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反黨改」與毛澤東的「反蘇修」

李中志
540 人閱讀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一向體諒中國立場的美國民主黨,日前已悄悄把「一個中國政策」從黨章中去除,以因應不到三個月的總統大選。雖然在美國的政治場域裡,這個小動作淹沒在疫情與其他的選舉新聞中,沒有引發太多討論,但對在一中政策中直接受害的台灣人而言,卻感覺十分耐人尋味,意味者不但共和黨如此,民主黨與美國主流已慢慢對中國利用美國執行擴張主義產生戒心。

然而正當國人引頸企盼美國能以台灣的存在來調整對中關係的同時,前總統馬英九卻宛如國台辦發言人一樣,高調羞辱國軍,說中國如要犯台,首戰即終戰,美國也不會來救。還開辦了一個「國家不安全研討會」,集合前朝老臣,緊抱已成歷史塵埃的「九二共識」,真不知今夕是何年?蘇起更誇張,斷言台灣一天就會投降,且美軍老舊,美中開戰,美軍必敗。

如此言論,甚至比中國軍方鷹派將領還囂張,群情譁然,不但完全失格,事實上已是造謠生事,混亂軍心的叛國行為。然而這種極端言論在台灣有足夠的市場來支撐一個主要政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國民黨如果想在台灣政治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早該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就放棄一個中國這個緊箍咒。就像所有的國族主義,它或許發自偶然,但是一條不歸路,台灣意識早已是一股沛然不可擋的主流民意,國民黨絕不可能再靠對中國原鄉的想像重回執政。

其實馬英九未必不知台灣人對中國的負面情結。2008年儘管民進黨氣弱,馬英九為了確保重返執政,不時在國家立場上做出政治正確的宣示,例如在選舉台上大灑狗血,說燒成灰也是台灣人。當選後人氣高時選擇盡量少談兩岸關係,政治光環不再時反而狂打高度爭議的「九二共識」,看似矛盾,正常政客不是該往中間靠嗎?顯然他在意的不是選民的反應,而是鞏固黨內地位。透過中國來綁架黨內同志,讓自己成為共產黨核心信仰在台灣的傳道者。事實上他和連戰與紅極一時的柯文哲都有這樣的兢爭關係。

我們從馬總統八年的國慶文告可看出上述操作的邏輯。2008年就任後,第一次文告兩次提到「九二共識」,首次文告以此宣示他的兩岸政策不同於前任,倒也無可厚非。第二年文告沒提「九二共識」,顯示他的信心與黨內權力穩固。之後兩岸政策在國內的爭議逐漸升高,接下來四年的國慶文告反而必提「九二共識」,但只各出現一次。

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運,「九二共識」已被視為票房毒藥,馬英九卻加強力道,在國慶文告中提到兩次。再過一年,2015年國慶時離大選只剩三個月,任誰也看得出國民黨必敗,但馬英九在最後的國慶文告中卻加大馬力親中,強調「九二共識」達八次之多。如此大暴衝顯然不是為了挽救低迷的選情,事實上國民黨提名統派立場鮮明的洪秀柱參選已引發的選民疑慮,馬英九的暴衝演出只是火上加油,絕非理性的助選行為。

之後國民黨演出換柱戲碼,雖然醜陋不堪,但可視為國民黨中生代與基層切割親中路線的黨內叛變,試圖為國民黨留下一線生機。然而選舉與國民黨死活顯然不是馬英九關心的。同年三月習近平丟出「地動山搖」說,指定「九二共識」為兩岸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馬英九毫不避諱在國慶文告中應和,指出兩岸政策必須以與「九二共識」相合,「相合則旺,相離則傷,相反則盪」。

如此聲聲呼喚「九二共識」,終於感動習近平,同意馬習會,這應是馬英九自認此生最大的成就,更勝於當選總統與肩負的責任。馬英九洋洋得意,不顧分際,昭告天下已為下任總統的兩岸關係搭好橋樑,繼任者只要尊守交通規則就好,相當狂妄。

其實馬英九下台的背影並不漂亮,國人對他的訕笑不絕於途,四年還不足以沉澱,而國民黨至今一敗塗地,也是馬英九執政時種下的因。只是韓流席捲2018地方選舉,韓粉的亢奮有如共產黨勝利後的大躍進,真以為能超歐趕美,土法煉鋼的結果,是大饑荒收場。

如今國民黨一連串的挫敗一次比一次難看,中生代苦思突圍,成立改革委員會,小心翼翼提出兩岸新論述建議案,稍有要將「九二共識」掃入歷史的味道。然而此改革建議一出,立刻引來中國抨擊,透過《人民日報》批判所謂的新論述沒有堅持「九二共識」,沒有反對「台獨」,國民黨已和民進黨沒兩樣云云。

在這樣的氛圍下,馬英九才加大動作搬出重新擁抱「九二共識」的教條,反對國民黨改革,自己則興沖沖地整裝再發(精確地說,整容再發),目的當然也不是救國民黨,而是重出江湖,奪回權力。有趣的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系出同門,鬥爭的方法大同小異,馬英九以「反黨改」重回教條主義,一方面抑制黨內新生代,一方面與敵國唱和,企圖通敵為國民黨注入他們過去認為最邪惡的力量。這一妖術的手法竟和半個多世紀前毛澤東的「反蘇修」如出一轍。

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很多地區都出現進步主義的浪潮,蘇聯與東歐在史達林死後吹了十幾年的自由風,連中國共產黨在60年代初期也短暫出現改革的契機。那時共產主義的天堂已在50年代破滅,中國的「大躍進」轉為大饑荒,餓死了數千萬人。面對這樣的大失敗,1960年毛澤東以《海瑞罷官》演了一齣戲外戲,對黨諫言改革一時之間蔚為風氣。原本要繼續騙下去的「三面紅旗」也因此無疾而終,黨內的路線檢討漸漸將責任指向毛澤東,第二代領導人如劉少奇蠢蠢欲動,而蘇聯赫魯雪夫的修正路線成為改革派模仿的對象。

跟著蘇聯老大哥走本來是很政治正確的路,但赫魯雪夫不但試圖修正共產主義,還批判了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對毛澤東而言,這是禁忌。1964年蘇聯布里茲涅夫發動政變,推翻赫魯雪夫,重回高壓統治的路線,也加強對華沙集團的控制。毛澤東緊接著也在1965年出手,結合四人幫揭開文革的序幕,一夕之間把原本推崇的《海瑞罷官》打成大毒草。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向中共幹部發出《五一六通知》,點名已倒台的俄共領導人赫魯雪夫為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是馬列主義的敵人。

這個《五一六通知》就是所謂「反蘇修」的起源,原本被列為機密,只有高階共產黨員能看到,但一年後毛澤東指示在《人民日報》公開,據說毛澤東要求一個標點都不能改。不要小看這個原本內鬥用的通知,中共政權能夠維持至今不墜,除了在反右鬥爭中教條主義取得勝利外,「反蘇修」這部分居功厥偉,不但以「蘇修」貼政敵標籤,掀起了文革的高潮,還向死對頭美帝發出訊息,原本的蘇聯老大哥已變成反革命的敵人,而中國反而成為美國圍堵蘇聯可以合作的對象。

更弔詭的是,搞蘇修的是赫魯雪夫,但赫魯雪夫已經倒台,布里茲涅夫重回馬列主義教條,照說中蘇應該再度友好共同對美帝鬥爭才對,但毛澤東與美國另有算盤。《五一六通知》立刻被美國中情局注意到,直接建議華府研究「聯中制蘇」的可行性,改變戰後已維持了20年的冷戰戰略,也開啟了美中接下來超過半世紀亦敵亦友的「不正常」關係。

《五一六通知》公開後美中暗通款曲,四年後,季辛吉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身分於1971年7月密訪北京。不到一年,1972年2月,總統尼克森在季辛吉的陪同下正式訪中。雖然兩年後尼克森因水門案下台,但美中正常化沒有因此終止,反而讓卡特在越戰之後親中唯恐不及,倉卒與中國在1979年建交。

毛澤東面對第二代領導人的崛起,用這種既內鬥又通敵的手法,穩住了自己最後十年的權力,也意外打開與西方接觸的第一扇門,讓美國日後對中國的崛起失去戒心。儘管文革鬧得腥風血雨,但不得不說「反蘇修」可算是史上最不可思義的政治特技。

半個世紀後,面對截然不同的國際趨勢,馬英九起而效尤,反對改革,反對拋棄「九二共識」教條,在「新冷戰」中把台灣推向鐵幕的一邊。我們不知道蘇起有沒有如季辛吉密訪中南海,也不確定馬英九能否坐上當年尼克森會晤毛澤東的椅子,但在台灣,這個政治特技必定使國民黨粉身碎骨。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留言評論
李中志
Latest posts by 李中志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