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水患,南韓面對仍不見底的「災殃之年」衝擊

楊虔豪
234 人閱讀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2020年過了快四分之三,南韓自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入侵後,歷經好幾波大大小小的感染潮,至今仍無法終結,接著又遭逢史上最長梅雨季,然後是1個月下來遭遇4個颱風肆虐。天災、人災不斷,社會生活步調已完全被打亂,更重創經濟。

2月中下旬,大邱新天地教會爆發群聚感染後,南韓新冠病毒確診數激增,好不容易控制下來,近來又因關愛第一教會與極右派群眾不顧勸告而展開禮拜與集會,造成另一波疫情蔓延。

南韓政府多次延後各級學校開學日,首都圈從小學至高中,除高三維持正常入校授課外,其餘全面採取遠端視訊教學,地方學校則視情況自行決定。步入9月,全國至今仍有8千所學校無法正常在校授課。

就連要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的高三生,也是「進退兩難」。疫情爆發後,高三生及家長們擔憂,在最需要老師頻繁解惑與同儕互相鼓舞之時,不去學校,學習與複習進度會被打亂,但先前又傳出師生確診,現在就算能去學校,又擔心可能「中標」,甚為煎熬。

關愛第一教會與極右派的新一波確診潮爆發,南韓政府將原本全國的社交距離措施,從第1級調升至第2級─禁止室內50人、室外100人以上的聚集,博物館、圖書館等大型公共設施關閉、教會禁止舉行面對面禮拜儀式,公家單位必須配額在家工作的人數,同時也建議企業跟進。

首都圈情勢險峻,因此採取更嚴格的2.5級—所有餐廳在晚上9點至凌晨5點,無法入內用餐,只接受外帶或外送;連鎖咖啡店全天只能外帶或外送;聲色、娛樂場所與體育設施被下達「禁聚令」,限制固定面積內的聚集人數,座位與桌位須相隔1公尺,所有進出人員須以QR碼或留下聯絡方式,予以記錄;安養機關則全面禁止會晤。

這麼多限令,目的皆是讓民眾自行克制外出、減少群聚,實行1週下來,也見到顯著成效,8月下旬一度飆破400的確診數,近1週已趨緩至100~160人左右。

但這對服務業來說,可謂不小打擊。原本在關愛第一教會確診潮出現前,首爾許多商家才好不容易找回人潮,生意回到往年的7~8成,結果現在管制等級拉高,再陷愁雲慘霧。

特別是對坪數沒那麼大的中小型店面,維持相隔1公尺的桌位隔離,等同宣告無法營業。而隨著越來越多人在家工作,出外消費自然減少,市中心平常靠上班族維持生計的便利商店、餐廳、咖啡廳與其他服務業者,客源就會遭受衝擊。

另一個受害更慘重的,莫過於南大門、東大門與明洞等著名旅遊景點,平常外國觀光客絡繹不絕的此地,現在隨著出入境管制長期化,而開始出現危機。旅客進不來,沒人消費,店鋪卻還得每月繳交租金與水電費用。

疫情爆發前3個月,許多人還盼望「再撐一下子就能結束」,不少市場管理者也共同響應對店主減租的號召以「共體時艱」,但如今疫情仍不見底,而且就算「歸零」,其他國家也不一定跟著緩和,許多業者至今已撐不下去,紛紛收攤關店。

以批發服飾和化妝品與的東大門為例,國內外旅客進不來,市場與店家營收銳減,閉店率已達七分之一,還連帶衝擊到修衣師傅與物流運輸業,飯店、民宿生意則幾乎掛零,影響所及,絕非單一行業,而是整個產業鏈。

同時,南韓又碰上史上最長的梅雨季,6月10日至8月16日間,全國平均降雨日數突破28天,突破1974年的25天記錄。其中,忠清地區有54個降雨日,濟州島49天、全羅與慶尚地區也有38天。強風豪雨還導致堤防崩潰,許多地方鄉鎮生活機能幾近癱瘓。

而還在重建復原之時,接著又碰上1個月內4個颱風接連侵襲或掃過。相較過往南韓1~3年才會碰上1個颱風侵襲,這回可是罕見頻繁。強風降雨影響農作物收成,這幾週,首爾菜價就翻了2倍以上,原本因疫情而生意受影響的餐飲業者,必須吸收更高成本。

農民更是苦不堪言,眼看最重要的秋夕(中秋節)連假將至,本是可以讓農產品準備收成與大量銷售的時刻,結果整年心血泡湯,欲哭無淚。

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在9月8日,才將今年經濟成長率展望值下修到-1.1%,相較5月疫情好不容易控制下來時,所預估的+0.2%,落差甚大。

疫情加水患,今年對南韓可謂「災殃之年」,而且仍不見盡頭。究竟何時生活才能回歸正常,還是可能「永遠回不去」? 相信對一般南韓民眾而言,是不敢去觸碰的苦惱,更無奈的是,除咬牙苦撐等待外,別無他法。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