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數「谷底反彈」…南韓政府誇耀「K─防疫」背後的虛與實

楊虔豪
451 人閱讀

南韓總統文在寅。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年末時節,多國再度爆發第3、4波新冠病毒疫情。歷經大邱新天地教會、梨泰院夜店、關愛第一教會等多次大規模群聚感染,都一一克服、並以「K─防疫」引以為傲的南韓也不例外。一度跌到個位數字的本土確診案例,現在連續兩週都在1千人上下,疫情險峻程度已遠超過新天地集體感染。

隨著確診數在人口密集的首都圈激增,目前有近3成的病例無法獲悉感染途徑,每天患者以4位數上升,公立醫院已不堪負荷,病床數和醫療人員告急,甚至又出現重症確診者等不到病床就死亡的,弄得政府得緊急頒布行政命令,徵收私立醫院病床。

因應疫情,12月23日起,南韓首都圈禁止5人以上群聚,此措施更於24日擴及全國至1月3日。此前,首都圈的咖啡廳就須遵照新的防疫措施,只能外帶不得內用,餐廳內也得在晚間9點前結束用餐。疫情不見盡頭,百業蕭條,許多自營業者陷入愁雲慘霧,首爾街頭上已經常可見店鋪收攤之冷清景象。

但在這危機時刻,南韓政府仍持續強調「K─防疫」的成功。文在寅總統於12月28日的青瓦台會議上說道:

「K─防疫的3T原則,已成世界標準,但許多國家給予更為高評價的,是我們高度的公民與共同體意識…有我們國民高度合作和參與,才是K防疫成為連數值都無法測量的成功主因。現在我們單日平均確診數創下千人紀錄時,美國每日平均是23萬人、英國為3.4萬人、德國2.5萬人、日本2千8百人…」

連月來誇耀「K─防疫」,至今應收成效,但怎麼至今還只顧著跟疫情肆虐的歐美國家相比?文總統發言,聽在不少民眾耳中,已然無感,甚至覺得諷刺。

「K─防疫」這詞約莫從今年4月底後出現,當時大邱疫情已漸趨緩,南韓更在疫情期間成功舉行國會選舉,之後也未傳出因投票而集體感染的案例。政府與媒體於是開始端出「K─防疫」的概念,將自己形塑成防疫典範的形象。

南韓政府提出「K─防疫」的主要內容為「3T」原則─檢疫(test)、追蹤(trace)與治療(treat)。藉由快篩試劑等技術,搭配各地設置先行診療所,讓一般民眾都能隨時接受檢測、快速得出結果,並在確診後及時展開調查,確認過往活動路線,並對與當事人接觸過的人採取隔離或檢疫,阻絕疫情持續蔓延。

目前,南韓政府規劃將這些防疫概念,擬定成有系統的標準作業流程,逐步申請ISO國際認證,要將「K─防疫」轉化為世界防疫的標準。

南韓的確有許多值得各國作為借鏡的經驗,包括透過大規模檢疫尋找出病毒根源、以「匿名檢測」來保護民眾個資或隱私不受侵害,在疫情擴散時,減少更多人隱瞞病情與傳染的可能,都堪稱是防疫創舉。靠著這樣的防疫流程,南韓撐過一次次危機,政府有其功勞,民眾配合也值得敬佩。

但疫情尚未終結,現在情況變得比2月初爆發時更為嚴重,除健康憂慮外,一般民眾的生活負擔,隨疫情長期化而加重,已是不爭事實。疫情未終結就居功,現在疫情加重,不少人的目光,當然朝向政府瞪著。

南韓政府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除掉台灣,相較他國,這數字堪稱亮眼,但這得利於疫情期間,因居家時間增加,海內外對電子產品需求變大,讓生產半導體的三星電子營收持續增加,連帶拉抬。

但國內實境情況,特別是自營業者與中小企業,受出入境管制與政府遲遲未祭出有效支援對策,而受打擊。

許多經營者在幾無營收的情況下,還得照常負擔店租,這樣的問題在2、3月就開始浮現,但政府至今除支付幾回定額支援金外,並未祭出有效強制減租措施,許多店舖只好收攤,而KTV或網咖等場所,則迫於政府防疫政策而歇業。不少人為維持生計,只得暫時從事臨時的外帶配送,但目前也是一職難求。

值得注意的是,被分類為「貧困階層」的民眾(即領取基礎生活收入者+收入在全國中位數以下者),從去年的243.5萬人,上升至今年的272.2萬人,增幅達11.7%;相較文總統上任時的2017年,更增加25.7%。這都是亮眼的「微負」經濟成長率數字背後,未呈現出的社會問題。

南韓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病床數不足、患者無病床而死、醫療人員缺乏、工作條件惡劣等情況,睽違10個月重演,顯見政府在過去幾個月確診數趨緩時,沉浸於「K─防疫」美名中,未做好應對非常時期可能再臨的準備。

誇耀「K─防疫」,就好比高中班上一位資優生,段考或模擬考獲佳績,就出書大談如何考上名門大學的讀書心法一般,結果卻意外落榜,弄得自己狼狽不堪。

疫情險峻加上民生經濟因此蕭條,南韓現在需要的,已是該比「K─防疫」更上一層的對策─在試圖控制疫情時,也得藉機改革醫療體系,並有效支撐中小企業與商人減少損失或負擔、渡過難關。被譽為「防疫模範」的台灣,看到南韓的例子,也得時時警惕。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留言評論
楊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