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5月的連任就職演說上再次提到社會安全網,但社會安全網究竟發揮了甚麼作用?目前為止政府又有哪些作為?想必已是許多臺灣人民心中的疑問。
雖然政府已經從法規、心衛、民政等層面著手改善,但對於「維護社會安定」而言,很多政策都是預防性的機制,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很難看出成效,這樣一來社會大眾就更無從得知社會安全網的效用究竟如何。在新聞上駭人聽聞的殺人案件看似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民眾對社會安全網的信心與關注恐怕只會越來越少。
直到今年5月,一件刑案的一審判決,法官強制去年刺殺鐵路警察的鄭嫌實施監護處分後,才又再度引發人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與社會安全網的關注。行政院也才在社會一面倒的輿論壓力下,責成法務部與衛福部建置司法精神病院,雖然目前看來仍遙遙無期,但至少已經有了起頭。
俗話說有錢就好辦事,社會安全網當然要挹注經費強化現今已明顯不足的硬體設施及收容處所來給予精障者必要的協助。然而,前端預防與後端治療的專業人員聘用也是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除應針對當今司法及醫療體系進行改革之外,時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與資源轉銜問題才是社會安全網能否發揮成效的一大重點。
負責「接」這些掉落到網子上的人,讓他們可以回歸社會的助人工作者─社工,就是最常被社會忽略的基層單位。以社工為例,社工跟警察一樣都在第一線面對個案,其中保護性社工的服務對象更是具有緊急保護性質的族群,像是家暴加害人、藥酒癮、精神疾病、性侵等非自願性個案。
然而在沒有強制力的情況下,許多個案及家屬可以說不把社工放在眼裡,乃至於社工在面對個案時,常受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心理壓力與外顯創傷。臺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在今年就針對社工進行職業安全調查,發現社工在執業環境中受到辱罵、威脅等情事早已是家常便飯,嚴重一點的甚至還會被個案或他人毆打、攻擊。在這種時時存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下,社工怎麼能夠發揮專業,提供個案完善的服務?
就實務上來看,社工並沒有法律賦予的強制力,因此在必要情況下還是得尋求執法人員的協助。像是要訪視有危險性的個案時,社工就時常尋求警方陪同。然而基層員警早就是眾所皆知的血汗職業,長官交辦的業務與例行公事都自顧不暇了,怎麼可能每次都能陪同社工訪視。許多社工也深知基層警員的難處,所以大多時候都是同一機構的社工結伴同行甚或是獨自前往。
再來,為了填補社會安全網人力不足的困境,政府陸續在2020年前額外聘用了3000多名的社工,更將社工的薪資全面制度化。
薪資與升遷制度的透明化確實能讓社工在檯面上得到更多保障,但政府似乎小看了臺灣資方,雖然最新的制度讓社工有了更高的薪資,但多數社會工作領域的人都知道,不少機構都有「回捐」的要求,甚至為了維持機構內職員的薪資差距而拒絕政府補助,這些不合理的陋習並不會因為法定薪資提高就消失。
而原先基層社工的個案量就已經超出工作負荷,但機構為求績效仍會要求社工的結案率應達一定標準。在業績導向的工作環境中,社工已經變成了雜工,除了原有業務之外,其他業務也得一手扛起。包括機構評鑑、專案、研討會等行政事務幾乎都落在社工身上,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個案訪視及評估處遇。
最後一個問題是,目前有許多社工都是以一年一聘的方式受雇於機構。我們都知道,面對「人」的處遇工作是最困難的,社工需要花時間跟個案培養默契,但在現實情況下,社工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案主建立關係,但長官卻一直催促著要趕快結案,否則可能連自身工作都不保。
回歸到前面所說的,這樣的工作環境與聘僱條件,對臺灣的社工領域絕對有弊無利。更不提許多機構以勞務承攬的方式聘用社工,如此一來只是將部分服務外包給社工,連最基本的就業保障都被剝奪。
總結上述所說的,社工領域有四個問題尚待解決:第一,社工沒有絕對的強制力,導致其更容易在執業環境遭受各種心理壓力與身體傷害;第二,社工薪資制度化仍需要主管機關的管考查核,否則僅是淪為虛有其表的法條;第三,追求績效的執業環境與過多不必要的業務,導致社工負擔加重;第四,一年一聘及勞務承攬的聘僱條件,使社工未受到應有的就業保障。
筆者在此要強調的是,社會安全網的第一線當然不只社工,其他像是警察、心理師、醫護人員、基層公務員等都包含在內。而社工可能是所有第一線人員中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出現身心疾病的族群。本篇文章提到的許多觀點都已經是社工領域中積習已久的問題,許多人都發現了這些弊病,但卻時時未獲改善。這樣子的社會安全網,恐怕只會越補越大洞。
作者為網路及社會現象觀察者
- 臺灣的治安真的越來越差嗎? - 2022 年 9 月 14 日
- 重拾對司法的信任:從改善監督制度與全面究責做起 - 2021 年 1 月 31 日
- 國民黨搞懂《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了嗎? - 2020 年 12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