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關鍵時刻的歷史創造

卜大中
825 人閱讀

李前總統一生心繫台灣,促成台灣民主化和建立新國族的文化與文明做出重大貢獻。圖片來源:李登輝臉書

李登輝符合轉變歷史時刻的領導人物特質,成功地改變台灣的方向和沈痾。這項歷史特質包含了對歷史機遇的直覺性洞悉、不排除在面對強大政敵的威脅時採取妥協的政策,但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在九拐十八彎之後仍能達成目標。歷史上能這樣表現的領導人不多,李登輝無疑是其中的翹楚。

李的艱難處不單單是擊敗內部虎視眈眈的政敵群,更在台灣最敏感的位置倡導起理性國族建立的不可能任務;然後努力滿足建立新國族認同的三要件:新建立的國家必須有能力生存;它必須平等對待其公民;它必須履行其國際義務。整個思考架構是建立在盧梭的理論上,包括他有關於「不公正」的論點。李登輝的三任總統任內並沒有背離這三項要求。

李登輝從政以來發生三次台灣政治的拐點:1984年3月國民大會選舉他擔任第七任副總統以及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李繼任為第七任總統。1990年3月國民大會選出李任第8任總統。1996年3月台灣首次民選總統,李登輝、連戰當選第9任正副總統,朝野除展開主流大戰非主流的政治鬥爭外,外部還有飛彈危機。

蔣經國去世後,國民黨的大老們紛紛集結,意圖廢除李登輝的副總統職位和總統繼任人的憲法資格。那時政壇上的強人們有林洋港、郝柏村、李煥、蔣緯國、陳履安以及特地由美國祕密返台的悍婦宋美齡,企圖奪回國民黨主席的權力,把國民黨拉回幾十年前的黨國體制。

大老們企圖罷黜李登輝除了爭奪權力、輕視本土人物外(省籍歧視),主要的原因還有李推出多項重大的改革,不但剝奪了大老們的權位和利益,也與封建宮廷的老國民黨文化格格不入。李的改革影響深遠,包括終止萬年國會、立委直選、以總統身分向二二八的家屬道歉賠償、總統直選、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提出「戒急用忍」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張本。1997年7月,國民大會第四次修憲,通過精省、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據傳是因為當時有些立委向李總統要閣揆同意費,李憤而廢除閣揆的立院同意權)。

在兩岸關係上,李的政策也違背大老們的中國情節,像是1999年首度向「德國之聲」提出兩岸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引發中共及國民黨的憤怒與攻擊。李對兩岸關係的隔離、防備與強悍,是老國民黨最無法原諒他的部分。

李在總統任內並沒有明白走向台獨的舉動,甚至還宣稱等時機成熟後展開中國統一的工程。但中共在國際上不停地打壓、羞辱台灣,激起了鬥志高昂李登輝的憤怒,遂從「中華民國到台灣」進化成「中華民國在台灣」,並為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的溫和中間論述搭建舞台。

李登輝遭逢最兇險的內部鬥爭是1996年那次大選前後,主流與非主流赤裸裸攘臂而上,除了李登輝、連戰外,還有陳履安、王清峰;林洋港、郝柏村。(民進黨則是彭明敏搭配謝長廷)。郝柏村掌握軍權多年,非常不喜歡李總統的本土化政策,因此當時對郝柏村可能軍事政變的傳聞不絕於耳。

1990年國民黨發生「2月政爭」,李登輝為主的「主流派」獲勝,「非主流派」敗退,李登輝因此獲得國民黨總統提名順利接任總統,當時李登輝提名時為國防部長的郝柏村換掉當時想續任閣揆的李煥,壓制當時行政院長李煥及黨內外省派人士,李郝體制也因兩人各有想法,從看似「肝膽相照」最後演變為「肝膽俱裂」。

2016年,李登輝出版的《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回憶當時如何將實質握有軍權的郝柏村先升為行政院長,再後貶的過程。李登輝在《餘生》中談到,當時已經擔任8年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說過「只要有我在,15年內都不會讓李登輝為所欲為。」

李登輝繼任總統的隔年,先讓郝柏村升任國防部長,是讓郝離開參謀總長職位,奪其軍權。李登輝回憶說,當年黨國不分,蔣宋美齡召見他,開頭以英文「Please listen to me」告訴李登輝表達不希望換掉郝柏村參謀總長的職務。但李並未答應。

1990年,李登輝經國民大會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第8任總統,一上任後提拔當時國防部長郝柏村成為行政院長,一來削弱他無法再控制軍隊,二來可以平息非主流力保李煥的暗潮,也可安撫黨內各派系,郝柏村同意接受提名。

李郝兩人卻因組閣人事佈局的角力有了嫌隙。而李對郝柏村手握兵權仍心存疑慮,縱使郝曾多次向李登輝表示效忠。

在郝出任行政院長時,避免軍人干政的嫌疑,李登輝要求郝柏村提前除役,放棄一級上將終身榮譽。郝柏村最後以文人的身份出任閣揆。不過,郝柏村也在他離開國防部前,將《國防組織法》修改為軍政、軍令系統合一,國防部長直接向行政院長負責,不想讓李登輝抓住軍權。

郝柏村在行政院長任內,曾多次違反體制召開軍事會議,遭立委葉菊蘭揭發,使郝系勢力大受打擊。李登輝任命非郝系的劉和謙為參謀總長,自此郝柏村無法阻擋李登輝掌控軍系。

1992年,立法院進行全面改選,李登輝以「建立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為由,要求郝柏村辭職,而郝柏村本人堅持由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才辭職,雙方僵持不下,直至1993年初國民大會閉幕,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主流派國代,高喊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臺獨」後宣布辭職。

李登輝在《餘生》一書中透漏,郝柏村曾為了行政院長連任而拜訪他,李直接向郝說「我不打算讓你連任,讓年輕世代交替吧!」郝聞言神色大變,語氣激動的要與之激辯,但李登輝以「總統有任命權」為由拒絕,種下了兩人無法緩解的心結。所以說李登輝執政歷經驚濤駭浪,並非誇張;說兩人從「肝膽相照」到「肝膽俱裂」也恰如其分。

李登輝對台灣最重大的貢獻是促成台灣民主化和建立新國族的文化與文明。台灣民主化是保台的最佳地緣戰略,不但把兩岸的情仇從黨爭的層次提升到價值與信仰的層次,促使美國和歐盟不得不重新檢視與民主台灣的關係,並承諾保護台灣,同防中共。近來歐美已組成反中共聯盟,並對台灣大力協防,可見李的遠見與戰略思考思考的能力。這是他的第一個成就。

第二項貢獻是李登輝的影響力使台灣跳脫中共力推中國民族主義的泥沼與威權主義的誘惑。李登輝憑直覺感應,刺穿了象徵的神祕性(民族主義);憑藉科學、邏輯與常識的經驗主義,消除了中國民族主義的魅力,誠如韋伯所指出的「除魅的現代化過程」。

歐洲「啟蒙運動」顯示現代「異教精神」崛起,腐蝕了傳統基督教威權主義的桎梏,是民主、多元、寬容、自由主義的開端。狄德羅的戲劇、伏爾泰的小說、休謨的認識論、萊辛的論戰集、康德的批判,都是啟蒙運動的核心,他們都推崇理性,貶抑像中國民族主義的非理性鬼魅,故而力主除魅。從這個角度看,彭明敏、李登輝等都是台灣的「啟蒙運動人」。

作者年齡:電競元年之史前玄武紀

經歷:媒體工作三十五載


留言評論
卜大中
Latest posts by 卜大中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