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巷弄經濟學》

897 人閱讀

自由主義者喜歡巷弄的方式

光州楊林洞企鵝村的早晨。

巷弄不會離開它原本的位置,既不會傷人,也不會移動,看起來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巷弄也是喜歡獨自旅行的愛好者經常造訪的地方。可是,巷弄真的不會背叛我們,一直在原地等著我們嗎?

為了一嘗巷弄美食而排隊等待的客人。

如果自己喜歡且經常光顧的巷弄商店因為沒有客人而關門,我們會感到可惜,但如果它是為求更好的發展而轉戰其他社區,有時卻會給人一股背叛感。當都市開發藐視巷弄所具備的歷史性和社區精神而使其消失,我們會感到難過。當巷弄商圈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變得與自己格格不入時,心裡某處會感到空虛。每個人愛著巷弄的方式皆異,失去所愛的巷弄時的失落感也各自不同。為了能長久享受巷弄帶來的愉悅,為了在巷弄消失時盡量不感到悲傷,我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呢?

並非所有人都愛巷弄

我們應該接受很多人不喜歡巷弄的事實。如果邀請朋友一起去巷弄逛逛,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樂意,反而可能會抱怨太遠、交通不便、不好停車。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好東西全都在百貨公司或名牌店,巷弄只不過是二流商圈,所以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巷弄。

所以當你打算推薦巷弄美食店時,要很小心。平常就愛美食的饕客朋友可能會把不方便擺一邊,跟著你出征,可是其他人可能只想在離自己近的地方,簡單吃個飯打發一餐也說不定。又或者是他們重視餐廳服務、氣氛和名氣勝過食物的味道。尤其是你得慎重考慮是否邀請重視餐廳服務的朋友。因為巷弄裡的餐廳大多空間有限,只能讓客人在門外候位。所以別忘記了,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餐廳為了提供價格合理的餐點而削弱服務品質。

可以獨樂樂的地方

一個人的巷弄旅行更有魅力。我出差時常有機會在巷弄間旅行,雖然偶爾有人同行,但每次都讓我後悔莫及。巷弄旅行指的是在十公尺以內的小空間裡久待的意思。空間裡的人物、房子、牆壁、招牌、沐浴著陽光的道路、樹木、花盆等物品都能引人注目。但是若同伴對巷弄沒興趣,做出有違我意願的行動,就會破壞我想要盡情享受巷弄樂趣的時光。

和喜歡巷弄的人同行也會有問題,因為兩個有個性的巷弄旅人幾乎不可能有相同的喜好。大家可以試想兩人在狹窄的巷弄裡,為了拍攝各自喜歡的東西而爭執的樣子。最後只是互為對方的包袱罷了。

究竟想在巷弄體驗「什麼」呢?

探訪巷弄要有目標。巷弄旅行之所以愉快,是因為那裡的出其不意。但僅依賴偶然帶來的驚喜是不夠的,若不預先想好自己想在這裡尋找什麼、體驗什麼,很容易在剛走進巷子時就浪費許多時間。

我在巷弄旅行時,會以地區的整體性和產業當作重點。尋找以當地特色為基礎建立商業模式的小商工人和企業。當然巷弄不一定只會反映當地的特色,所以大家也可以想想看多元的旅行主題,按自己的喜好,從咖啡廳、烘焙坊、獨立書店、藝術、建築等主題中擇一,並針對該主題來場深度之旅。

不論你挑選什麼主題,在巷弄裡找到或遇見有特色的商店和人群,都是愉快的經驗。巷弄是一處容易讓旅人和創業家相遇、對談,偶爾還能成為朋友的空間。在冷漠的都市生活中,若能在學校或職場以外的地方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很幸福。而在巷弄間遇到的這群朋友,通常和自己沒有利害關係,因此可以彼此尊重。消費者尊重為自己帶來幸福的巷弄匠人,反之商店也尊重待自己如藝術家、匠人的客人。巷弄正是實現這種互動的地方。

停留愈久,愈能獲得深層的享受

在巷弄裡駐足和體驗的時候,能真正感受到巷弄的魅力。如果住在民宿之類的住處,更能悠閒地享受一整天的巷弄文化。尤其是在清晨和深夜,更能深深感受到巷弄的慢步調和真性情,因此適合獨自來一場寧靜的探訪。

我喜歡巷弄裡的民宿。在和民宿主人聊天時,還能聽到光憑眼睛瀏覽時絕對無法知道的巷弄故事。在那裡還有誰比民宿主人更了解、更喜歡巷弄呢?如果他不喜歡巷弄,就不會在這巷弄一隅開設民宿了。如果深愛這巷弄的主人願意推薦四周的商店和特色景點,願意對你吐露這巷弄的歷史,還會有比這更出色的導遊嗎?

位於小巷弄的民宿辛西瓦(光州東明洞)。

是觀光客或當地人都無所謂

在討論巷弄的真實性時,當地人和觀光客的比例是不可或缺的主題。很多人認為被觀光客占據的地方,無法體驗真正的巷弄。那麼,我們應該抵制那些將當地人排除在外的巷弄嗎?

其實不需要刻意避開為了觀光客所開設的商店。無論是觀光客或當地居民喜歡去的地方,只要投自己所好,我們還是會愛上那裡。觀光客「扶植」起來的巷弄,也會逐漸進化成地區生活的一部分。江陵咖啡、濟州綠茶等雖然原本都是以觀光客為客群所開始的事業,但是現在卻成了當地居民引以自豪的文化。變得喜歡喝咖啡的江陵居民甚至還抱怨:「現在去其他都市喝的咖啡都難喝到難以下嚥了。」

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對於喜愛巷弄的人們來說,最困擾的時刻就是當商店「未經我們的同意」就擅自離開。有時候站在再訪的商店門前看到搬遷公告,都會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背叛感。

即使是巷弄裡也沒有所謂的永恆。抱持理性的態度一想也對,因為自己喜歡,就認為那間店會永遠存在其實是一種貪心。大企業的平均壽命都縮減到了二十年,又怎能要求社區商店永遠待在我們的身邊呢?這並不符合人間常理。

但愛上不會永遠存在的巷弄商店,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盡可能享受每瞬間的相遇和交易,接受這間店可能明天就會消失的命運,享受當下。對巷弄旅人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商店雖在巷弄裡來來去去,但只要空出了位置,馬上就會有新的商店來迎接我們。

企業和巷弄可以共存

巷弄文化是自營業者創造的文化,他們的真誠和才能做出我們喜歡的食物、商品、茶飲,以及氣氛。在這樣的巷弄裡,大企業販售著規格化的商品,看起來就像格格不入的不速之客。若這些連鎖加盟店、大賣場和品牌專賣店壯大到足以威脅獨立商店,便會讓人產生抵制的想法。

公告擴店搬遷消息的烘焙坊Ruelle de Paris (首爾延禧洞)。

但是把所有的大企業品牌都趕出巷弄,並非發展巷弄文化的可取之道。烘焙坊、咖啡專賣店、便利商店等小規模大企業品牌可以和巷弄咖啡廳共存,因為這些大企業品牌可以發揮吸引流動人口的綜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星巴克。星巴克進軍世界各地,不僅吸引流動人口,亦能為現有商圈帶來實質利益是眾所皆知之事。

自然融入巷弄的星巴克(東京千代岡)。

即使不做學術研究,也能憑直覺了解星巴克的影響力。試想當你迷失於巷弄中,突然發現星巴克時,是否會讓你感到喜悅和有安全感呢?星巴克有時也是用來衡量巷弄的標準。如果巷弄裡有星巴克,就會讓人覺得安心,認為該處很有可能是一條成熟的巷弄商圈,有各式各樣等著你享受的都市文化。像星巴克這樣的國際品牌店家,能夠提供消費者熟悉的氛圍和一定水準的服務品質,所以沒發現想去的商店時,通常會是安全的選擇。

當然,若想實現這美好的共存環境,巷弄商店本身也必須具備競爭力。社區的咖啡專賣店必須和星巴克做出區別,提供星巴克提供不了或沒有的服務,以及特別的體驗或高品質的咖啡。

根據獨立商店的獨立性制定適當的價格

巷弄商店的產品並非都能滿足大眾的性價比標準。少量生產的手工品價格可能會比大量生產的商品還高,但是這個價格包含了該商品提供的經驗價值,所以我們無法斷定它是否貴得離譜。巷弄商店的貢獻在於擴大都市文化的多元性,而我們也必須支付符合其個性和獨立性的合理價格。

我們喜歡的巷弄文化是一種公共財產,因此喜歡巷弄的消費者理應支付合理的費用給提供公共財的巷弄商店。那麼什麼叫做支付合理的費用呢?不用想得太難。即使巷弄商店的空間狹小又不便仍經常光顧,並且相信商店所制定的價格就夠了。

如果有一種哲學能貫穿喜歡巷弄的八項建議,那就是自由主義。尊重個人的自由、選擇、創意性,信任個人透過自發性的合作來創造公共財的能力。自由主義者應在沒有政府人為開發、不受大型組織力量影響的地方,適應自主成長的巷弄變化。因為巷弄必須是開放自由的,所以認同、接受因個人選擇所發生的巷弄變化,才是自由主義者熱愛巷弄的方式。

為什麼巷弄需要經濟學

美麗河川和中低層建築融為一體的巷弄(東京中目黑)。

長期以來我們對好社區的標準,不外乎是以名門學區或房地產的投資價值來界定,但是隨著生活水平開始提高,居住環境的標準也不斷改變,從原本的物質富裕優先,提升到文化上的享受和幸福的追求。

或許正因如此,能夠呈現弘大、林蔭道、三清洞、聖水洞、梨泰院等各地區原汁原味的生活風格的巷弄逐漸增加。都市以街道和社區為中心獲得重生,從中誕生發展出新文化。

究竟我們喜歡的巷弄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而來的呢?珍.雅各批判一九六○年代以大規模住宅區為重點的都市更新計畫,主張應該保留能創造社區文化和小商工人產業的巷弄社區(street neighborhood)。此後都市學者開始尋找巷弄的成功要素,並在類型多元的低層建築、好走的人行道、短而密集的街區、居民和商人共存的建築之中發現成功要素。

建築師俞炫準從空間設計的觀點來分析巷弄商圈的活力,著眼於由看點密度和隨機性所決定的「空間的速度」。舉例來說,在弘大街頭行走時,巷弄兩側密密麻麻的商店入口和招牌等提高了看點的密度,讓行人放慢腳步。行人之所以「想漫步」於弘大的各個角落,也是因為此地提供了多元的情境。此外,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也強調了巷弄文化藝術的基礎建設。美國的都市學者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指出創意城市的原動力是藝術家的聚集和文化整體性。實際上,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和企劃者在確立地區的文化整體性,活絡畫廊、文化活動、公共藝術等都市寧適設施(amenity,提高都市的寧適性與便利性,符合審美之有形或無形文化產物的總稱)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延禧洞是以建築維持其整體性的代表性巷弄。在建築師金鐘錫的指揮下,將四十五棟建築物改建成向外開放的結構。透過建築設計,規劃具備多元性及交流功能的社區文化,同時追求整體性鮮明的都市風格(urbanity,時髦的空間具備的魅力)和都市寧適設施。

由建築師金鐘錫規劃的向外開放結構建築

(首爾延禧洞)。

對商圈專家來說,地區的可及性和租金很重要。租金便宜,方便開車和搭地鐵前往的巷弄,有利於吸引想開工作室的藝術家、想製作獨門料理的廚師,或想尋找自己喜歡的商店的消費者。但即使巷弄具備了空間設計、可及性、文化基礎建設、租金等條件,也不一定能發展成我們喜歡的街道。巷弄文化並非只是滿足幾項物理條件就會形成,我們必須著眼於那些創造出巷弄文化的人的努力。

若我們仔細觀察最近縉紳化(gentrification)、都市再生、巷弄建造事業等關於活絡巷弄生態的爭論,可以發現這些爭論皆未提及真正創造巷弄文化的小商工人,以及哪些人成功了。這就是經濟學應該做出貢獻的部分,要有系統地分析並解釋巷弄創業者的成功過程。

巷弄的歷史通常從第一間在此創業的商店開始。第一間店具有其他地區找不到的特色,因為有人前來探訪,使流動人口增加,各式各樣的店家陸續入駐,於是巷弄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活力的商圈。我們若追溯近年來受到矚目的巷弄商圈歷史,不難發現各巷弄的發展皆是源於第一間店。

弘大的第一間店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代上半期,繼一九九四年開業的龐克咖啡廳Drug之後,有許多Live Club一一誕生,如Blue Devil、Jammers、Spangle、Rolling Stones、BBANG、Freebird等,弘大的獨立製作音樂(indie scene)便以這些Live Club為中心發展。從「自產自銷不被主流歌壇和原有的地下文化(underground)所接受的音樂動向」(引述自韓國內容振興院〔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所醞釀出來的獨立實驗精神,此後也為弘大的獨立文化、地下文化、街頭文化、出版文化、咖啡廳文化所承襲。

林蔭道原本是悠閒的街道,聚集了畫廊和畫室。能在二○○○年代中期成為新興的咖啡街,都是多虧了二○○四年開業的Bloom & Goutte。

林蔭道的第一家店Bloom & Goutte。

讓人聯想到歐式露天咖啡廳的Bloom & Goutte,是兩位花藝家和甜點師友人共同耕耘的成果。人們可以在這裡同時賞花、飲茶及享用甜點,這樣的概念耳目一新,富有魅力,在當時渴望悠閒生活和喘息空間的人之間產生爆炸性的迴響。隨著造訪Bloom & Goutte的人愈來愈多,林蔭道的名聲也開始扶搖直上,p.532、Deux Cremes等充滿異國風情的咖啡廳也陸續進駐。於是,此後多采多姿的商店各自展現特色,將林蔭道帶往成功的道路。

三清洞在二○○○年代中期以後成為首爾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消費空間。在此之前,這裡僅是安靜的畫廊街,最著名的有一九八五年開幕新館的現代畫廊(Gallery HYUNDAI)和一九八九年開張的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將三清洞拓展為古色古香的巷弄商圈的第一間店,正是一九九九年在此開幕的法國料理餐廳The Restaurant。此後,A Table、斗佳軒等高級餐廳接連開張,三清洞也成了高級飲食文化的領頭羊。

梨泰院Sortino’s旗下餐廳之一,位於昭格洞的ITALYJAE。

二○○○年代以前,梨泰院有許多以美軍為消費對象的酒吧和餐廳。但二○○○年代初期,隨著美軍基地搬遷,開始有各國料理餐廳入駐,此後這裡成為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國料理的街道。主導這次轉變的餐廳分別是二○○○年開幕的Le Saint-Ex,和二○○六年開幕的Sortino’s。兩間餐廳的主廚皆為外國人,主打國外道地的美味。Le Saint-Ex標榜的是法國家庭式餐點,Sortino’s之後還加開了Villa Sortino和Grano,開拓首爾的義大利飲食文化版圖。

帶領巷弄商圈成形的商店不一定非得是第一間店,即使是後起之秀,仍然可以躍升為代表地域商圈整體性並吸引顧客的主力店(anchor store)。一九七五年於延禧洞開幕的Saruga購物中心便是主力店發揮其影響力的顯著例子,Saruga購物中心主要販售韓國國內罕見的商品,小商工人商圈便是以其為中心而形成。

為了讓韓國原有的巷弄經濟在各地開花結果,我們需要更多小商工人英雄。為了喚醒他們,將他們召喚出來,我們必須在巷弄成功紀中,記錄第一間開幕的商店和其企業精神。但可惜的是,目前在我們的巷弄商圈中,很少既有創意,又貫徹企業家精神的先驅商店創業者。若我們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那麼尋找都市文化的年輕人就不會只集中在首爾,或是弘大、林蔭道等範圍有限的區域,海外的觀光客也不會抱怨韓國沒什麼可享用的美食和看點。雖然有許多專家擔心自營業者供過於求,但實際上能夠跟上時代潮流,又能滿足消費者各式需求的高品質供應者相當不足。

在連鎖業界一支獨秀的韓國咖啡市場就是顯著的例子。若大家到先進國家都市會發現除了星巴克、咖世家(Costa Coffee)、塔利咖啡(Tully’s Coffee)等幾間連鎖店之外,街上顯現自營業者特色的咖啡專賣店櫛比鱗次。

工匠咖啡專賣店Manufact Co¬ee(首爾延禧洞)。

反觀韓國都市,數十間咖啡連鎖店長久以來占領商圈,具有競爭力的自營咖啡專賣店只能在大學街、巷弄商圈等極少部分的區域才找得到。

成熟的自營業者之所以少,最大的原因在於缺乏培養人才的體系。首先,在升學主義的教育制度下,以創業為目標學習技術的學生不多。即使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現實中也沒有可供實習的環境,讓他們累積實作經驗。

入駐巷弄商圈的咖啡業者中,現職咖啡師受訓不到三個月的人占26%,受訓三到六個月的人占32%,而接受一年以上教育訓練者僅占19%左右。不僅咖啡廳創業是如此,若想提高整體自營業者創業的成功率,專業的教育訓練支援迫在眉睫。缺乏匠人精神也是阻礙之一。自營業者的工作十分艱苦,所以必須具備匠人精神。成熟的自營業者要消化從凌晨持續到夜晚的辛苦日程,還要有提供最高品質服務的使命感,這樣才能成功地長久經營自己的店。

若欲增加成熟的自營業者人口,強化職業倫理教育和建構有體系的人才培育體系非常重要。尤其需要針對未接受過技術教育的離職者或大學畢業生所設計的長期訓練課程,此外為了讓這些受訓者有現場實習的訓練,政府也需考慮提供補助金政策,讓自營業者願意雇用這些技術未成熟的學習者累積實務經驗。

地方政府不該一味透過稅制和獎勵政策吸引大企業,必須更加積極地摸索扶植地區所需的自營業者。正如在年輕人和觀光客所聚集的巷弄商圈所見,日後能夠吸引創意人才和產業進駐的並非大企業工廠,而是自營業者所需的完整基礎建設。

韓國應該吸收國內外大規模的觀光需求,集中創意人才,發展創意經濟,所以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扶植自營業。唯有成熟的自營業者增加,才能充分提供海外觀光客和創意人才所需的都市文化服務。政府應該擺脫保護意識,例如失業救濟和保護巷弄商圈,並積極發展能夠創造高品質服務和文化價值的自營業人才培育。

牟鍾璘(Jongryn Mo),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學研究所教授。畢業於康乃爾大學經濟學系,於史丹佛大學取得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曾任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助理教授、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委員、延世大學元杜尤國際大學(UIC)院長、國際處長、國際學研究所所長。其研究及教授領域為國際政經與全球化,並從中一窺世界魅力獨具的都市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祕密。同時也擔任首爾市未來首爾諮詢委員會長、忠清南道經濟展望委員會會員、大田市政策諮詢委員、文化體育觀光部韓國主題旅行十選的總負責人等,參與韓國重點都市的文化與觀光決策。著有《生活風格都市》、《小都市大企業》、《移民強國》等書。


書名:《巷弄經濟學》

作者:牟鍾璘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