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豬事件看台式民粹的極限

Yuming
900 人閱讀

圖片來源:台灣迷因臉書專頁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顯示,上個月仍有55.6%信任度的蔡英文總統,本月份信任度減少了5.3個百分點,來到50.3%;對蔡總統的不信任度,則比上月增加5.6個百分點,從39%來到44.6%,民眾對蔡總統的信任度達到今年以來最低點,而不信任度則到了第二任期以來的最高點。

萊牛萊豬形成政治風暴

究其原因,「中天關台」的政治因素一般來看外溢效果並不強,因為中天事件發酵的時間大抵在十月,而十月份府院雙方的滿意度都沒有明顯的波動。但進入十一月後,先是行政院系統以蘇貞昌院長為首的一系列「萊牛牛肉麵事件」導致執政黨網路聲望重挫;接著,又因為國民黨團「臟洗立院」阻擋蘇院長進行施政報告的「黑白切之亂」,再度炒熱八月中以來,蔡總統宣布取消萊豬禁令造成的民意不滿。

相較蘇院長因為萊牛牛肉麵事件,沒有第一時間拔除愛將發言人果斷停損,因此已瀕臨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的死亡交叉(47.6%:47.2%);蔡總統目前施政滿意度反而還是遠高於不滿意度(56.7%:40.6%)。一般來說,縱使連任,若沒有發生甚麼重大政治事件,民選總統得票率與滿意度,通常都是在第一任末期以現任優勢勉強保住政權。但到第二任開始,就是一路下滑直至跛腳。

考量執政黨面對「萊豬危機」,目前正身陷「一例一休」、「婚姻平權」與「衛生紙之亂」後的最大逆風來看,蘇院長在中華民國憲法「超級總統制」設計下,相較總統的「有權無責」,做個「有責無權」的內閣總理,到了連任一年後才面臨死亡交叉,其實顯得稀鬆平常;反而是蔡總統在連任選舉後將屆一年的當下,還能維持滿意度高於不滿意度超過15%,根本就是奇蹟。但終歸下來,從這次一連串的事件來看,我們還是看到了「台式民粹」的極限。

何謂民粹政治

著有《民粹大爆炸》(The Populist Explosion)一書的John B. Judis就認為,民粹政治的核心概念有二:第一,民粹的重點是,政治場域裡的權力菁英使用一般民眾使用的「庶民語言」,召喚一般民眾來對抗其它的政治菁英。透過把其他的政治菁英塑造成追逐私利、反民主,乃至國家的敵人,將自己定位為人民的英雄或群眾的代言人。

第二,民粹的另一個重點,則是沒有意識形態的普遍特徵。左翼可以是民粹、右翼也可以是民粹。民粹運動中通常有個相似的行為,就是用「人民(民粹派) vs.菁英(建制派)」區分衝突的角色,來創造「敵友區隔」。所以人民的敵人,可以是菁英建制派、可以是貪官汙吏,也可以是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金融資本家,更可以是資本流動推動下的跨國移民勞動者。而無論是「由誰來定位敵友區隔中的敵友」或「敵友區隔中的敵人究竟是哪種人」,這些都讓民粹政治成為一種「認同政治」。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就認為,民粹是全球性的現象,但各個地方因為不同的敵友區隔模式,因此有不同的認同政治。而不同的認同又造就了不同的民粹模式。富國的工人階級相信,政客普遍都不關心人民死活,而移民搶走本地工人的工作,就讓民粹領袖的排外言論有了市場。美國的川普與英國的強森崛起,大抵就是這樣的路徑;發展中國家則因為系統性的貪腐問題,導致統治階層與一般人民對立,菲律賓的杜特地與印度的莫迪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將自己塑造成反貪腐的民粹領袖。

台式民粹的生成背景

今日「台式民粹」作為當代全球民粹浪潮的一員,也有著「認同政治」的印記。但相較於自由主義全球金融資本,造成美國和英國中產階級與工農的失落,因此開啟認同政治與利用認同政治的民粹領袖;台灣的認同政治卻是根深於特殊國家地位的情境之上。正因為國內每一次的總統選舉都是一次統獨公投,所以民粹政治就更容易透過認同來調動情緒與召喚支持。

事實上,台式民粹始於韓國瑜前市長但卻是開花於蔡英文總統。「韓導」作為一個善用「庶民語言」的民粹領袖,其支持群眾主要來自「既有政經優勢地位丟失者」、「威權緬懷者」與「中國認同者」這些廣義的「對現狀不滿者」。雖然這樣的「庶民起義」,造就了韓導2018年到2020年的「驚奇之旅」;但扣除掉「違背競選承諾」與「言行能力」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在全國性的選舉上,這些「庶民」的支持,顯然無法抵擋地緣政治衝突事件造成的結構性影響。

從「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香港國安法」,到「美中科技戰、貿易戰」構成的「新冷戰」,這些東亞地緣政治因素以「亡國感」的形式,透過外部威脅召喚出了民族主義的認同政治能量,讓台灣人在今年初的總統選舉中,對外部威脅的恐懼超越了經濟發展的焦慮。所以,台灣人最終寧可選擇保衛自由民主現狀的政黨,而非凡事馬首是瞻中國意向的政黨。蔡總統第二任期領導的執政黨政治人物,則在與民粹領袖韓導鬥爭的過程裡,雖然沒有把自己都變成韓導,但卻在外部強大威脅激發的認同政治下,催生了真正的「台式民粹」。

台式民粹的特色:官員名嘴化、梗圖迷因化、風向側翼化

也就是說,外部威脅激發出的亡國感,造就了馬前總統執政與韓導崛起威權復辟下,國內本土意識與認同政治的再次凝聚;而這種身分認同導向的民粹政治,按照道理講,應該是與「舊民進黨」街頭草根形象較為接近,與蔡總統主導的「新民進黨」菁英官僚形象有高度落差。蔡總統本人的調性雖無本錢被塑造成一個如韓導般使用「庶民語言」的民粹領袖,但民粹政治的know how卻從韓導的成功開始,影響了民進黨的整體執政風格。

一向被認為會選舉敢拼敢衝的「舊民進黨」結合蔡總統領導菁英官僚化的「新民進黨」,以「進步價值」與「年輕中產」為基調,重新打造「小清新、微文青」的品牌形象,因此成功吸引了2014年以降「後318時代」開始了解並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與中產階級。

這群支持者希望能跳脫過去民進黨乃至整個泛綠陣營的悲情基調,透過輕鬆幽默的態度與對設計質感的追求,表達意見、參與政治,守護台灣認同與民主價值。這批民進黨的支持者可能會自嘲「1450」或被泛藍的長輩與異議者稱為「覺青」,而這群支持者,就成為了民進黨茁壯台式民粹的基本盤。

而這樣的「台式民粹」,在執政黨這次萊牛萊豬政治風暴的處理上,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上至蘇院長與各級部會首長,面對在野黨民代質詢時,針鋒相對與霸氣回嗆的「名嘴化」;下至各行政單位與執政黨民代臉書小編的「梗圖迷因」連發;再到「側翼粉專」從美國大選以來爆走化的帶風向模式。過去強調的傾聽民意與政策溝通,都在選舉時刻與執政期間的混淆,選舉例外狀態的常態化下,蕩然無存。而「新民進黨」就在蔡總統的領導下,將選舉操作極端化,無縫接軌成了政策溝通的模式,全方位塑造嗆辣的台式民粹。

《經濟學人》雜誌〈民主的韌性:民主包含了自我修復的種子〉(The Resilience of Democracy: Democracy contains the seeds of its own recovery)一文就曾說明,民粹政治的風行,看似炒熱了選舉的氣氛,增加了選民對選舉的關心與參與,甚至直接讓川普與拜登兩人成為美國史上得票最高票的總統候選人,但這種「透過認同政治增加民主參與」的模式,反而讓民主政治從「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成「製造問題的原因」。

也就是,「為了解決政治對立問題,因此用民主政治尋求共識」,變成「為了在民主政治中獲得勝利,因此使用認同政治發動民粹」。最終,政客為了在認同政治中成功,只能堅守基本盤鞏固既有的認同,因此讓民主政治中「用溝通與寬容解決社會衝突」的傳統逐漸消失。

最近幾年英語世界喜歡提「部落主義」(tribalism)或「部落忠誠」(tribal loyalty)等概念,來談這種認同政治激化的民粹現象。尤其是在辯論政策議題時,因為不同部落間的壁壘現象,會導致「資訊宇宙」(information universes)的隔離與互斥,這種概念,在台灣則稱之為「同溫層效應」。

而「梗圖迷因」在官方製圖與「側翼帶風向」推波助瀾下,在這些同溫層裡,發揮了「沉默螺旋」從眾效應的箝制作用。而這些梗圖迷因之所以有效,除了同溫層的從眾效應外,更重要的,就是用好笑或可怕等情緒吸引眼球,用不理性的揶揄和恐懼取代理性的溝通和說服。

而且,以梗圖迷因作為楔子,吸引大眾注目後進行解釋與溝通,那還可以理解;但若是執政黨官員與民代「綜藝化的人設與劇情」完全取代過往政策討論的理性與說服,「梗圖迷因」甚至成為政策宣傳的本體,則相關政策內容根本缺乏後續說明的可能。因此,甚至會導致那些有政策疑義的反對者,連據理力爭、討論、查核的依據都沒有,在對政策提出理性質疑時,就被側翼帶風開噴的口水所淹沒,甚至變成「迷因治國」的荒謬場景。

此外,無論是名嘴化的官員、迷因化的梗圖或風向化的側翼,為了快速推動台式民粹的各種政治議程,都會盡量使用民粹政治裡強調的「庶民語言」。而這類庶民語言,若是用的好,自然可以發揮「說人話」的解釋功能;但若是所有的政策溝通都強調「庶民語言」,則會陷入一種為了追求快速與效率,因此缺乏思考品質的「反智主義」。

一旦這種反智主義貫穿所有的政策宣傳設計,一切政策宣傳都以避免任何困難的思考為導向,將原本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問題選擇題化、甚至單一化,最後就是「手上拿著槌子,看到甚麼都是釘子」,所有的政策挑戰或爭論,都是我執政黨一錘定音下那些注定要被打扁的釘子。

而更變本加厲的,是把這種反智主義的「庶民語言」,上綱到台式民粹的認同政治,在這個認同政治的框架中,開創出新的「敵友區隔」。也就是,只要是我執政黨官員開出的政策,支持者就是品格高尚,反對者就會被我名嘴化開噴成思想邪惡。至於失控的梗圖迷因與側翼風向,甚至會把對執政黨的政策支持演繹成,因為我們都是台派,所以無論我端甚麼東西出來,你都要吞下去、都要支持我;統派就是爛、國民黨就是糞,所以你只要支持他們反對萊豬,你就是國民黨的同路人。

近期以來,從萊牛到萊豬,這種「台式民粹」的氣味無所不在。因為「東西能不能吃」是政策面上科學性解釋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最後朝野雙方都要訴諸恐懼、嘲弄與認同政治。自詡台灣價值的執政黨與支持者,理應不該在這種可以進行理性溝通、思辨與說服的議題上與國民黨比爛,或甚至更為墮落的裹脅支持者或友好的「同溫層」。

鬥雞化的台式民粹終有其極限,順風的狀態就是「能言善辯」,逆風的狀態就是「巧言令色」。2018年韓導的崛起殷鑑不遠。善泳者溺,莫過於斯。

作者為壞年冬裡最不具價值的蟑螂般七年級社會科學學徒。18歲以前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天龍國人。此後十餘載,輾轉奔波於台北、嘉義、高雄、金門與英國。去國懷鄉,希望能通過世界尋找回家的路。

留言評論
Yu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