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與川普的印太政策有何異同?──並論對台灣國防發展的影響

王臻明
422 人閱讀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大選陷入計票爭議中,有很高的機率會進入冗長的訟訴,未來會由誰出線,仍在未定之天。台灣遠比其他國家更為關心這場選戰的結果,因為美國總統將會左右美國的中國政策,有可能影響到台灣的國防安全。那究竟拜登與川普兩個人,對於印太戰略有什麼不同的主張,會不會讓台灣的軍事發展出現不同走向,台灣要如何因應不同的選舉結果,很值得在計票爭議未歇時,先好好思考一下。

一般來說,川普主張單邊主義,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優先,拜登則不斷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要重建與盟友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川普比較不遵循過去美國所建立的安全架構,認為只要不符合美國的當前利益,就應該大刀闊斧地改革。最好的例子就是,川普不顧德國的反彈,削減駐德美軍的數量,將騰出的人力,一部分移往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向前部署以圍堵俄羅斯,一部分移向印太地區,以強化對中國的嚇阻力。

拜登則認為應該要與盟友磋商,不宜魯莾破壞北約組織的長期合作關係。不過拜登本身也同意,美國應該重返亞洲,因為這是歐巴馬執政中後期的重要外交政策,當時的拜登身為副總統,也參與了這項政策的制定。

雖然川普與拜登都認同應該要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角色,但兩者的做法卻是完全相反。依照川普的邏輯,應該積極調整過去在印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因此川普想要削減駐韓美軍的傳聞一直甚囂塵上,但拜登會更重視與南韓的長期關係,而不會以軍費分攤的爭議為由,撤出在朝鮮半島上的美軍部隊。

川普希望削減駐韓美軍,並已批准將駐紮在沖繩的部分海軍陸戰隊,移防到關島,成立新的濱海作戰團,說明川普想要調整第一島鏈防禦部署的企圖。將更多美軍部隊調往東南亞,與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加強合作,甚至進入越南與帛琉,進一步控制南海。近期批准多項對台軍售,希望將台灣堡壘化,就是這種構想的一部分。在這種思維下,川普政府比較勇於跳脫常規,不怕公開與台灣提升軍事合作關係,只是這常會導致中國不滿,引發緊張關係。

相反的,拜登較為重視傳統盟友與過去所建立的第一島鏈圍堵架構,會更仰賴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網絡,不會凡事都由美軍強出頭,這代表日本與澳洲可能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日本與澳洲在冷戰時期是第一島鏈北端與南端的守門員,是美國利益的長期代言人,在川普已重拾由日、澳、印、美四國所組成的抗中聯盟下,更強調多邊主義與區域合作的拜登,沒有理由毀棄這個現成的工具。所以如果拜登當選,這個圍堵網,可能會更為緊密與活躍。

拜登不像川普,喜歡以軍事手段直接展現美國的存在感,而更仰賴外交談判與多方磋商。這好處是比較不會造成緊張情勢,但壞處是沒有直接回擊,會讓外界感覺美國過於軟弱。拜登有可能比較不願意頻繁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來嚇阻北京,畢竟他說過,當選後要在公共衛生與氣象變遷問題上與中國合作。當美國軍艦沒有定期穿越台灣海峽,有可能被視為是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減弱,而讓中國的文攻武嚇,更為猖獗。特別是一向充滿政治意涵的對台軍售部分,在質與量方面,也有可能會衰退。

不過軍售案會減少的原因,除了拜登在對台政策上會比較保守,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台灣在川普任內,已經購買了很多的武器,這些軍售案需要時間來消化。台灣在接下來數年內,將面臨付款的高峰期,恐怕也無力再爭取大型軍購案。這幾年美、台之間熱絡的軍事合作進展,有可能會稍微踩剎車,重新回到過去以外交斡旋來扼止中國的方式。但美國與日、印、澳與區域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習並不會停止,甚至會因為拜登更重視與盟友的合作而擴大。

至於中國會不會就此認定美國軟弱可欺,進一步顯露出更大的野心,這取決於習近平的政治智慧。對中國來說,比較聰明的方式,應該是趁美國大選爭議落幕前後,可能會出現的喘息空檔,尋求降低衝突並修補美、中兩國關係的可行方式,即使最後是由川普當選也一樣。

而台灣所擔心的是,中國政府在內外壓力下,會做出不理性的舉動。蔡英文總統在選前特地召開國安會議,國防部安排的第四季戰備月,剛好與美國大選日重疊,三軍部隊紛紛離開營區,進入作戰位置,這不是巧合,而是要防範中國的突襲。

對台灣來說,川普的方向,有助於台灣快速提升國防實力,並在更頻繁的軍事合作下,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證。美國社會內部,已經開始有學者在討論是不是應該揚棄過去的戰略模糊策略,走向戰略清晰,給予台灣協防承諾,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結果。但副作用是中國在美、中兩國的激烈對抗下,也變的更為好戰挑釁,以尋求突圍的方法。經濟籠絡與武力威嚇,一向是中國對待台灣的兩手策略,當中國經濟受到貿易戰、科技戰與疫情的強烈打擊時,就只能選擇加強武力威嚇,讓台灣承受更大的壓力。

而拜登的策略,可能會讓台灣受到一些委屈,面對中國的蠻橫作為時,會充滿無力感。但好處是軍事壓力,在短時間內可能會稍微降低一點,這包括中國充滿針對性的演習,與美國要求台灣強化國防力量的雙重壓力。長期來說,拜登如果真能落實他強調多邊主義,修補同盟歧見,深化台、美關係的承諾,那台灣也能稍獲喘息的空間,在他執政的這四年間,讓已經採購的多項重要武器形成戰力。如果國造潛艦、F-16V戰機、M1A2T主力戰車與多款新型飛彈,都能順利成軍服役的話,那對台灣的防衛能力,將有很大的助益。

在過去川普主政的四年期間,台、美之間的軍事交流,有很多新的進展,而如果未來由拜登主政,更強調由美、日、澳、印組成的圍堵網,那台灣也應該調整策略,進一步與這些國家發展合作關係。印度在1962年中印戰爭後,曾與台灣進行軍事合作,包括設立監聽站等。近期又與中國交惡後,也已主動遞出橄欖枝,希望洽談台、印貿易協定。日本則在友台派的防衛大臣上任後,決定在明年動員14萬自衛隊員,於西南方島嶼進行演習,防範中國的可能動作。中國與台灣在太平洋島國間的外交戰,也影響到澳洲的國家利益。台灣是有機會與這幾個國家發展新的軍事合作關係,這很值得嘗試看看。

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常態,有些政策會改變,但有些則有持續性。台灣應該仔細觀察以後,隨之調整,才能爭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作者為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略與武器戰術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在挑戰與國防問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