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究責列車或歐中班列?──後疫情時期的中國與歐盟

黃健群
198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4月下旬以隱匿疫情為由,公開呼籲全世界向中國求償後,義大利、德國等民間團體紛紛跟隨。但不久之後,一向被視為「對華強硬派」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旋即在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通完電話後,強調歐中要合作抗疫,並共同恢復經濟、研發疫苗。雖然,兩天後馮德萊恩繼美國、澳大利亞、瑞典、德國和英國政府/國會之後,公開表示希望中國與歐盟和其他國家共同合作調查新冠肺炎病毒的來源,但歐盟是否願意跟隨美國搭上向中國的「究責列車」,態度仍顯得曖昧不明。

究責氛圍下的歐中關係

與此同時,歐中「另一班列車」的升溫,並未引發太多注意。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中鐵)公布,今年1至4月份,貫通中國與歐洲的「中歐班列」,開行列次同比增加24%、發送貨物同比增長27%。其中,歐洲出口中國的班列列次同比增長11%、標箱同比增長14%。以4月單月來看,除了過去歐洲需要的電子產品、家電、日用小商品,包括防護服、注射器、口罩原材料等防疫物資的大量出口,使得中國運往歐洲的班列列次同比增加65%、標箱同比增加68%。但由於中國同步大量購買來自歐洲的板材、汽車零組件、機械設備、日用品等,因此歐洲運往中國的班列班次同比增長24%、標箱同比增長29%。

也就是說,在擴大對歐盟防疫外交的同時,中共透過對歐洲進口的擴大,作為翹動歐中關係的槓桿。對中共來說,與歐盟關係的良窳,牽涉後疫情時期中共的全球戰略布局;因此,強化與歐盟的合作,具有經濟/政治雙重意涵:

在經濟上,歐盟已連續16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歐中貿易額從2004年的不足2千億美元到2019年超過7千億美元,不但增長超過三倍,也超過了美中貿易。此外,歐盟對中國的投資,累計超過1千3百億美元;中國在歐盟的投資也將近千億美金。2013年11月中歐第十六次高峰會上還宣布,中歐貿易要在2020年達到一兆美金。

在政治上,從冷戰時期的「聯歐制蘇」,到美中貿易戰後的「聯歐穩美」,歐盟一直是中共拉攏以對抗強權的對象。

特別是2018年美國開啟對中國的貿易戰之後,中共認為歐中有較多的對話空間,包括:多邊自由貿易、WTO改革、經濟全球化、聯合國權威、反恐、溫室氣體排放、伊朗核協議等;而除了上述議題,中共認為還可以在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立場建立與歐盟的統一戰線。

與「中歐班列」對撞的「究責列車」

然而,由於歐盟在基本價值/立場方面和美國接近,以及2019年「歐中戰略展望」發布以來,歐盟已將中國視為經濟領域的「戰略競爭者」及治理模式迥異的「戰略對抗者」,再加上以「打造一個更強勢歐盟」的「親歐建制」新任領導班子上台後,諸多因素可以預見:後疫情時期,內部分歧加劇的歐盟,為了不走向解體、凝聚內部共識,將一方面跟在人權、法制、網路安全、對台軍售、新疆、香港問題等議題對中共表現出更為強硬的態度。

另一方面,則將利用中共「聯歐制美」的需求,要求在中國享有更大的經濟利益,包括市場進一步開放、在中國合資企業限制的放寬,以及參與中國政府採購等。換言之,疫後的歐盟,勢必會以歐洲社會高漲的反中聲浪作為槓桿,甚至以搭上美國「究責列車」作為籌碼,加大對中共的施壓。

具體來說,觀察後疫情時期歐中關係的重點之一,是已經談了七年的「歐中投資協定」是否簽訂,而關鍵在於歐盟是否採用華為5G設備。雖然年初歐盟已決議初步放行,但隨著歐洲社會究責聲浪的四起,以及美國因素的介入,歐中合作的前景勢必平添諸多障礙。但基於中共戰略需求與歐洲防疫/經濟復甦的需要,歐中勢必會依據不同議題,形成合作又競爭的互動關係。

從美國開始發動的「究責列車」,或許擋不住絡繹不絕的「歐中班列」;但可以確定的是,後疫情時期的中共,將面臨更嚴峻的國際情勢;歐中關係,絕非一片坦途。

作者哲學系出身、政大法學博士,在產業、學術之間不斷擺盪。喜歡觀察思索世界,自詡為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現職為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也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