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的力量要用對地方

陳方隅
482 人閱讀

圖片來源:時代力量臉書

太陽花運動之後,台灣政壇新崛起了不少參政新星,而他們最主要匯聚之處是在柯文哲以及時代力量,兩個新興小黨也不負眾望地進入了國會。在人們對兩大黨的信任度不足的狀況下,小黨的確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學者葉高華於〈「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一文指出,台灣正在經歷一個政黨重組的過程,尤其「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如果從政治光譜上來看,台灣最主要的政黨競爭是由統獨議題和國族認同來區分的,時力和柯文哲民眾黨最主要競爭的是所謂「中間選民」的部分(關於統獨光譜和分類,請參照〈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一文)。

許多人說時力取代了台聯的位子,那是從席次上來看,從議題立場來看其實沒有。從筆者自己的研究以及過去許多調查分類來看,時力的選民,平均而言在台灣人認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以及支持獨立(包括正名制憲、國家正常化,或者是建立新國家等不同的獨立主張)的比例,都沒有比民進黨還要「台」,也沒有比較「獨」。

甚至,在像是投票年齡下修到18歲這樣的修憲議題上,時力的選民也是贊成小於反對,贊成的比例遠遠不如民進黨的選民。在柯文哲組黨之前,時力內部就曾經發現支持者「一半柯粉一半柯黑」這樣的現象,柯組黨之後,兩個新興小黨就成為彼此最大的對手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時力在選前就存在的許多問題,進入第二屆的國會任期之後,不只仍然存在,甚至有更嚴重的傾向。在寫作本文的同時,剛好又有新聞連環爆(黨內放話林昶佐要回復黨籍、黨主席接受媒體專訪說歡迎,但又有許多人指責說是來搞破壞、林昶佐本人直接打臉否認,然後又發生雲林黨部要告自己黨議員努力招募的新加入黨員偽造文書)。本文就只談議題經營這點。

議題的經營方式不能靠(有問題的)民調

首先來討論一個比較技術性的問題:民調與議題經營的關聯。

日前,時代力量的智庫執行長李兆立發了一篇文章,開頭說政府的振興措施最終都會被房地產商給拿走,然後繼續提倡所謂的囤房稅。先不論這個開頭的寫法到底振興措施跟房地產的連結在哪裡,我認為以民調來做議題倡議的方式是有問題的。在時力所發布的政情民調當中,有些題目一看就知道是在設計上有問題,例如這個:

【針對「囤房稅」這個議題,社會上存在兩種聲音,有人認為「台灣的房價已經趨緩,囤房問題已經改善,因此不需要推動囤房稅」;也有人認為「透過囤房稅,將自住稅率調降,且將擁有非自住的稅率調升,能夠改善囤房的問題」。請問以上兩種說法,哪一種比較接近您的想法?】

這個題目的問題在於:「需不需要」囤房稅,以及囤房稅「能不能夠」改善囤房問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是兩個不同問題就算了,還把兩個選項放在一起,然後直接跟大家說囤房稅可以解決問題,那麼在回答時大家當然會選可以解決問題的那個選項呀!

就算是看個別選項,這個題目也有問題,例如房價沒有趨緩,原因不見得是因為囤房;房價趨不趨緩,跟「需不需要」推動囤房稅,這兩者之間的連結也還有很多可以論證的地方。然後,囤房稅到底「能不能夠」解決房價問題,這個中間更是需要論述的。也就是說,這個題目在設計上完全無法拿來論證「房價問題嚴重所以民眾支持用囤房稅來打房」這樣的結論。

該民調後面還有一個雙重問題的題目:「政治人物『帶職參選』的議題也引發社會上的討論,請問您支不支持現任公職人員,如果在任期中參選其他公職,例如現任立委選縣市長,現任議員選立委,應該先辭職,並且繳回選舉補助款?」這個題目到底是在問說支不支持帶職參選,還是在問帶職參選要先繳回選舉補助款?這是兩個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時力的智庫已經成立一段時間,但如果連最基本的民調題目設計都是這樣的設計方式的話,不禁讓人擔心到底整個諮詢過程是否足夠專業。

議題的經營必須靠紮實的論述

我認為民調並不能成為支持一個政策的正當性理由。反過來說,即使不這麼多人了解或支持的政策,也必須要持續去論述才行。(也就是說,用引導的方式把特定題目的民調衝高,並沒有任何意義)

我一直覺得不該苛責小黨的論述不足、政策研究不夠,畢竟在人力以及資源方面是很有限的。但是,小黨要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要靠的就是更紮實的政策論述。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從其他人那邊聽來的與時力智庫互動過程來看,時力真的需要再多加強政策論述的部分,而且要明白一件事:任何一個政策不會是非黑即白。

例如囤房稅不會是房價唯一的解方,目前房價問題也不是「立法委員都是建商養出來的所以他們反對打房」。的確有些立委自己是建商或者跟建商過從甚密,但是你去社會上問一下反對打房的比例有多高,以及那些持有房產的大眾贊不贊同打房,就會知道這些問題是結構性的。真的要倡議修法,可能就無法避免地要去看這些結構。

在筆者先前文章當中就提到過,時力這幾年來花了太多的力氣在政治表演,例如常常在討論A案時講說怎麼不討論B案,在正常的一讀二讀之間大罵法案怎麼這麼慢,又或者是主打「藍綠一樣爛」然後強調只有時力在認真。其實只要對議案規則稍微了解,或是有在關注立院動態的人們,應該都會發現這樣的論述是很難擴展支持群眾的,主要只能去吸引平常比較不關注政治的人。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時力不能夠再躲避對重大議題的表態。近期《農田水利法》就是一個案例,過去時力常常批判別人不認真、不投票表態,現在這些批評全都回到自己的身上。「執政黨自己就足夠通過法案」這樣的辯解理由實在很難成立,因為人們想要看到的是真實的投票和發言紀錄,而不是像這次一樣的事後解釋。

再舉個例子,最近看到蘋果日報的報導說520前夕中國網軍攻擊中油,然後從裡面看到《資通安全管理法》,正好就去查了一下立法歷程。我是想知道時力對這個法案的態度是什麼,因為報導裡面有提到黃國昌在2016的發言反對資安科技中心的設置。

事實上,報導也不盡然正確(例如當時許多人都反對,而反對設置國家資安中心的理由,其實主要是因為《資通安全管理法》還沒有立法,而不是反對資安中心本身),我只是想要確認一下到底各黨派的立場是什麼。結果我發現時力當時(法案是在2018)也都缺席表決,從頭到尾只有徐永明提出時力版本的法案,從此之後再沒有人發言。歷經委員會審查、二讀、院會,其實有滿多很有趣的討論(即使是中國國民黨,也有人很認真在討論,不全然是沒道理的亂反對,而且中間也有很多地方是不同黨的人們可以達成共識),但我真心不懂時力當時到底為什麼連投票都不投,連發言都不發言。

時力在2016年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國會,這在新興小黨來說是非常厲害的成績。然而,既然進入「體制內」,那就不能夠再一直使用「社會運動」的方式來做倡議。社會運動的主軸是要影響議題設定、影響人們對議題的關注,然而,體制內要做的事情是真正去促成立法。上一屆四年當中,時力已經錯失了好好經營議題的機會,做為一個小黨,絕對不可能只討論自己喜歡的議題或者是有鎂光燈的議題,反而必須要更認真去參與不同議題的討論,這才能在選民的心目中,建立更廣泛的可信度(credibility)。

要會講故事

說到論述,先前就有論者提到,時力欠缺一個願景和敘事的努力方向(參考周奕成的發言),我認為這也是現階段時力最該做的功課。

例如就以官網上面來說好了,我看不到關於時力的「故事」是什麼?歷史是什麼?誰創立了時力?現在黨中央有哪些人?各地重要黨工職有哪些人?(對照組是民進黨的官網)

我只有看到很多「宣言」,還有一些有點民粹的語言,例如:「終結奶嘴法官、淘汰恐龍法官。」還有像是時力的最主要標語是:人民作主新政治。內容包括:人民有權改正違反民意的決策、人民有權掃除背棄民意的政客、人民有權決定不分區立委順序、人民有權揭弊,政府立法力挺。這些事情其實寫了等於沒寫,因為現階段早就有普選(換掉政客)以及新聞自由(揭弊)的權利,然後,不分區立委排序這種事情該怎麼給「人民決定」呢?我如果是一個時力黨員,根本不知道現在黨中央有哪些人,想要加入時力成為黨員,還會被告偽造文書,又怎麼個新政治法?

講自己的故事和願景,還有紮實的論述,才能夠要建立自己的「議題所有權」。過去一再使用的「相信我」之術對於鞏固粉絲有幫助,但對於擴展支持群眾並沒有幫助。

結語

台灣人們對兩大黨都不夠信任,而且近年的趨勢就是中間選民、沒有特定政黨認同的選民不斷增加,這對新興小黨來說當然是絕佳的機會。同時,人們非常渴望能夠有監督制衡執政者的力量存在,目前許多人對於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的表現當然是非常不滿意的,所以他們的政黨認同度直直落,但到底是誰會取而代之監督者的角色,這就要靠各小黨們的努力。

對小黨來說,唯有制度化、體制化的運作,才能夠經營得長久。在政策論述方面必須要紮實地下功夫做長遠的規劃,而不能老是以「打沙包」的方式來爭取認同。而這一切的基本就是在組織方面趕快定下來,都已經成立這麼久的政黨了還在搞放話與內鬥,實在令人很擔心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其他的事情前面已經討論過滿多了,請參見這兩篇拙作:〈時代力量的危機有多大〉、〈時代力量的困境:認識杜瓦傑法則〉。

最後再講一下利益衝突的揭露,我本人沒有參加過任何政黨,過去捐過的小額政治獻金都是給小黨們,包括時力、社民黨、綠黨等等。我寫文分析(批評)時力,動機一直都是希望台灣的政黨政治能夠擁有真正夠格且認真的反對黨、一個更好的監督力量。當然,檯面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不過,「親中」的政黨完全不用考慮,謝謝再聯絡。

作者為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留言評論
陳方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