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與報導只在一線之隔

黎時潮
413 人閱讀

圖片來源:亞洲周刊臉書專頁

2021年一月二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記者鐘旻(Raymond Zhong)撰寫關於台灣防疫措施的採訪報導,同篇報導於一月四日在該報中文版翻譯登出。

英文版標題為 “How Taiwan Plans to Stay (Mostly) Covid-Free“,中文版則是〈台灣靠封鎖成功抗疫,但能持續多久?〉;雖然兩標題的意思不太一樣,但內文對照起來,翻譯大致不差;當然,一些台灣媒體與個人引用這篇對島內防疫政策大作文章的後續發展,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英兩版最大的差別在於,英文版標題下有一段副題引言:”The island’s success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has created a sinking feeling for many residents: How much longer can their good fortune last?”,這段話改寫自內文第三段「正是這種對抗病毒的驚人成功,讓許多居民都感到不安:這座島的好運還能持續多久?」

比較敏銳的人讀到這段,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位記者進行過民意調查嗎?否則他怎麼知道多數台灣人此刻很焦慮?

相信這位記者應該詢問過不少人,得到一些人很焦慮的回饋;但,如果沒有合格民調,把這種誇飾語句當成副標題,使得讀者可能被誤導,以為台灣「多數」人對防疫非常焦慮,這樣的編輯手法,合宜嗎?

此外,第五段「這些高牆使該島免於傳染的肆虐,但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接種疫苗,放鬆防禦,它們也有可能使台灣陷入經濟和政治孤立」,這說法隱含了「台灣的政策將不會改變、不會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開始接種疫苗」這個假設,同時這也是該篇報導的立論基礎。

問題在於:台灣人會這麼沒彈性、不知變通嗎?

過去一年身歷其境的人都知道,台灣的防疫措施,也是經過不斷修正、討論後才逐漸成型的,目前入境隔離十四天的做法,也是基於「十四天後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力非常低」的研究報告而做出的決策。

這篇報導前面訪問陳時中部長的描述,不忘提起陳部長為《GQ》雜誌拍攝的時尚照片,意指全世界都忙得要死的時候,陳部長居然還有空做這種事,是有多好運啊?明眼人一看就懂,這是在暗暗減損陳部長的公信力。文章後面引述了支持普篩的詹長權說法,當然就是在質疑隔離十四天政策。然而,他們在彰化地區非法普篩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其實,這篇報導最核心的觀點是:疫苗加普篩,還要隔離十四天嗎?繼續隔離,只是讓台灣自絕於世界而已。

目前疫苗效果還不明朗,而英國因疫情嚴重,宣布第三次封鎖一個月,恰好證明,台灣目前政策的正確性。因為從世界各國的例子來看,普篩是條不歸路,一旦做了就停不住;而普篩帶來的偽陰、偽陽問題,偽陰可能會變成不明感染源、偽陽則會快速消耗掉大量醫療資源,實施普篩的韓國,目前狀況已經夠慘烈了。簡單說,在疫苗效果無定論前,隔離仍然是最好的政策。

於是,在正確的政策下,台灣人在國內謹慎的過著正常日子,股市甚至一度衝破一萬五,整體社會氣氛內斂卻昂楊,到底是哪些人在焦慮啊?

平心而論,這篇報導算是相當中立,只是不夠了解台灣政府和人民;在錯誤的前提下提出的推論和觀察,基本上完全無價值,只會被曲解,變成某些人的吵架工具。

相較之下,《亞洲週刊》的現狀,卻令人不勝唏噓。

從1987年創刊以來,《亞洲週刊》一向屬於華文媒體中,報導亞洲事務最專精、深入的頂尖刊物。但在2011年該誌率先提出「重慶模式」之名,為薄熙來張目;主編邱立本、特派員紀碩鳴還連袂為薄熙來找人撰寫的宣傳書《重慶模式》寫推薦詞,讚揚「重慶模式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希望」。

然而,薄倒台後,紀碩鳴轉而支持習近平,甚至撰文批評薄熙來與妻子谷開來「踐踏法治」、「開時代倒車」,這種識人不明、見風轉舵、外加涼薄的品格,恐怕是媒體墮落的徵兆。果然,從2012開始,該刊對中國的批評火力就大不如前。

而在2020年底新刊,封面以蔡英文的面容貼在慈禧太后的朝服上(並非龍袍),並以〈台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為封面故事,《亞洲週刊》已經不避諱自己中國大外宣媒體的實質了。

報導標題用了「民選獨裁」這個創新詞,並引用新黨學者周陽山的說法「執政者雖是經由層層把關的民選程序取得了多數民意的支持,但在建立這種民主選舉的正當性後,卻形成大權在握和整碗捧去的民主獨裁體制」,但通觀全文,似乎又說不上來蔡總統如何獨裁?如果這篇是在報導亞塞拜然阿利耶夫父子如何操弄選舉,達成家族世襲執政體制的故事,這個標題才算合適,用在台灣總統上只能呵呵。看看文章訪問到的那幾位,陳前總統外,其他人吃不到葡萄的酸味透紙而出啊;而陳前總統心中的種種不甘,也是眾人所知吧。

面對各方批評,尤其是《亞洲週刊》選擇港警為年度人物的過去,該誌臉書編輯各種閃躲推託言論,只是讓人看破手腳。

台灣確實不完美,有很多必須警醒的問題,例如一月二日黃珊珊副市長表示「天網揪出逾30名自主健康管理者出現在晚會周邊」,這當中的「天網」究竟是何種系統?有可能用在防疫之外,變成政府監控人民的工具嗎?這才是防疫之外,台灣人該緊密關注的重點之一。

有趣的是,這類數位管制手段,包含數位身分證政策,大外宣媒體從來都不批評說這是威權、獨裁重現,因為他們背後的主子想的是總有一天侵略、掌控台灣,這些政策與設備,對他們未來的管理大有幫助,何必反對呢?

台灣之所以很多人嚴詞批評這些對台報導,不要說我們過於敏感;當有惡鄰在旁,任何人都會像個台灣人;而我們台灣人,不只會守住接下來的六個月,還會守得長長久久。

作者為台北愛樂電台首任工程師,主持過該台所有類型節目,台北爵士夜首任主持人,《爵士樂的故事》作者,目前是閒遊作者。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