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逮捕示威民眾。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新冷戰」這個詞在幾年前出現時,許多人嗤之以鼻。但短短幾年,已經成為全球主流媒體的流行語。
要評估新冷戰的虛實,必須先分析美中對抗局勢。大致上,目前美中對抗有三個不同走向:(1)持續性的對抗拔河狀態,(2)新冷戰,(3)熱戰(亦即爆發戰爭危機)。
美中對抗格局已經形成,很難在短期內逆轉,即使拜登選上總統,情勢也不致快速轉變,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激烈對抗趨緩,甚或時鬆時緊,形成長期對抗拔河狀態。
一些專家認為,美中對抗正在演變為「美中新冷戰」。人們提到冷戰,可以援引的歷史經驗是「美蘇冷戰」,那是全球性、全面性的兩極雙集團對抗;兩集團各自形成經貿、政治、文化系統。冷戰結構的形成需要一段不短時間才沈澱穩定,美蘇冷戰格局從二戰後,歷經三次柏林危機,直到1961年,蘇東集團建造柏林圍牆,東西方陣營對抗界線明確化,歐洲冷戰態勢才穩定下來。
因此,如果美中真的走向新冷戰,也會是一個歷史過程,不是一夕成局。
但必須提醒讀者,歷史參照有其侷限,美蘇冷戰是建構在經濟意識形態對立(市場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以及共產國際傳統下的反帝解殖,並延伸出所謂「美蘇代理人戰爭」。對照今天,中國實質上早已非共產主義國家,當前中國或明或隱的對外威脅,不在於輸出「共產革命」或扶植共產政權,而在於美國和它的盟國憂心其挑戰既存全球霸權秩序,及遂行其領土擴張(南海、台灣等等)與非領土野心(一帶一路等等)。
假設美中新冷戰成為定局,對中共政權是利弊參半。如果美國認定中共的全球野心必須以全面圍堵來制止,那麼中國將不得不退縮到它目前控制的勢力範圍內。新的冷戰架構將讓中共更順利執行「鎖國政策」(或稱為「北韓化」),對內執行數位極權監控,並獲致「政權安定」,如同當年蘇聯集團所獲得的對內極權統治的安穩感。
但陷阱則是未來幾十年(假設這場冷戰持續相當長時間),難以獲得西方的高科技,中國經濟現代化速度將趨緩。而如果美國仍在未來數十年維持領先世界科技和軍事的能力,則一場冷戰打下來,中國無法避免內縮與停滯,元氣大傷,代價巨大。因此,一個遵循經濟理性的中國,將會極力避免新冷戰成局,至少要避免美國在全球的盟友加入美國的對中圍堵戰略。
但是為了政權生存,甚至為了習近平個人政治野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身家安全(習在集中權力之後難以安全退位),中國卻一步步陷入與美國陣營的矛盾摩擦,乃至衝突。
在美中對抗格局下,無論未來是否形成冷戰格局,中國近來對外行為模式,與對內控制模式息息相關。對內,中共想導向「政權安定」、「閉門鎮壓」、避免發生「顏色革命」。
畢竟,政權生存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目標。實施《港版國安法》,說得慷慨激昂是進行「二次回歸」,「反殖民地化」,實現天朝中心主權觀。此處「反殖民地化」的鬥爭對象,在中共策士心目中是指英美帝國主義。他們認為,中國雖拿回香港主權,但香港實質控制權仍在帝國主義者手裡,非但香港人心未回歸,財經基礎也未全盤回歸中國掌握。
中南海短期內擔心香港成為輸入民主實踐、和平抗爭方法的「顛覆中心」。因此,《港版國安法》的立即效果是,切斷香港公民社會(抵抗力量)與外國的連結,清查國際運動網絡連結,斷絕金流,逮捕民主運動者,嚇阻外國力量的影響,包括劍指台灣,阻擋香港的抵抗運動蔓延到中國內地。
北京實施《港版國安法》,試圖建造「新柏林圍牆」,透露了中共半推半就與美國進行「冷戰化」互動。反送中運動以來,北京的香港政策如此激烈,實施國安法有如發動一場「政變」(putsch),顛覆了香港自治與法治,也撕毀了「一國兩制」的承諾。
北京以閃電戰術發動的這場國安機構部署,不能只用法律角度觀察,更須看清楚它的政治目的與未來效果。對照「810大逮捕」,同樣以迅雷行動展開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攻擊,國安法只是提供了名義上的工具。
《港版國安法》乍看讓人費解,其實它是個以進為退的戰術,中南海內部極端恐懼政權不保、害怕顏色革命,因此這場香港政變可說是中共的政權保衛戰。
換言之,中國當下對外舉措,不在短期內急於擴張領土(南海是另一個議題,它攸關中國輸入戰略物資的海運線),而是在累積、鞏固中國作為國族帝國的基礎建設,因此對西藏、新疆進行「中國化」的「再殖民改造」,甚至是文化滅絕、集中營模式的監禁改造手段都用上;最近連內蒙都爆發了蒙古人保衛母語的抗爭。中國正不惜代價朝向「單一國族帝國」挺進。
對香港的再殖民化(再中國化),一方面是進行預防式的嚴酷鎮壓,另一方面是對香港人進行「文化改造」,要讓港人同化為跟內地人一樣的中國人。因此,在外部地緣政治條件未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港人恐怕要對政治寒冬做更強的心理和運動準備。
但是,當論證目前中共正在從事的「帝國國族化」是一種具有防衛性質的戰略時,我們不可忽視,中共謀略乃是結合了防衛與進攻、守成與侵略。中共透過防守戰術來換取未來實現領土擴張野心的時間,當然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併吞台灣。因此,即使北京在短期內對美國放軟、對西方示好,中共絕不會放鬆對香港之掐緊控制,也不會放棄準備對台灣採行武力攻擊(所謂武統)。
然而,冷戰的另一面是熱戰。如果美中之間直接發生熱戰(軍事衝突),就不叫冷戰,前述南海與台海都是引爆點。假設北京決策是理性的,它沒有動機在短期內打一場沒有把握速戰速決的戰爭。北京目前放出的信號也是如此。
當然,這是一個基於理性互動假設下的預期。但歷史經驗顯示,擦槍走火、誤判、認知錯誤,都可能導致戰爭危機。對台灣而言,為了自身共同體的安危,必須以解放軍未來隨時可能入侵做準備,這是被中共逼迫出來的結果,也是台灣人應有的覺悟。
台灣在帝國爭霸、鬥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增強獨立自主的條件,無庸多言。但香港局勢特別值得警惕。中共把香港鎖進對內維穩的框架,在美中對抗升高態勢下,對香港控制更加嚴酷。而台灣則在此框架之外,因為美中對抗而成為一個波濤洶湧但暫時安全的前線。因為我們處在中國直接監控的框架之外,才有餘力對香港進行人道與國際連結的援助。
我們對香港抵抗運動的支持,必須認真以對,謹慎施力,絕不能大選後即趨於消極。香港危機不應是大選年「亡國感」供內部消費,而是抵抗極權主義入侵交互培力的契機。事實上,台灣人對香港抵抗運動的支持度非常高。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在今年五月的問卷調查顯示:高達67%的受訪者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而18─34歲的年輕人支持度更高達85%。這是台灣採取撐港政策最有力的社會基礎。政府對港政策與論述,時而顯得過於謹慎保守,例如民主國家紛紛要求中國遵守《中英聯合聲明》,但台灣政府卻自縛於陳舊過時的兩岸關係架構,連《中英聯合聲明》都說不出口。
美中對抗,香港攻防雖只是其中一條戰線,但香港局勢如同台海局勢,是測試美國是否決心嚇阻中國野心的試金石。如前述,中共戰術乃是攻守並用。北京在香港部署國安體制加緊鎮壓,假如美國出手,畫出紅線要北京「到此為止」,北京將趨於防守,鞏固在香港的鎮壓體制。假如美國不出手,則北京將食髓知味,繼而攻擊台灣,遂行其領土野心。
台灣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上,對美國抗衡中國在西太平洋擴張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美國對台灣增強安全承諾也證實了美國對台灣價值的肯認。最近,美國外交政策社群倡議將台海政策從戰略模糊調整為戰略清晰——也就是,美國政府發布明確宣示:如果中國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將馳援,並在經貿上嚴懲中國。
過去四十年美中台「公報架構」與「一中政策」下的「台海現狀」正在鬆動,但尚未達關鍵變化的臨界點。萬一中共挑釁,發動對台戰爭,美國對中、對台政策因而產生急遽變化,衍生的相關「法律體制」與「國家定位」,將遠超乎我們社會的既定想像。因此,台灣必須在政治、法律上「超前部署」,公共領域需廣泛討論相關議題,包括是否明確劃定台灣的國民與領土範圍。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2019年。
- 台灣視角看美中對抗:(二)新冷戰會成局嗎? - 2020 年 9 月 10 日
- 台灣視角看美中對抗:(一)脫鉤與中國經濟走向 - 2020 年 9 月 9 日
- 譚德塞背後那隻手 - 2020 年 4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