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投資之剖析與觀察

380 人閱讀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日前台積電發布消息,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消息傳出後業界分析師馬上開始計算美國的人力素質與勞工成本、產業的聚落區位與供應鏈的完整性、美國的所得稅與會計制度等因素,將之與台灣的環境比較,結論出此舉並非是一個能夠增加利潤的投資計劃。

依照生產成本與預期效益進行財務分析,是所有分析人員面對一個投資案時會有的反射動作;然而,更嚴謹地說,這已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的反射動作。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球之後,一方面,由於全球化所形成的綿密跨國生產供應鏈因各國封城停工受到阻礙,各國不少產業都面臨缺少原料、缺少關鍵零組件的窘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些西方國家甚至面臨因傳統產業早已外移他國,以致本國連口罩或呼吸器等生產線一時都拼湊不出來的困境。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處理疫情的手法與透明度,成為西方國家責難與不滿的主要對象,是否要再容許本國企業在制度與理念皆越來越背道而馳的中國投資,是否要再因為龐大的市場利益而對中國政府不符合人類正面價值的擴張作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問題面臨史無前例的反省思量。

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受疫情影響越深的國家,成為越大的苦主,因此對於切斷與中國的連結、並培養自給自足的產品供應鏈,展現出越強的動機與決心。

美國目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全球第一,死亡人數也位居全球第一,同時國內已累積3,650萬人失去工作,只能領取失業救濟金暫時度日,同時相當高比例的廠商商家不是面臨缺乏原料或零組件的斷工窘境、就是面臨因封城措施而苦無顧客上門的困境。因此美國政府與民間一股怨氣(也是延續疫情之前美中之間早已存在的貿易戰摩擦),形成一股強烈的決心,要來切斷經濟上對於中國的依賴,也要來培養自給自足的產品供應鏈。

美國選擇動手的第一條產品供應鏈,就是半導體產業鏈。因為不論是5G之爭,或是未來的國防戰力布局,美國軍方與民間廠商都需要高品質的先進晶片供給,台積電的主要客戶幾乎都是美國大廠,包括蘋果、輝達、超微、賽靈思、高通等廠,因此美國政府強力促成台積電赴美生產,將晶片供給轉至美國本土境內,正是一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

因此就算赴美投資的利潤前景並不看好,台積電也只能自行吸收下來,或是往正面思考,新廠房將身處亞利桑那州、或可成為美國航太軍工產業一環,累積更多關鍵知識與技術。當台積電所做出來的產品別人做不出來,當台積電所做出來的產品又關乎到最先進的國防競爭與產業布局,這就註定了台積電不再只是一家民間企業,台積電的決策已經上升到國際角力層級,必須面臨更多商業考量之外的國際政治挑戰。

而台積電赴美設廠一事對於台灣的衝擊,另有幾個值得觀察之處。

首先,新冠肺炎對於全球化趨勢的影響,目前還很難看出一個明確方向。若是疫情持續延燒,各國面臨的經濟困境持續,則全球化趨勢越有可能被迫反轉,各國必將認真考慮培養相對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切斷對於全球供應鏈與中國的依賴。相反的,若是特效藥或疫苗快速問世,使得疫情得以控制、生活逐漸恢復過去的模式,那麼人類想要恢復因疫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決心,可能將促使全球化浪潮進一步深化,則各國對於中國的圍堵可能因為利益驅使而不了了之,在中國巨大的市場與低廉的生產成本誘因下再一次與中國成為貿易夥伴。

國際政治現實一再上演的,就是「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因此,台灣政府必須持續敏銳觀察國際的政治風向與決心,一方面為全球化反轉之可能性作準備,為台灣產業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進行部署;另一方面也必須針對萬一國際風向轉變,世界各國與中國關係重修舊好,台灣又回到邊陲地位、並可能受到報復做出部署。

第二,未來各產業廠商在選擇全球生產基地的時候,可能會面對更多的政治干擾。政治干擾可能來自於各國政府想要自給自足的決心,也可能來自於西方國家與中國對立關係下廠商必須選邊站的風險。

換言之,未來廠商遊走於國際客戶間的自由空間將會越來越少,外部的政治風險將正式內化為企業必須恆常性考量的內部成本。經濟不再只是經濟,政治也不再只是政治,生意人必須要越來越懂政治。

第三,從台灣的戰略角度來觀察,台灣政府必須更努力確保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與製程仍舊留在台灣,其領先地位不能被美國廠取代,也不能被中國廠取代。高端晶片製作技術為當今全球兵家必爭之物,這對於台灣絕對是一層保護;民主、自由、防疫有成等雖為台灣值得驕傲之處,但絕非各國願意出面保障台海安全的充分理由,唯有關鍵的技術優勢,才是保護台灣最實際的資產。

作者為大學教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