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過後:美中關係何去何從?

李福鐘
346 人閱讀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峰迴路轉的美國總統大選,看來拜登勝選已成定局。儘管川普揚言打選舉訴訟,但除非若干關鍵州在計票時真有舞弊情事,否則僅就投票程序爭議,川普想要翻盤,可能性不高。拜登當選,影響臺灣最鉅的,無疑是美國未來的中國政策何去何從。川普過去四年任內,以貿易戰主攻,搭配印太戰略布局,事實上等同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新冷戰」。如果川普連任成功,新冷戰延續至第二回合,並不令人意外。然而拜登一旦執政,他的中國政策,是否將另起爐灶?

筆者認為,拜登執政之後,其中國政策重起爐灶是必然的,只是調整幅度會有多大?是重回歐巴馬時代的綏靖主義(Appeasement)老路?還是檯面上與中國坐回談判桌,檯面下繼續在南海與台海搞摩擦?從過去四十年美中關係的經驗來看,未來拜登的中國政策,勢必會在這兩種模式所形成的擺幅之間,找到一個讓他最能應對中國威脅的施力點。

自1979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美國的中國政策始終存在一個基本設想,也就是「和平演變」。依照這一設想,中國可以在經濟現代化之後融入世界體系,同時逐漸遵守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與價值觀。同時,美國決策者甚至預期隨著中國中產階級逐漸壯大,中共在意識形態上終將產生轉變,甚至可能出現親美政權,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消融於無形。

只是沒料到,這樣子的中國想像支配美國產官學界三十多年後,在習近平執政的近八年間迅速幻滅。不僅中國沒有出現和平演變,反倒是全世界快被中國和平演變了。在二十一世紀的最近二十年,中國以飛快速度超越英、德、日,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其增長趨勢,至今未看到盡頭。以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2019年達到14.34兆美元),如果每年平均以7%增長,那麼只要再過五年,就可以超越美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21.427兆美元。也就是說,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即使接下來的「十四五」計畫未能實現,但是到2026─2030年的「十五五」,大概就要水到渠成。

伴隨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共產黨專政的政治體制卻依然紋風不動;因為垂涎中國國內市場而願意卑躬屈膝的跨國企業及各國政府所在多有。中國國力大幅提升之後,經常以己身價值標準強加於人,甚至霸凌他國,屢見不鮮。中國更藉經濟援助與海外投資之名,持續將勢力伸入亞非拉各國,也就是毛澤東在1960年代所聲稱的「第三世界」。這一場摻雜經濟、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戰場,近幾年已深入到美國本土,好萊塢與美國籃球協會(NBA)紛紛向中國叩頭,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了賺中國錢,美國企業不惜委曲求全,放棄一切無法折算現金的理想與信仰。暮然回首,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十九年來,究竟是誰開了這麼大的玩笑,何以一夕之間所有信仰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最終不得不受一個擅長技術竊取與政策補貼、而且至今仍奉行指導型經濟計畫的國家所擺布?

就這一點來說,中國正一點一滴和平演變全世界,絕非笑話。很可惜,歐美國家要不是長期忽略這一威脅,要不就是採取鴕鳥策略,視而不見。在歐巴馬執政時代,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社會體系的改革,因此長期忽略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崛起,或許也未清楚意識到傳統製造業迅速被中國取代,事實上也是美國新一波社會問題的由來。

2012年2月習近平第一次受邀訪美,就是接受當時副總統拜登的邀請。那一次訪美,習近平拋出了一句意謂深長的比喻:「太平洋之大,足夠容納得下中美兩國。」很可惜,歐巴馬政府並沒有認真考慮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對歐巴馬來說,中國是合作夥伴,美中兩國是共生關係,美國如何在區域安全等國際事務上取得中國的協助,是他關心的;至於長時期美中國力消長,中國在東亞的勢力擴張,並不在歐巴馬的政策清單中。

真正意識到中國崛起可能帶來威脅的,是川普。一方面因為他出身商界,認真思索過美國傳統勞動就業市場的萎縮,與本土產業大舉前進中國有關。事實上,台灣早在1990年代即已深受其苦,苦撐了至少二十年,才稍微在產業升級與轉型上繳出一點成績。美國產官學界自1990年代以來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相信全球自由貿易能極大化生產力與就業市場,讓全人類雨露均霑;只是沒想到,中共創造出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卻成為這一波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直到最近幾年,美國的中國專家們終於認真面對中國崛起所帶給美國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壓力,過去四年來川普政府積極配合這一趨勢,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甚至是司法部長威廉巴爾(William Barr)在公開演說中譴責中國政府,這在歐巴馬、小布希,甚至是柯林頓時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場景。

然而拜登勝選之後,川普強硬的中國政策勢必揠旗息鼓,這是北京一直殷殷期盼的。以拜登和他的家族與中國的密切互動,加上他在歐巴馬時期所執行的即是以和為貴的中國政策,同時,來自產業界的壓力亦不可小覻,君不見,這次選戰,不僅主流媒體全站到拜登一方,甚至若干明星級大企業,例如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批評川普皆不遺餘力。美國產業界如今仰賴中國市場的程度,已到難以自拔的地步。

拜登明年1月就職之後,相信會挑選適當時機,展開與中國在關稅問題的談判,以和平解決川普留下來的兩國貿易戰。然而,美中關係要回到歐巴馬時代已不可能,三年來的貿易戰、科技戰、口水戰,雙方都把狠話說絕,北京還沾沾自喜於所謂的戰狼外交。尤其去年北京對付香港「反送中」一役,看在歐美人士眼裡,等同於天安門事件翻版,未來中國想再恢復「無害熊貓」的公眾形象,難度極高。況且,習近平最不擅長的,就是公眾形象。

因此,就算拜登某種程度上會努力和緩與中國關係,但卻不能無視於中國在南海、台海的整軍經武,並須設法在科技上防堵中國進一步竊取美國技術,以及預防中國在下個世代的全球關鍵產業搶占先機。所有這些要務,都攸關美國國家利益。就算拜登與川普在選戰中結下了不解之仇,但當面對國家利益,總統還是有應盡的職責。另外,川普已經啟動的印太戰略布局,是保障美國從西太平洋遠至印度洋軍事優勢的重要部署,美國軍方對此尤其在意,相信拜登亦不會冒大不韙,輕言放棄。由於臺灣在印太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緣價值,因此未來拜登的臺灣政策,相信亦不會有大的更動。只不過,不會再像川普一樣,親自打電話到總統府給小英總統了。

最後,拜登的人事安排,將是未來觀察其施政的重點。由於拜登出身於歐巴馬政府,因此歐巴馬執政團隊,很可能是未來拜登借將的人才庫。事實上,美國媒體界已經開始點名,例如曾擔任歐巴馬國家安全顧問的蘇珊.萊斯(Susan Rice)就被點名可能是下一任國務卿。蘇珊.萊斯是著名的「友中」派,其外交理念影響歐巴馬時期美中關係甚深。像這類的人事安排,都有可能是決定未來拜登中國政策的因素。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留言評論
李福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