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重:產後憂鬱映照出的性別分工不均

劉美妤
337 人閱讀

圖片來源:竹內結子IG

2020年9月27日,驚傳日本知名演員竹內結子逝世於自宅,享年40歲。警方由現場狀況推斷,疑似為輕生,外界普遍認為其因與產後憂鬱有關。

她不是第一次當媽媽,不是經濟困窘之人,也不是長年受身心疾患折磨的人。她是陪伴我們走過日劇黃金年代的明星,親切優雅的笑容,治癒了無數人的心。在外界看來,她的第二段婚姻應是幸福和樂的,死前還如常地與丈夫、兒子吃飯。我們仍不確知為何她選擇放棄生命,但因為竹內結子的事情,整個社會突然關心起產後憂鬱了。

產後憂鬱並不全然是荷爾蒙的嚴重擾動造成,它的成因十分混雜,不僅荷爾蒙劇烈變化,生活也在一瞬間徹底打碎重新成形,那個過程對女性,尤其是初為人母的女性,是非常大的震撼。

試想,孩子一出生後,妳的身體還沒從生產的巨大震撼、疼痛與疲勞中恢復過來,立刻要面對一個軟趴趴的小嬰兒,她/他生命的一切完全仰賴妳。妳腦裡的知識告訴妳,嬰兒猝死症是可能的,因此妳時時刻刻警覺著孩子的動靜;孩子餓了就哭,妳隨時要拉開衣服餵奶,哺乳可不是把孩子貼到胸口就好了,漲奶的疼痛、沒奶的焦慮、反覆乳腺阻塞和乳腺炎的痛不欲生、孩子含乳失敗的挫折、乳頭破裂時持續哺乳的錐心刺骨,那是政府之所以不斷高唱著「母乳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的主因:要是哺乳那麼容易,根本無須倡導。

孩子剛出生時常是日夜顛倒的,半夜聲聲號哭折磨著妳的睡眠。光是嚴重睡眠不足就能把人逼瘋,且妳的生活被無限的瑣事填滿:餵奶、換尿布、洗澡、穿衣、哄睡、處理家事。也許每件事都不大,但全部累加起來,工作量和挫折感極為驚人。女兒滿月前,我有次猛然想起自己三天來加總只睡了五小時。我的高需求寶寶不好帶,吃睡都不順,我哺乳初期的經歷宛若地獄,兩年後的今日,她也尚未斷奶,仍會尋求安撫地討奶(親餵確實是最好的安撫方式,堪稱神效),而且仍會夜醒——但至少是只醒一兩次了,一歲半前是一夜五六七八次,多到懶得數了。

尤其,如果妳是在職場表現不錯、在專業領域受到肯定的人,此時會嚴重懷疑自己人生的價值。妳過往的一切恍若雲煙,「為人母」忽然成了妳生活的全部。妳發現照顧一個小生命比做專題、執行企劃案、寫程式、商業談判都還難,妳的自信被打落谷底。妳與世隔絕,外面人們談論的時事,妳一概不知,連自身的專業知識也彷彿逐漸模糊。妳日日夜夜和那個一離手就哭的小娃娃綁在一起,形容憔悴,連好好洗個澡吃頓飯都會滿心感恩。生理的不適加上心理的挫敗及焦慮,也大大加劇了觸發憂鬱症的可能。

妳非常想念以前的自己。非常想念那個瀟灑任性、在職場發光、為小情小愛煩惱、不知為母之苦的自己。但同時,妳又深愛著妳的孩子,甘願為她/他勞累付出,並時常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

更糟的是,至今仍有許多父親在這個過程中缺席。多數的母親因為相信哺餵母乳最健康,為此不可能離開孩子身邊,而成為主要照顧者;而許多父親(多數家庭仍有父親這個角色)理所當然地承襲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認定自己只要顧好家庭經濟,且「不擅長照顧小孩」。母親發現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付出不受重視,更加懷疑自己生孩子的選擇是否錯了。

也許無法挽救所有產後憂鬱的母親,但我希望愈來愈少人需要經歷這些。最重要的是伴侶的角色要能承擔起共同照顧的職責,除了盡可能騰出任何瑣碎的時間主動照料孩子,也給予媽媽誠摯的關心。讓她在身心煎熬中,知道「隊友」確實一起作戰著,是可靠的、充滿愛的。請不要以為育嬰假有哪裡爽,她比剛下班的你累一百倍,絕望一千倍。

而媽媽也要記得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管什麼坐月子不能外出的陋俗,好好去和姐妹們喝個下午茶吧,怕著涼就戴帽子吧。孩子多哭兩聲不會怎樣,確保她/他在安全環境,該洗澡就去洗澡,不然妳還能怎麼辦啊。吃妳想吃的食物,不要成天擔心吃到什麼會退奶。一兩天不餵奶真的不會怎樣,擠出來就好了,暫時用配方奶墊著就好了,大部分的嬰兒不會因為吃了幾餐配方奶就拒絕親餵,就算拒絕親餵也不是世界末日,給孩子喝配方奶也不必有罪惡感。如果孩子的爸能擔當主要照顧者,就讓他當啊。

當時也有朋友這樣勸我,但我放不下。給可能即將為人母的妳:請一定要記得照顧自己。

那時有個同樣經歷過產後憂鬱的朋友告訴我,隧道的尾端就有光。這句話陪我走了好遠,我走過來了,希望每個母親都能走過來。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