣行徑。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媒體專欄作家,復興電台兩岸櫥窗節目主持人與政治評論員。


推薦閱讀:​

留言評論
【鳴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