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黨內對立的「公開道歉」,南韓保守派的迷茫未來

楊虔豪
298 人閱讀

南韓保守派最大黨─國民力量非常對策委員長(過渡時期黨魁)金鍾仁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南韓保守派最大黨─國民力量非常對策委員長(過渡時期黨魁)金鍾仁,於12月15日,為出自該黨的前總統朴槿惠與李明博,先後因涉不法行為而判刑,公開向國民道歉,被視為保守派「重新出發」的第一步。但這份道歉,引發更多黨內外爭議,「轉機」很可能又成為另一波「危機」…

「尊敬的各位國民,2016年12月9日,國會通過對朴槿惠總統的彈劾追溯案,經過4年後到現在,大韓民國已有兩位前總統同時處於被拘捕的狀態。我今天就是為此問題,要在這位子上,向各位國民誠懇道歉。」金鍾仁說道。

自2016年底,朴槿惠總統遭「親信干政案」彈劾後下台,保守派即告聲勢崩盤,短短4年間,3度易名,希望藉此展現重啟決心─從原本的「新世界黨」,到2017年總統大選前,改名為「自由韓國黨」,又在2020年初改名為「未來統合黨」,直到國會選舉失敗後,又轉變為「國民力量」。

但這4年間,保守派陷入路線之爭,有時走向親朴極右勢力靠攏的極端,有時又意圖往中間靠攏,數度來回、搖擺不定,流失更多支持。

失去總統大位後,保守派在2年前的地方選舉和今年國會選舉,也先後被進步派的共同民主黨「屠殺式」擊敗。目前,國民力量在南韓300席國會中,僅剩下103席,相較共同民主黨的174席,加上泛進步圈,則超過180席,保守派根本無力招架,因而這回,作為過渡期黨魁的金鍾仁,決心要調整路線。

金鍾仁表示:「產出總統的政黨,接受國民委任,就有好好牽引國家的共同經營責任與義務,總統的錯誤就是執政黨的錯誤,吾黨當時作為在野黨,並未充分盡到這樣的責任義務,未先行發現統治權力的問題,並予以控制下來,此為相當沉重之過錯。」

他並強調,保守派理應以「恐懼修省」之姿態自肅自省,卻做得不夠,因此要藉這機會檢討與道歉,努力物色政治上根本的革新方向。

這已是金鍾仁在國民力量於國會選舉大敗後,第2度公開道歉。4個月前,他才前往在光州5‧18民主化運動犧牲者的墓前,獻花並下跪致意。

如今,金鍾仁又為朴、李兩位保守派前總統因弊案入獄而道歉,顯見他有意要調整保守派日趨極端化的走向,爭取更多中間或淺層選民支持。事實上,金鍾仁先前就已預告要為此道歉,卻引發黨內矛盾與拉扯。

贊同者認為,唯有修正保守派路線,才能挽回民心,特別是南韓新冠病毒第3波疫情再起,政府頒布社交距離措施同時,又無法照顧受波及的自營業者,加上房價持續以史上新高幅度上揚,導致民怨四起;同時,法務部又與大檢察廳槓上,為制衡權力問題而衝突連連,讓百姓覺得自己在疫情蔓延當下被疏忽。

如此不滿,已反映於文在寅總統聲望上。實時施策公司(REALMETER)每週公布的民調,至12月第2週,文總統支持率已跌至38.7%,創下歷來最低紀錄。

明年,首爾市長與釜山市長即將舉行補選(原本兩位隸屬共同民主黨的市長,接連涉入性騷爭議,前者輕生、後者請辭),保守派若有所調整,或有機會扳回一城,並阻止共同民主黨的「疾走」之勢。

但國民力量內部還有另一派聲音,不贊同金鍾仁道歉,當中又分兩個類別─一群認為金鍾仁應在此時機好好監督與批判執政黨,道歉可另選時機;另一群則主張金鍾仁無必要也不該道歉,理由是由金本人道歉,並無名分,並可能招致「鐵票」流失,理由在於,金鍾仁同時橫跨保守派與進步派,而引發記恨。

在朴正熙獨裁執政的1970年代,金鍾仁結束德國留學生活後,返韓任教,他當時直接向朴正熙提議,在南韓建立國民健保制度;朴正熙遭刺殺身亡後,全斗煥政變上台,他成為執政的民主正義黨國會議員,並於盧泰愚上台後入閣。

此後,金鍾仁遊走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教導保守派打擊進步派,又誘導進步派打擊保守派。2016年,他才領軍進步派的共同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打敗執政的保守派新世界黨,如今他又「翻身」進入改名為「國民力量」的保守派,力圖打擊已成執政黨的共同民主黨。

保守派內不少成員,面對金鍾仁多度「角色轉換」,特別是在2016年擊敗保守派,敵意甚深,主張正是當時的金鍾仁「造就現在的文在寅」,所以認定他並無資格代表保守派道歉。

砲火最為猛烈的是國民力量院內(即國會黨團)發言人裴賢貞,她表示:「此刻,讓國民生活荒廢凋敝的,就是將自己假裝為民主『鬼胎』的文在寅政權。金鍾仁委員長開啟了錯誤的歷史,對這樣的屈辱,金委員長才應該先淚灑道歉才是。」

今年才首次選上國會議員的黨團發言人,對自家黨主席如此批判,在講究輩分與位階的南韓社會,極為罕見,也顯示金鍾仁努力想調整路線的當下,並無法充分擺平黨內部分反對聲浪,還招致許多成員懷疑道歉的正當性。

一個道歉,兩種表述,並激起黨內的路線對立,金鍾仁能否成功引領保守派「轉換體質」,有效監督制衡獨大的進步派執政黨,目前看來仍相當艱辛。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