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政府應有的疫情紓困方針:以高雄市為例

李明軒
235 人閱讀

圖片來源:Image by Allan Lau from Pixabay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打亂原本的生活秩序。每個人都在問,甚麼時候可以回到正常的生活?甚麼時候商家可以正常行銷、做生意,大家可以安心上街、消費?

對此問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認為「即使全世界從今天起能控制住疫情,但相信疫情過後,我們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州州長古莫在記者會上亦說出他的想法:「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回到過去的正常生活,而是如何往前到新的生活,達成新的常態。」(It’s not about going back. It’s about moving forward. Achieve a new normal.)

為什麼必須思考新的常態呢?因為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下已變得前所未有的小,今天在亞洲有個人打個噴嚏,明天病毒就傳到全世界。同時不斷有學者提出警告,新冠病毒不會自行消失,恐怕將成為季節性流感類型的疾病、每年捲土重來,人類要有心理準備與新冠病毒永久共存於地球上。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何謂「正常生活」必須要有不同的認知,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也必須重新定義。

這一次,政府紓困政策背後的思維,也必須要有這種「新常態」的認知。

防疫與拚經濟的兩難

過去談到振興經濟方案,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藉由擴大公共支出,例如發放消費券,直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使經濟流轉;或是藉由造橋鋪路、修繕重建基礎設施,民間廠商接到政府包案後擴大雇用勞工、勞工獲得就業機會並賺取工資、轉頭開始消費、刺激內需增加。換言之,經濟要振興的不二法門,就是資源要流轉,金錢要流轉。

然而,這一次的難題卻在於,防疫與拚經濟幾乎是兩個完全背道而馳的目標。若要控制疫情,人們必須減少接觸、減少出門;但是若想要拚經濟,則是要鼓勵人們多出門、多交流。兩周前清明連假所造成的各方紛擾、數天前酒店和舞廳暫停營業公告後業者的反彈,就是來自於防疫與拚經濟的根本衝突。

面對這個兩難,或許「體認新常態,並順勢而為」,才是這個困境的突破點。

高雄的紓困政策

高雄過去是台灣的工業重鎮,然而自從三十年前勞動成本上升,引發製造業大量外移,退下來龐大的中低技術勞工工作無以為繼,開始轉向服務業,做起小本生意,批發、零售、餐飲為大宗。近幾年在高雄市政府的領導下,經濟更側重發展文創、觀光相關產業。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民國107年高雄市的就業人口僅有26%屬於製造業,高達61%的比例屬於服務業;而服務業中最大宗者為批發零售業,就業人口佔了28%,住宿餐飲業與其他支援服務業等觀光相關產業就業人口分別佔了14%和5%。這代表全高雄有相當高比例的就業人口在這次疫情全球斷航、觀光活動幾乎完全停頓的情勢下是處於完全無助的狀態;而隨著各地的隔離、減少群聚,倚賴外銷的農林漁牧業和製造業、與倚賴內需的批發零售業同樣大受打擊。

目前高雄市政府所提出的紓困計畫,鎖定農漁產業、經濟弱勢族群、觀光旅遊產業、中小企業等領域,提供低利貸款、公有市場攤商租金減半等措施,也效法德法等國人民以預購方式支持日常生活熟悉店家的做法,推出「暖心相守寄未來運動」。然而,紓困是救短、救急,長期而言僅僅紓困是不夠的,政府必須超前部署,進一步扮演領導的角色,帶領民間邁向新的常態。

體認新常態,並順勢而為

新的常態,意指人類可能必須與新冠病毒永久共存於地球上,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必須重新定義,連帶的,過去全球化下各國形成專業分工的綿密生產鏈,也可能被迫調整。面對這個轉變,政府的政策必須順勢而為、化危機為轉機。

以高雄的製造業為例,目前歐美消費大國的內需短期內無法起色,高雄製造業從業人員受訂單減少、或無薪假影響,收入銳減,因此短期內政府的幫忙與紓困是必要的。高雄市政府已經在做的是提供廠商低利貸款以度過此非常時期,但高雄市政府能做的還包括減稅、減租、協助過去以外銷為主之廠商轉向內需市場等。

但長期而言,各國在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重重學到的教訓,是過去全球化浪潮下企業競逐最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大量將基礎製造業移至中國、東南亞,以至於歐美各國面臨連製造口罩的生產線都拼湊不出來,以及電子零組件、藥物原料供給斷鍊的困境。

未來各國產業布局考量可能將更為多元,成本不一定是唯一考量,對企業而言,當地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公共衛生體系品質、人民素養與自律能力等亦成為影響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因素;對各國政府而言,基礎製造業可能因國家安全策略考量而希望留存國內。

因此面對未來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停止、甚至倒退的可能性,各國都必須做好各種物資必須具備相當程度自給自足能力的準備。高雄過去在石化、鋼鐵、金屬扣件、家電、紡織等產業相當具有基礎,近年因勞工成本上揚、或因環保因素考量,不少產業漸形凋零。高雄市政府應趁目前機會做出「後全球化」的產業戰略布局,吸引各類廠商回流台灣,同時輔導傳統產業廠商重拾製作、回歸生產行列,並進一步強化現有之醫療器材與生技製藥產業,一方面製造就業機會、一方面戰略性預備未來國內外市場需求。

在服務業方面,除了紓困,高雄市政府必須引導商家正視新常態、並思考如何在新常態之下進行行銷、拓展客源。例如,高雄市政府可以提供資金補助,供店家作為重新裝潢與設計店內消費環境之用,創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利於健康消費的環境。

這些年因為高雄天氣炎熱、且空氣品質越來越差,大部分的餐廳、商家逐漸移至室內購物中心,以空氣涼爽清新為亮點吸引顧客,因此一間比一間更大的多功能室內購物中心先後在高雄落成。

但是,隨著新冠肺炎散播,原本氣數已盡的街邊店反而找到一線生機,大家對於走進街邊店買個東西就可以出來,感到相對安心,對於將桌椅擺在騎樓的小吃店,過去消費者嫌環境不佳、選擇不上門,如今,這種通風、室外的用餐環境,反而受到大家的青睞。例如高雄到處可見的餛飩店、麵店、肉粽店,一整天下來許多客人坐在騎樓路邊享用美食,生意沒有比過去差、反而更好了。

這其中的啟示是,若是商家能夠提供令人安心的消費環境,防疫與拚經濟是可以共存的。政府需要協助商家轉型,例如過去擁擠狹小、過於強調室內空調的消費環境,可以將消費動線調整得較為寬敞、並引進太陽光或室外空氣,同時提升清潔標準,創造一個令消費者更安心的消費環境。各大夜市若能加大攤位距離、重新設計動線、並控制人流,也能使消費環境更令人安心。

在國際觀光客尚未能夠回流之前,高雄可以提供一個充滿殺菌陽光、通風健康的室內外優質旅遊環境予國人,創造旅遊亮點與商機。

在農漁林牧業方面,由於外銷市場的斷鍊,短期的資金紓困甚為必要,高雄市政府也必須引導農漁民轉向內需市場。長期而言,一個可行的做法在於高雄市政府可以考慮收購因外銷停滯而滯銷的農漁林牧產品,並引導民間廠商加入,將滯銷的農漁林牧產品製作成可以長久保存的果乾、菜乾、罐頭等食品,一方面可作為儲備物資,以備未來若是全球進出口暫停的情況持續,可作為儲糧,另一方面在適當的行銷下,待疫情過後也可成為高雄的特色產品。

防疫與拚經濟並行

防疫與拚經濟,若依照舊思維,只能是兩難與對立。但若是我們轉念思考,這場疫情是在促使人們將生活環境設計得更貼近自然、更適合人類健康生存、也少一點汙染地球,那麼在轉向「新常態」的過程中,許多商機、許多新的產業,包括用來協助轉型的新產業將一一浮現,使得防疫與拚經濟成為相輔相成的最佳隊友。

呼籲各級政府,必須以新常態的思維來超前部署!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留言評論
李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