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洗學歷有用嗎?

翁達瑞
531 人閱讀

圖片來源:李眉蓁臉書

李眉蓁的碩士論文涉及抄襲(據悉,中山大學決定撤銷李眉蓁的碩士學位),讓政治人物洗學歷的歪風一併曝光。政治人物洗學歷有用嗎?政客最精明了,如果沒用就不會洗。選民應該探究的問題是:為何政客洗學歷會有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分享一段個人的經驗。

小時後曾陪媽媽到鄉下看姑姑婆婆,有的會秀出成藥,得意的說:「電視有廣告,好用喔!」當時年紀小,我只覺得姑姑婆婆們很好騙。經過幾十年後,我到美國攻讀博士。根據我學到的訊息經濟學,消費者看到廣告就購買的行為,不只合乎理性,而且有堅實的理論支撐。

消費者看廣告買產品和選民看學歷投票,兩者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論述的基礎都在「訊息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訊息經濟學屬較新的研究領域,早期探討的主題之一,就是勞動市場的「文憑主義」,也就是雇主只看求職者的學歷決定是否錄取。

作為文憑主義的理論基礎,訊息經濟學建立在五個市場現象。我逐一解釋如下:

一、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在大多數的市場交易,買賣雙方擁有的產品資訊並不對稱。一般是賣方比買方擁有較多的資訊。

二、品質不確定(quality uncertainty)。在購買之前,買方無法確認產品的品質。只有在消費完成後,買方才能明確掌握產品的品質。

三、品質訊號釋放(quality signaling)。擁有充分產品資訊的賣方,可採取特定的作為,在市場上對買方釋放品質訊號。

四、自我篩選動作(self-selected action)。賣方在市場釋放品質訊號,不是一時的隨性動作,而是基於利弊得失的自我篩選結果。

五、可信的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市場上的品質訊號對買方充分可信,因為賣方違反品質承諾的代價會更高。

接著我要把上述五個現象串起來,解釋為何政治人物洗學歷有用:

文憑主義的理論曾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貢獻者是A. Michael Spence,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前院長。Spence的理論背景是「勞動市場」,商品是勞動力,買方是雇主,賣方是求職者。

多數求職者對自己的品德與能力心知肚明,但潛在的雇主並沒有充分的品質訊息。這是典型的市場資訊不對稱。

在勞動市場,不論雇主如何篩選,新聘員工的能力與品德,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浮現。若員工的表現離譜,僱傭合約已經簽了,為時已晚。這也是典型的品質不確定。

品質不確定會構成交易障礙:沒有充分品質資訊的買方不願意購買,但品質資訊必須在購買後才能取得。在勞動市場,求職者可刻意對雇主釋放品質訊號,促成交易的完成。這個品質訊號就是求職者的學歷。

若勞動市場有兩位「看不出差異」的求職者,多數雇主會錄取學歷較高那位。有些雇主甚至在面談前,就已經刷下學歷較差的應徵者。對雇主而言,學歷不只是求職者的品質訊號,而且還是可信度很高的訊號。

根據Spence的論述,一個人是否追求更高的教育,不是隨性的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我篩選結果。不管是金錢或時間,高等教育是個昂貴的投資。對資質好又努力的人而言,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相對高。反過來說,對資質差且不用功的人而言,高等教育的附加價值有限。是否追求更高的教育,就成為自我篩選的過程:自知資質好又努力的人傾向追求更高的教育;自知資質差且不用功的人傾向直接進入就業市場。

因為這個自我篩選過程,文憑成為求職者的品質訊號,也是值得雇主信賴的用人依據。高學歷員工在職場「擺爛」的代價高,除了教育投資血本無歸,還會喪失未來的大好前途。反之,低學歷員工無需回收教育投資,未來也沒有太多的升遷機會,在職場「擺爛」的代價相對低。

解釋完「文憑主義」的理論基礎,我再回到姑姑婆婆看電視買成藥的行為。成藥市場也有資訊不對稱,消費者也面對品質不確定。廣告是消費者可以信賴的品質訊號,因為只有高品質的廠商願意投資廣告。有投資廣告的廠商也比較不敢偷工減料,否則會無法回收廣告投資。所以姑姑婆婆看廣告買成藥,符合訊息經濟學的推論。

諷刺的是,李眉蓁的論文抄襲曝露了台灣學界的歪風:指導教授對洗學歷的政治人物放水。在此歪風下,投機政客更可能洗學歷。於是政治人物的學歷成為一個「反向」的品質訊號:學歷越顯赫的政治人物,他們的行為就越投機。

難怪擁有「雙博士」的前立委羅淑蕾,最近都不敢再炫耀她在廣州與澳門取得的博士學位。

作者為美國大學教授


留言評論
翁達瑞
Latest posts by 翁達瑞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