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歐美終於放棄之前的堅持,開始自己做口罩,在武漢肺炎肆虐時期戴上。
很多亞洲人對歐美人這麼堅持不戴口罩非常不可思議。這個對亞洲人來說是防護ABC的概念,結果歐美人不但一直認為口罩只有生病或醫護才能戴上,一般人根本不需要戴。加上歐洲人對把臉罩住非常的敏感,幾乎到一種抗拒的態度,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矛盾。如果口罩對一般人沒有防護效果,那醫護人員接觸病毒的濃度更高,量更多,不就更沒用,為什麼醫護人員需要醫護口罩,一般人不用?
所以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和幾百年來西方社會產生的集體潛意識有關。藉由這幾十年來的個體化過程,這個集體潛意識演變大家對把臉遮住的一種恐懼。
如果看歐洲文藝復興的開始,是歐洲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的重要起頭。而文藝復興,就是從有鏡子開始,讓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臉。
《Arnolfini in Marriage》,Jan van Eyck畫於1434年,該畫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文藝復興之前,幾乎所有的繪畫都聚焦在宗教繪畫,除了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還有其他聖人之外,一般人是不能進入繪畫裡。而且當時鏡子是由青銅或黃銅做成,只能看到百分之二十的實體。1300年,威尼斯發明凸鏡,到了十五世紀,鏡子在歐洲已經普及。Jan van Eyck在1434年所繪畫的Arnolfini in Marriage中,就可以看到鏡子。在文藝復興之後,人物的肖像就非常普遍。比如達文西就畫過很多人物肖像畫,比如抱著貂的女仕,或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達文西繪於1485年─1490年,收藏於波蘭克拉科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的自我增加了,不再以神為主,認為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也不以教會的意見為意見,這時,人的勇氣就會增加,科學家開始懷疑教會經院哲學所遵從的亞里世多德還有托勒密所說的地心說。因此哥白尼的理論開始突破科學界的限制,而經過文藝復興洗禮,對於自我已經有概念而願意去反抗教會的伽利略,克普勒就以哥白尼的理論為基礎,證明日心說才是對的。之後以英國為主產生一連串的科學革命,然後造成啟蒙運動,都是以我為中心。看到自己的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開端。
我在培養訓練學生的時候,特別注重這個「我」的培養。在觀察自己和科學界的人,我發現特別有自信的人,會去挑戰權威,然後發現新的定律。所以我特別會讓學生學習,怎麼自我學習,怎麼增加自己自信。這個在科學訓練上特別重要。所以我喜歡稱讚學生,給學生自信,而不是罵他們壓抑他們的自我和自信。
也就是說,歐洲人在二戰以後,因為教育的普及,個體化的過程加速進行,教育上對於自我和自信的培養更形重要。在歐美社會裡,大家對於對方的臉非常重視。他們喜歡用微笑,用眼神打招呼。喜歡親臉頰,喜歡眨眼睛,這些都是亞洲人很少做的。所以他們對於把臉遮起來感到非常不安全感,覺得是將「自我」遮掩。而遮掩自我代表是一種不願暴露自己內心想法,所以他們會害怕,怕你對他們有惡意。再加上穆斯林在歐洲的族群增加,因為中世紀以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衝突,穆斯林的遮臉加上現代的恐怖攻擊,讓他們對遮臉更沒安全感。
可以說,看到臉是開始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的開端,科學開始建立,但在二戰後,科學深根於歐美人心中,讓見臉成為大家安全感的來源。這種安全感,基本上來於非科學非理性的集體潛意識,這是非理性的。這樣的非理性,造成這次歐美武漢肺炎大流行的災難。我們可以說,事情都有兩面。而要不要口罩這件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作者國中立志要當物理學家,經過大學研究所研究物理後,在德國流浪九年,迷上歐洲人的思維方式,回到台灣依然迷戀啤酒紅酒和歐洲美食。
- 戴不戴口罩,這是個文化問題 - 2020 年 4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