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台語片的魔力》

【書摘】
1K 人閱讀

白蘭

隨機詢問身邊的朋友,有沒有聽過「白蘭」,十之八九都肯定回答「有」。「白蘭氏雞精」和「白蘭洗衣粉」是最常聽到的答案,這兩大品牌早已深植於我們的生活之中。Netflix的劇迷會知道,《罪夢者》裡范曉萱飾演的酒店舞小姐角色,名字也叫「白蘭」。另外,2001年張柏芝拍了一部名為《白蘭》的韓國電影。

「白蘭」也是台灣俗稱「玉蘭花」的花種,香氣撲鼻,我們在馬路上時常可見小販在車陣中兜售這種花,還被詩人陳秀喜寫入詩作〈台灣〉,又被梁景峰教授改寫成民歌〈美麗島〉傳唱。

但鮮少人還記得,台語片裡有著一位以「白蘭」為藝名的美麗巨星,扮演過許多命運悲慘的女子。

白蘭女士本名「傅錦滿」,1956年報考中華影業公司演員,雀屏中選之後,公司負責人孔志明以其「蕙質蘭心」的特質,為她取了「白蘭」這個藝名,開啟了她不凡的演藝生涯。無奈,中華影業招募了她,自身公司體質卻不健全,一直苦無片子開拍。不過既然已經簽下白蘭,中華影業乾脆出借白蘭給其他公司劇組拍片,藉以賺取佣金,沒想到竟然也打出名號,白蘭因此獲得「出租明星」的綽號。但白蘭並不樂見這種綽號,1958年終於從合約中掙脫,從此停止出租,展開較為自主的拍片生涯。

白蘭宣傳照。圖片來源:游擊文化出版社

檢視作品史,我們姑且將三部獲獎的電影當成白蘭女士的代表作,它們分別是《自君別後》—1965年「民國54年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獲得金鼎獎最佳女主角及十大女星寶島獎;《求妳原諒》—同一典禮獲得金鼎獎最佳影片;《玉觀音》—1969年「第15屆亞洲影展」獲得最佳影片獎。

《自君別後》劇照。圖片來源:游擊文化出版社

台語片《自君別後》改編自美國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1940),以八二三砲戰為背景,訴說空投官與導遊小姐的愛情故事,男方出任務時意外失事,生死未卜,女方落入貧窮而淪為娼妓,展開後續的悲慘劇情。《求妳原諒》的劇情則可能參考了美國通俗劇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的《天老地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講述一名大學生因出遊意外,向當地富豪借用氧氣呼吸器而搶救生還,富豪卻因突發氣喘而喪生,留下富豪之妻,就此引發一連串的誤會與報恩情節。國語片《玉觀音》改編自姚一葦的話劇劇本《碾玉觀音》,將故事放在北宋時的一位苦命雕刻師和他的戀人身上。

上述三部電影除了《玉觀音》,另外兩部台語片很可惜並沒有留存。當代台語片研究只能從現存影片了解白蘭的作品,包括從城鄉發展、性別議題、音樂設計切入的《高雄發的尾班車》、《台北發的早車》,從通俗劇研究切入的《悲情鴛鴦夢》,從殖民與國族主義切入的《送君心綿綿》。它們被研究者廣泛討論,變成白蘭女士另一部分的代表作。

觀察台語片明星發展狀況,白蘭屬於第一批專為電影媒體而被招募的演員,外型合乎電影鏡頭需求,表演方法也以電影需求而訓練。台語片風行期間,白蘭至少主演一百五十多部片子,作品數量驚人,也可以推知她受歡迎的程度。白蘭對於梳化工作的講究和敬業,在台語片業界被傳為美談,形塑她鮮明的明星形象,也連帶影響了觀眾對她飾演角色的認知;無論劇中人物的身分高低,由她扮演起來總是美麗,但不論寫實與否,觀眾就是愛她。

白蘭挾其外型優勢及超人氣,轉換到其他語言的片子相對其他女星來得順利。1966年白蘭與日本導演深作欣二、演員千葉真一、高倉健等人合作諜報動作片《銀翼大決鬥》(カミカゼ野郎真晝の決斗),以台灣為背景進行實景拍攝。在預告片中,被標示為「中國美人」的白蘭飾演一位女記者,與男主角身陷殺機,這與她過去在台語片裡的悲情形象反差很大。1960年代將屆,她也轉戰國語片,接演到中影製作的重點大片,如前述的《玉觀音》、1970年的《葡萄成熟時》。

1971年,她拍了周旭江導演的《五對佳偶》。這是一部家庭觀念保守、但在形式結構上卻很有趣的文藝喜劇片—它以類似美國小說《小婦人》的戲劇架構來進展,透過一對花蓮的老夫婦走訪四個住在台灣各地的出嫁女兒,帶出不同的婚姻及家庭課題。這個群相故事眾星雲集,除了白蘭,還有李麗華、嚴俊、關山、張美瑤、柯俊雄、湯蘭花、王戒等重量級卡司。白蘭飾演的二女兒,由父親應允嫁給農藝學家關山;婚後的她,由母親口中的野丫頭,變成丈夫口中「很會吃苦」的賢內助,是四個女兒中最幸福美滿的一位。這樣的角色描述,對比白蘭在台語片裡所塑造出的形象,顯得格外有意思,好像從一種悲苦的女性形象脫胎,成為另一種苦盡甘來的面貌。

至於李行執導的《玉觀音》,除了讓中影得到亞洲影展最佳影片之外,也為「白蘭」獲得被台灣人記憶將近五十年的機會。《玉觀音》上映的同年,由利台化工轉型成立的國際聯合化工公司推出洗衣粉新品,老闆洪老典看中白蘭在台灣如日中天的人氣,於是買斷其藝名申請專利,來作為洗衣粉及香皂品牌的名稱,請她拍攝廣告、當代言人。

女明星跨界成為一個生活用品的品牌商標,讓人聯想到美國女演員兼外交官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 Black),在泛華人圈被認為是國際知名藥膏曼秀雷敦商標的靈感來源,與「白蘭」一樣令台灣人懷舊。雖然鄧波兒案例不曾被寫進曼秀雷敦官方企業史,白蘭案例也不再呈現於聯合利華的官方網站,但無論如何,她們的電影或是品牌,都已經成為一整個世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石軍

西裝筆挺、濃眉大眼、溫文儒雅,石軍先生集合了這些俊美的特質,很得台語片流行當時的觀眾緣;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一個長相好看的男子,沒有時代或地域的隔閡。

石軍演出《難忘的車站》劇照。圖片來源:游擊文化出版社

台灣戰後的流行電影文化傾向於多元引借外國電影的元素,這可從男明星的塑造看出端倪。外型出眾的柯俊雄,經常被媒體比擬為寶田明、小林旭、三船敏郎等日本明星。歐威則以「台灣的詹姆斯.狄恩」樹立叛逆浪子形象。歌手文夏與導演郭南宏合作,借用了日本日活電影公司吉他英雄的遊俠片靈感,製作了「阿文哥」系列電影。奇峰、黃俊等硬漢型男演員,看來像是取道於日本黑幫電影與香港武俠片。石軍先生在評論媒體中,相對少見這類標籤,但綜觀他在戲裡戲外的發展歷程,也許他就是最具日本味的一位男明星。

本名彭晴松的石軍,1933年出生於宜蘭,接受過日本教育。夜大就學期間,他在東方出版社擔任日文翻譯工作,譯作散見於《東方少年》月刊。《東方少年》係戰後重要的兒童學習讀物,由當時台灣省教育會理事游彌堅擔任總編輯,圖文並茂又有趣的內容,至今仍讓許多長輩記憶猶新。這本月刊也是台灣兒童文學的搖籃之一,作家如楊雲萍、黃得時、洪炎秋等人皆有作品刊登。當時石軍運用其翻譯的專長,以本名發表譯作〈阿里巴巴的故事〉、〈阿爾卑斯山上的學校〉、〈奇人實事:少年魔術王〉、〈鍊圈的祕密〉等,筆耕的經歷和能力使他在眾多台語男星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文藝青年。

1957年,長河電影公司與日籍導演岩澤庸德合作台語片《紅塵三女郎》,他在劇組擔任場記和翻譯工作。有了這個機緣,1958年岩澤庸德續拍《阿蘭》時,女主角小豔秋對長河公司的男性基本演員不滿意,石軍透過面試取得銀幕初登場的機會。該片上映後擠進當年十大賣座台語片,打開了他的演藝之路。

一如其他台語片演員什麼都演,石軍作品涉足的範圍也很寬廣,尤以愛情文藝片為大宗。從片名和劇照瀏覽,他多半扮演身著西裝襯衫、抹著旁分油頭的男主角,與金玫等高顏值的女主角演出被情勢所逼、愁容滿面的戀人。常見的片名如「難忘的○○」、「懷念的○○」、「○○的命運」、「悲戀○○」、「離別○○」、「請君○○」等等,都帶著日本松竹映畫公司女性電影的感覺。現存鄭東山導演、石軍與游娟主演的《不平凡的愛》(1964),正是由日本小說家川口松太郎的作品《愛染桂》改編而來,描寫津川醫院院長獨子浩三與女友勝枝之間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故事,台語片版毫不避諱地採用日本角色原名,默默為演員的日式文藝氣質再加碼。

1967年,石軍再次與日本導演湯淺浪男合作,拍攝了《懷念的人》、《難忘的大路》兩部電影。在現存《懷念的人》當中,石軍與金玫、張清清及日本演員川邊健三、津崎公平等人合作,他飾演一位抑鬱不得志的音樂家,雖與友人追求金玫的君子之爭中抱得美人歸,但金玫卻因父債而被安排嫁給債主,再次呈現台語文藝片的老路。雖是如此,電影在湯淺導演既有的日本電影語言調度之下,從演員造型及表演、角色的設定與鏡位安排、到城市氛圍的營造,都有著十足的日本味,與台語片並置來看,具有比較穩定合理的敘事線,以及亮眼的明星陣容。

除了愛情文藝片,石軍也有其他戲路,但成績多半比不上他擅長的失意男子。且看他在《媽媽妳在何方》(1969)裡所扮演的酗酒家暴渣男,雖然完全丟掉偶像包袱、喝得爛醉如泥,但在劇情中只是個樣板人物,毫無發揮。而同為1969年走傳統文藝片路線的《安平追想曲》,也硬是插入一段角色偷窺的戲碼,因而有了石軍先生非常罕見的肉慾床戲演出。這兩段表演都叫人尷尬癌發作,倒是在辛奇執導的《三八新娘憨子婿》(1967),結合了他原有的銀幕形象,又給予足夠的喜感發揮,呈現出一個靈活的喜劇佳作。

台語片尾聲時,石軍開始嘗試幕後製作工作,在常滿電影公司執導了《港都戀歌》(1973),也在另一位台語片小生陳揚轉型導演的《命運的鎖鍊》(1973)中,扮演失明的男主角,兩部片將台語悲情文藝片的發展推到極致後告終。然後國語片與電視時代來臨,石軍以「秦豪」的藝名轉到新的演出戰場。當時國語市場當道的是武俠片,他出任了楊甦導演的《玉獅子》、《一劍穿心》,但或許這些與過去觀眾所熟悉的銀幕形象相去甚遠,賣座都不太理想。於是他跟著其他許多台語片影人一起進入中國電視公司,參演中視開播的第一個台語連續劇《玉蘭花》的演出,並與大家組團在台北及中南部的歌廳和小型夜總會表演。

根據小傳,石軍在電視圈持續工作至60歲,末了結束演藝生涯,成立自己的翻譯公司與日本人做外貿生意。也許多數的台語片從業者和石軍先生本人不會意識到他的星路發展與日本有著密切關係,但我希望大家能認識這位優秀的文藝片男演員,不著痕跡地將原本屬於日本的文化思維,轉化成台灣人自己的故事。

作者現任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約聘規劃師。1979年生,宜蘭人,從小在台中長大。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並修畢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圖書館專業人員進修學士學分班」。

研究所時期恰逢2005華語電影百年及2006台語片五十年,在各大活動中接觸到台語片,由此與這獨特的本土作品群結緣,完成碩士論文《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2008)。

工作之餘,喜歡透過看電影來認識世界,目前進行著「歐→亞→非→北美→拉美→大洋洲→歐……」循環選片的看電影計畫。關於台語片背後的有趣知識,有著「如果只有我知道,那就太可惜了」的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多認識台灣與自己一點。


書名:《台語片的魔力》

作者:林奎章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