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馬英九,就是背叛!

林瑋豐
220 人閱讀

圖片來源:馬英九臉書

今年「六四」31週年,一向自稱關心中港澳民主發展的前總統馬英九在臉書寫到,「香港版國安法」掀起風暴,主要都是因為對北京當局的不信任,他更提醒中共曾公開承諾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變」。

但到了一個月後,港府在7月的半夜公布的國安法「實施細則」,條文不但嚴重剝奪港人言論自由,就連「煽動港民對中國仇恨」這樣的腦袋控管也出現。而對於台灣人,捐贈物資給香港抗爭者,過去在網路抨擊中國及聲援香港抗爭,都有觸法危險。

更誇張的是,港版國安法要求台灣政治性組織或代理人提交資料,不遵從或給予虛假、不完整資料,甚至還可以判刑處罰。

面對不只是管制香港、甚至公然把手伸進台灣的惡法,馬前總統這回反而選擇噤聲,輕輕放下,還用轉移焦點之術,直言「我們蔡政府對台灣的國安法也不遑多讓啊!有『國安五法』,還有《反滲透法》」。

過去馬英九多次聲援香港及中國民主運動,港人上街爭取真普選、上街反對「送中條例」,做為東亞民主國家的前總統,馬英九也不吝呼籲中國要走向自由民主,畢竟惡法再怎麼樣施行、極權的手怎麼樣干預,都是發生在對岸。

如今,港版國安法的細則出爐,「全世界都歸中國管」的時代來臨,網路上也嘲諷「習近平統治疆域超越成吉思汗」。當共產黨可以訂個法律管到台灣的「代理人」,馬英九卻在這時候選擇噤聲。

有趣的是,在港版國安法細則中要求的台灣「代理人」,正是去年一片要求立法院通過「代理人法」的規範對象。當然,最後民進黨在顧忌台商感受等因素下,只通過閹割版的《反滲透法》,但是這個原意有機會防制在台代理人成為極權政府幫兇的法律,反過來被馬前總統批評、比擬為港版國安法,令人哭笑不得。

更讓人質疑的是,在港版國安法實施細則公布後,那個聲援港人爭民主的馬英九,哪裡去了?究竟是實施細則裡,可以處罰不配合中共的「代理人」,成為馬英九痛處,抑或是馬英九要顧及在香港的女兒女婿,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不敢再批判半句?

而《反滲透法》所限制的行為,無論是違法干預選舉及公投、破壞集會遊行等,本就屬國外勢力不得觸犯的法律,《反滲透法》只是多加上了「接受中國指示、委託或資助」這樣的前提條件,馬英九拿港版國安法比擬,做為一個曾經在法律系教書的教授,是否會讓法律系學生感到汗顏?

至於去年立法院修正的國安五法,《刑法》修正是把中港澳門及境外敵對勢力增列為「外患罪」適用範圍,《國家機密保護法》修正是延長退離職涉密人員管制期限及加重洩密者處罰,《國安法》修正將過去立法時科技沒有發展到的網路攻擊納入國安範疇,《兩岸條例》的修正更只是將兩岸簽署政治協議加入國會雙審議及人民公投門檻。

港版國安法上路後,黃之鋒等人為了不要讓夥伴遭受牽連而退出「香港眾志」、「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成為禁語、「願榮光歸香港」成為禁歌,就連民主派舉行初選,都被中聯辦指稱違法。

馬英九將港版國安法,比喻為立法院通過的「國安五法」,那麼上述這些香港發生的哪個狀況,在台灣上演了?哪首歌被禁、哪些人擔心被追殺而退出政黨、又有哪個政黨連初選都辦不成了?

馬英九把黑箱過關、連通過時都還沒有文字的港版國安法,比為台灣民意機構透過民主程序所通過的法律,對曾經期盼民主、曾經崇拜過馬英九的香港人,又情何以堪!

事實上,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1999年、2001年兩度訪問香港,都曾造成媒體的旋風,香港人當時十分關注這位香港出生、在台灣透過民主選舉成為首都市長的政治明星,就連馬英九在香港的晨跑,也引來追逐。

2001年馬英九二度訪問香港時,當時香港已回歸中國4年,他向媒體表示,香港的制度沒有什麼變化,經濟繼續保持繁榮,來港遊客不斷增加。馬英九甚至為當時的一國兩制背書,表示「香港回歸時曾有人預測香港的情況會變壞,這個預測並沒有成為事實」、「大陸提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目的是讓港人安心,這個目標目前大致是實現了」,如今看來極其諷刺。

2014年馬英九當總統時,面對香港雨傘革命,還懂得支持港人爭取真普選;然而去年開始的反送中運動,香港青年死在街頭,再面對比送中法案更加極權的港區國安法,這位曾因民主受惠、還風靡港人的馬英九,唯一聲援過的香港人,只有在台灣遇害的港女。

當幾年前的馬英九,還會對李明哲說出「希望他早點獲釋」、還會公開貼文「懷念劉曉波」呼籲中國走向自由民主,如今的馬英九面對自己出生地的民主自由,遭到粗暴的掐痛,只會顧左右而言他、滿腦子只想如何攻擊政敵。曾對著這位華人世界、民選首都明星市長懷抱期待的港人們,不知做何感想?

而當民調機構公布國民黨在20至24歲的支持度低到只有「0」的時候,馬英九這些大老,不思考如此低到不行的青年支持度正是這些老骨頭造成的,反而逼迫上任喊出要改革的江啟臣主席再接受年輕人早已棄之如敝屣的九二共識,要再與中共唱和,卸任黨主席對黨指指點點、卸任總統對國家說三道四,縱放對面那個極權國家,這樣的大老,何其可悲?

作者曾任立委助理及政治記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