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來與莊永明老師的合作因緣

周惠玲
811 人閱讀

莊永明老師過世那天,我回到家,從書櫃中找出他的著作。

自傳《活!該如此》的扉頁上題著「惠玲雅賞,莊永明」,暈開的麥克筆漬,讓我感受到一種老友贈書的隨興不拘。又逐次翻著《台灣第一》、《台北老街》……然後在久未翻閱的《台灣紀事》扉頁上,看見客氣生疏得讓我訝異的題字:「周惠玲主編,多謝相助。莊永明,一九八九、十一、十五。」為何如此多禮?當年發生了什麼?我費力向記憶深處探去……。

認識莊老師是在一九八八年。前一年台灣宣布解嚴,這年一月報禁開放,七月我進入時報出版公司,主編生活路線的圖書。莊老師是前任主編吳玫珍留給我的「潛力績優股」。他是個模範作者,從不拖稿,對於寫作主題很有創意和企劃敏銳度,文字看似質樸淺白,其實很講究韻律和用典,而且蘊含有老閩南語的典雅和人情溫度,很容易引起讀者共鳴。他不只是文字作者,還會主動提供各種巧趣的圖片,來增加書籍的亮點,例如十冊的《台灣諺語淺釋》,每一本都用心安排了不同主題的民間版畫或繪圖,來作為插圖。

當時的執行編輯郁冰很有經驗,和莊老師合作愉快,因此我這主編當得很輕鬆。唯記得有一次,他煩惱地問我,可以用布袋戲偶當圖嗎?會有此顧慮,是因為之前都採用平面圖案,而布袋戲偶必須去拍照,且是立體圖,不僅美術風格迥異,拍照張羅也不容易。我端莊地回答,當然好。後來他運用關係,去跟西田社借了清代的布袋戲偶來拍攝。我沒告訴他,其實我一直很熱愛布袋戲啊。那次還假公濟私去跟拍,趁機摸了一把那些很難接近的骨董珍藏。

【時報生活叢書】是一歷史悠久的出版系列,內容包羅萬象,從生活飲食、育兒教養、女性自覺、台語歌謠、命理、寶石投資、馬術運動……無所不容,所以他的鉅著《台灣紀事》被歸入生活叢書,似乎也很合適,而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它沒加入時報的學術叢書系列去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擺在一起,或許正是上天的美意安排。

《台灣紀事》是莊老師在《自立晚報》副刊上的專欄【鄉土紀事】,以三百六十六天的每一天切入,寫一件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人或事或物,寫作時間長達三、四年,因為前編輯主任陳恆嘉的因緣,來到時報生活線出版。這是個大部頭的出版計畫,編輯時間長達數年,莊老師加入了很多他收藏多年珍貴的史料、寫真與圖繪。該書因為內容龐大,且考慮圖片編排的適讀與美觀,最後設計成當時罕見、幾乎正方形的菊12開,而非常見的25開,也不是圖冊常用的16開。內頁版面設計是翁國鈞,封面設計是陳栩椿,美術風格很大器,我很喜歡上下兩冊書名在書背上合併的概念。

書出版後莊老師對我說,有出版界大老批評說,這套書的開本設計不對,因為在書店上架時會凸出來。我驚訝地說,那不就太好了,讀者進了書店就會注意到這套書。後來這一開本形式成為台灣文史圖書的經典版型,被其他出版社沿用。另外,這套書的定價一千兩百元,一度也讓莊老師憂心忡忡,但最後的銷售成績、社會大眾的肯定和關注,都讓他既開心又有些遺憾。

有一次他對我說,書當中有些主題例如二二八事件應該可以寫得更詳細、更深入一些。但他也解釋,當初他開始動筆的時候,還是戒嚴時期,台灣史可是個「險學」,有許多事件和人物,他下筆時其實也忐忑不安、冒著相當大的風險。但或許就是因為壓抑太久、空白太久所造成的知識饑渴,其後短短幾年間,台灣文史研究迅速成為「顯學」。

作為編輯人,我很難不意識到這股時代脈動,於是跟莊老師邀約後續的作品。不過,我比較希望是跟庶民生活相關的主題,畢竟我所主編的是生活路線啊。莊老師想了想,說他在《大同雜誌》上有一個風物誌的專欄,要我去看看是否可用。這就是後來的《台北老街》。

如今回想起來很奇怪,理論上莊老師應該有完整的雜誌文稿,為何需要我去他上班的地方觀閱和確認?不過我記憶中確曾為了這件事,在某一個艷陽天,搭車前往中和民享街的台灣通信公司。車子上了華江橋,橋下閃爍刺眼的淡水河讓我想起莊老師說過,河流是每個大城市的命脈,每天早晚他都要在極漫長的通車時間,越過台北的這條命脈,往返於住家和職場之間。我好奇,他將會如何詮釋這條河之於台北?

車行很久後,我在一條窄巷前下車,走進了一家工廠。那是我唯一次去莊老師工作的地方,卻能真切體會到他偶爾會提及在大同上班的心境。這樣的職場,而且是會計工作,顯然於他是格格不入的,可是他卻能堅守岡位,從未請假或遲到早退,這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特質。

對於這本書,莊老師最初容或有我不明白的思慮與猶豫,但一開始整稿後,他就以無比認真和毅力,展現對於這個主題的深入研究與豐富收藏。所有的圖片資料尤其是那些令人驚豔的老明信片全是莊老師提供,我僅要求必須增加地圖方便讀者了解方位,但因這本書不是旅遊指南,為了維持人文書的氣質,所以用簡單線條、手繪的方式呈現。後來就由莊老師草筆,美編繪圖。這本《台北老街》延續《台灣紀事》的版型,封面和內頁美術是張士勇。

《台北老街》隔年拿下開卷十大好書,讓莊老師很激動。更重要的是,出版後銷售和各方熱烈反應,都超乎預期。後來很多人說這是他們對於台北甚至台灣走讀的啟蒙書。這也讓我理直氣壯地企畫了【生活台灣】系列,並將再版的《台北老街》、《台灣紀事》列為系列編號一和二。

當年我們一起見證了台灣「史普」類圖書,從被小覷且邊緣的「險學」,到成為主流「顯學」,事實上,莊老師絕對可說是重要貢獻者。雖然我1992年一月前往美國求學,但毫不意外在台灣的莊老師迅速成為這領域的標竿人物,被崇拜也被忌妒,被需要也被排擠。

比較驚訝的是,幾年後,莊老師卻開始憂心忡忡對我談到了台灣史普的危機。那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那一年,我進入遠流,起先是擔任王董事長的助理。先前莊老師已經在遠流出版了《台灣鳥瞰圖》和《台灣醫療史》,也正在籌編《台灣世紀回味》。莊老師不時會到遠流,也常來找我聊天。當時台灣文史閱讀熱潮看似被推到頂峰,莊老師卻觀察到年輕人對台灣史的冷漠,當他到大學演講,學生連蔣渭水是誰也不知道。

這也促成了我後來在遠流自立編輯部門,出版「台灣放輕鬆」系列。因為先前我在美國攻讀電腦多媒體,所以天真地想創造出紙上多媒體的閱讀形式,想用比較年輕化、輕鬆的方式,來介紹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人物與歷史事件。這套書總共分成十二主題、共兩百四十位人物和相關歷史事件,除了請莊老師擔任總策畫外,也邀請曹永和、許雪姬、吳密察幾位教授,以及各主題專家學者擔任審定,作者群有詹素娟、蒲忠成、晏山農、鄭天凱、范燕秋…等。幾位工作夥伴如葉益青、陳彥仲、黃智偉等後來也都是台灣文史作家,美術設計則是老搭檔張士勇,這套書曾獲金鼎獎和小太陽獎。

就圖書出版來說,「台灣放輕鬆」系列是我和莊老師最後一次合作,但除了工作,其實我和莊老師有很多共同的興趣,例如集郵。即使我後來主編翻譯文學書,莊老師仍經常在巡視完南海路、牯嶺街的集郵社,就走到南昌街找我吃飯聊天,向我展示他的新戰利,把刻意多買的一份送我。他的收藏興趣非常廣泛多元(「如果你知道我還收藏什麼一定會嚇一跳。」這是他常對我說的),我的郵票收藏則只聚焦在兒童文學。

所以後來促成了我們在中山堂舉辦的「掉進郵票的童話王國——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這兩年我開始收藏兒童黑膠、蟲膠唱片,他也是我的「拜物」顧問,總是勸我不要再買了,但是過幾天又會打電話對我說,他剛買了什麼好東西。

七月二日那天,我們約在中山堂堡壘廳吃飯,他將一套童謠郵票送我。其實約在中山堂碰面還有另一層意思,是為了問候即將離開中山堂的黃國琴館長。莊老師是念舊而惜情的人,也從不吝於伸出援手。

那天要離開的時候,我看著他步履緩慢而小心地走下中山堂的階梯,因為他這幾年視力極差,加上年初無端飛來橫禍被車撞,體力大不如前。當時我猶豫著是否該攙扶他,送他回家,但我又想,莊老師不喜歡這樣。後來我只輕快跟他道別。

如今想來,只有懊悔。

莊永明倚在老家莊協發前。旁邊的竹型排水管如今已經很少見,竹虛心而有節,正如他一生的寫照。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90年為拍攝《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5)》的內頁插圖,前往西田社。與珍貴布袋戲偶合影。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002年「台灣放輕鬆」系列完工時合影。前排左起:溫振華、張勝彥、曹永和、莊永明、許雪姬;後排左起:葉益青、陳彥仲、吳密察、王榮文、謝國興、陳郁秀、周惠玲。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為資深編輯人


留言評論
周惠玲
Latest posts by 周惠玲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