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我國自從最後一次修憲之後確立半總統制,總統任命行政院長、行政院長統領內政、對總統直接負責,過去討論曾認為行政院長有責無權、會被總統拿來當擋箭牌之類的。但到底總統跟行政院長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為何呢?兩者是相輔相成還是可割可棄?
過去學術界的研究大多聚焦在總統滿意度上,並發現提名適當的內閣成員、或換了新行政院長,皆可以提高總統的滿意度,但是其效果都很短暫,且大多聚焦在扁政府或馬政府時期(例如這篇與〈影響總統施政滿意度因素之研究:2000-2012〉)。蔡政府時期是第一次民進黨完全執政,此時民眾如何認知行政院長與總統滿意度之間的關係,需要重新觀察。
因此,我收集了政大台灣與民主化研究中心TEDS過去8年來30次電話民意調查,裡面有總統滿意度以及內閣滿意度,結果如下圖。在這張圖中,2016年3月的調查因適逢總統交接而被省略,而2017年9月則是賴清德剛上任,因此問題不是問滿意度,而是問對賴清德內閣名單的滿意度。其他的題目都是每三個月直接台灣民眾對總統、行政院長的滿意度。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上面這張圖的比較非常有意思——總統與內閣滿意度之間的連動狀態似乎是由人選決定的,而不是由制度決定的。在2012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半總統制這個憲政設計並沒有改變。然而,在馬政府後半部執政時期、以及蔡英文配賴清德院長的任期內,總統滿意度跟內閣滿意度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連動。在馬政府時期,馬英九的滿意度始終低於行政院長,而且兩者的相關係數僅有0.09,無論是江宜樺或毛治國,似乎都沒有太拉抬馬英九的滿意度。
在蔡英文執政的四年內,蔡英文滿意度跟林全、蘇貞昌都是高度連動且數值接近的,然而,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兩者滿意度卻出現一個20%的大間隔,比馬政府後四年差距更大,且就算賴清德滿意度在這段期間有上升,蔡英文滿意度卻是持續下降,顯然賴清德的表現並沒有拉抬到蔡英文的滿意度上。這個差距卻在賴清德因為九合一大選下台、蘇貞昌上任後又消失了。
這個結果不只出現在學術機構的TEDS民調,也出現在民間民調機構。以下是我整理游盈隆教授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每個月對總統以及行政院長的滿意度資料,就算可能有機構效應,也可觀察長期趨勢,且資料點較多。
在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資料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蔡英文跟林全、蘇貞昌的滿意度是有高度連動的。因為樣本數較多而可以跑相關係數,這兩段時期總統跟行政院長滿意度的相關係數都高達0.9,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然而,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的時期,蔡英文的滿意度跟賴清德相關性很低,有好幾段時間賴清德上升、蔡英文卻是在下降,因為樣本數不足不適合跑相關係數,但從圖上顯然可以看出跟另兩段時期的連動差異甚大。
因此,從過去四段時期的結果來看,台灣民眾對於總統以及內閣之間滿意度的認知,似乎不只是制度決定的。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雖然可以短暫提高自己的滿意度,但是民眾不總是把總統跟內閣的滿意度綁在一起,至少在馬政府執政後期、賴清德擔任院長的時期都是如此。在這種狀況下,撤換內閣「止血」、「當擋箭牌」是否真的有效果,也許也是視情況而決定的。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台灣民眾可能對總統的課責程度遠大於行政院長。換言之,當民意波動時,假如多數人滿意執政,那總統滿意度會高於五成且大於行政院長;但假如多數人不滿執政,那總統滿意度就會低於五成且低於行政院長。但這個理論或許可以解釋最近蔡英文滿意度高於蘇貞昌,但似乎無法解釋林全執政時期蔡英文仍略高於林全的情形。
還有一種解釋是,賴清德執政時期蔡英文面臨黨內的路線之爭,因此沒有所謂的「基本盤」來撐住最起碼的滿意度,跟馬政府執政後期一樣。但這種所謂的路線之爭,似乎是一開始半總統制假設的行政院長有責無權不相符。
總結來說,到底半總統制運作之下,民眾是如何認知總統與行政院長的運作、之間滿意度連動的關係,可能還需要更細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 2024美國總統大選與台美關係的未來 - 2024 年 11 月 7 日
- 台美須密切關注中國持續推動的AI共產主義 - 2024 年 10 月 24 日
- 周日基隆罷樑案的最後影響因子 - 2024 年 10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