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中國與詐騙台灣──林明進的伎倆

黎時潮
880 人閱讀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吳介民的著作《尋租中國》值得所有關心台灣與中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產業發展關係的人細讀詳讀。在書中,作者認為台商的廣東模式是後續發展的基礎,雖然書中只提到蘇州模式是從廣東模式發展而來,但若仔細檢證,可以說台商在中國各處的營運軌跡,都可以看到廣東模式的影響。

正因為台商的介入,使中國在極短時間內順利切入全球貿易體系價值鏈,獲取利益與經濟發展,並反過來將台商捲入中國的獲利體系,使得台商無法輕易切斷對中國的依賴。於是作者認為,中國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尋租發展國家」,而避開了一般尋租國家的發展斷絕。

「尋租」(rent-seeking)是一般大眾比較陌生的政治經濟學詞彙,1974年美國學者安妮克魯格(Anne Osborn Krueger)發表論文〈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才把這個詞推廣開。

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尋租行為是個人或機構,使用非生產性方法,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即便沒有明顯的受害者,這些超額利潤也都是從損害社會整體福祉產生的。而且可以論定,尋租必然和政府或其代理人相關;雖然不見得必然存在犯罪情事,但從實務的角度看,尋租必然和政府部門的管制相關。

舉例來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曾有段時間執行價格雙軌制,同樣的原料,賣給國營企業和私人公司價格不同,有時價差甚至達到兩三倍。於是對於體系中人,取得國企物資購買批文,之後轉賣給私企,就成了完全不用牽涉生產的極佳獲利途徑。為了取得物資購買權,各方人馬就會想盡辦法給予相關人士好處,也就是「競租」作為。在這整個逐利過程中,犧牲的是社會整體利益。

以上所說只是最粗淺與單純的尋租模式,我們可以想像,凡存在管制處,幾乎不可避免尋租。外匯管制、進出口配額、貸款資格、特許經營權等等,這些經濟、財稅措施,都無法完全避免有人想盡方法尋租。

從尋租的角度看,就可以明白這次加利科技的行為,不過就是把過去各路商人在中國慣用的尋租手法,套用在台灣市場。

為了因應防疫需求,台灣政府管制了口罩生產。參與口罩國家隊的廠商,雖然承擔了沉重的低利潤生產配額,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這些商家取得了特許經營權,並且有穩固的最低收購量。由於政府補貼了原料價格,使得公部門的徵收雖然利潤較低,卻也成為這些廠商的最低收入保證;而當產量逐步提升到足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後,外貿政策鬆綁就成了額外利潤的來源。

從結果來看,政府管制,讓口罩產業不但沒受損,反而獲利甚豐,並反映在股價上;例如恆大1325,半年來無論營收或股價都屢創新高。但加利的林明進,卻想從正常的獲利途徑外,獲取超額利潤。

加利從中國進口工業用口罩混充醫療用,先賺了兩倍利潤;再把政府提供低價原料製作出的成品,用市場價販賣,又賺了一筆。整個過程,台灣的防疫體系受到最大損害。

工業用與醫療用口罩的製造標準與品質要求截然不同,林明進卻故意把不同領域的功能指數相比較,謊稱自己的產品更好。要知道工業用的99%,恐怕根本無法擋住飛沫和病毒。這些工業用口罩如果讓醫療人員使用,萬一產生感染,就算不是武漢肺炎而是其他疾病,恐怕會讓疫調人員找不出感染原因,進一步破壞了大眾對防疫體系的信任。

這次之所以能查出弊端,一方面是加利某位生產人員分裝時忘了(或許是故意)將中國廠的檢驗單抽走,另一方面藥師負責任且敏銳地發現問題;想像一下,如果那張品質檢驗單被抽走,要花多少時間才可以查出此事?可以說,林明進的作為,根本是草菅人命的最惡劣套利手法。

從林明進第一時間的辯解內容來看,他根本早已熟悉尋租者最常使用的說詞。後來查出加利對接的中國製造商,其負責人也有位林明進,十之八九是同一人,就可明白他早已慣用中國生產、台灣貼牌模式了。

雖說為了防疫,政府不得不管制醫療物資的生產與使用,但此中可能產生的弊端,仍然不得不防。人類天生就趨利,過往眾多案例都顯示一個事實,這種因制度、政策產生的尋租機會,道德勸說完全無效!

真正有效的是不斷檢討與防堵政策漏洞與制度安排,不斷公開揭露廠商不當的尋租行為與其危害。當越多人理解特許與管制對社會整體福祉的可能損害,就更有機會減少尋租行為。

作者為台北愛樂電台首任工程師,主持過該台所有類型節目,台北爵士夜首任主持人,《爵士樂的故事》作者,目前是閒遊作者。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