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疫已經邁入後半場,全民互信是安全的唯一道路

藍弋丰
234 人閱讀

台灣於此次防疫的成果,各國外派在台記者,以及各國返台僑胞,可說感受最深刻,《紐約時報》雖然酸溜溜的諷刺台灣能撐到幾時?但其實這種心情,來自於嫉妒台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在紐約疫情持續擴大導致街上冷冷清清的同時,台灣人仍能看電影、看音樂劇、在餐廳飲宴,簡直是天堂。

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日本與台灣也有類似對比,如今日本擴大緊急事態範圍,經濟上百業蕭條,無數日本人在家坐困愁城,然而,從日本回台的台灣人,發現自己卻能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每天能出門社交、購物、旅遊,還能到餐廳享受山珍海味,不禁感嘆真是太奢侈了,甚至不敢把照片貼出,深怕會傷了還在日本的日本親友的心。

在歐洲,各國也是兵荒馬亂,最初以能負擔入境普篩受國際矚目的德國,果然到8月就不堪負荷,出現嚴重醫材與人力不足問題而喊停,證明德國早期的入境普篩策略,並非「德國效率」所以能進行,只是沒搞清楚醫護人力與資源根本不足之下的大頭症想法,一點都不值得參考。這種與第一線脫節的防疫策略,很自然必定導致疫情失控,如今德國累計確診人數激增突破200萬人,只能考慮大幅度加強管制措施。

英國目前一天新增4~5萬人感染,至16日累計確診335.7萬例,一天有近1,300人染疫死亡,至16日累計染疫死亡人數8.86萬人,基本上完全無法控制疫情,只能期待大規模的施打疫苗,能夠盡快達成群體免疫。

相對於全球的疫情橫流,台灣實在是一片淨土,然而,12日傳出醫師及其護理師女友染上COVID-19,16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同院另一名護理師也染疫,17日院區再增一例醫生確診,18日又添一護理師,引起台灣人民對過去SARS疫情中「和平醫院封院」的聯想,部分退休官員不站在共同防疫的立場澄清兩者狀況完全不同,卻是賣弄口舌賺取通告費,藉由攻擊醫護來賺取電視曝光,激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造成部分人士對醫護有歧視行為。

此次醫護人員感染,與SARS時的和平醫院有極大不同,首先,整體從防疫指揮到醫院的警覺性遠高於當年,當初和平醫院已有大量醫護及非醫療工作人員感染且求診,卻掉以輕心,為了虛無縹緲的「三零」想遮蓋疫情,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則是僅3人感染時就一一檢測出來。其次,當年的SARS,病毒致死率與傳染力遠高於如今的COVID-19,台灣先前多個COVID-19接觸個案擴散傳染率不高,往往是要接觸時間相當長才會受到感染。

相對於當初SARS的凶險,台灣COVID-19疫情更有重症率低,死亡率低的特性。其實,在台灣以外,疫情大擴散中的各國,也都已經發現有明顯的重症率、死亡率持續降低的現象,這很可能是病毒的減毒演化現象,亦即,會造成重症的病毒株,因為病人死亡或入院隔離,難以傳播,只有輕症或根本無症狀的病毒株能廣傳,天擇的結果,使得病毒越來越往輕症演化。

當病毒已經開始出現減毒演化的現象,疫情也就進入後半場,不論全球施打疫苗是否成功,疫情的陰霾都即將過去。面對疫情的下半局,雖然我們仍應保持高度審慎,但是沒有過度恐慌的理由,更不應該對醫護人員進行獵巫式的歧視,這不僅打擊醫護士氣,更只會迫使當事者產生隱瞞行為,而有害於整體防疫。

16日公布的新染疫護理師,在醫院採檢為陰性後,有發燒等症狀時,為何不在醫院就診,而是到診所被發現?原因很簡單,12日兩位醫護確診後,在前官員上名嘴節目的挑撥之下,輿論洶洶,院內人員都受到極大社會壓力,身為接觸者,原本採檢陰性後,卻又出現症狀,適逢原本就很容易有一般感冒症狀的寒冷天氣,換做任何人,在這樣的龐大壓力下,都可能失去判斷力,為了不「拖累同僚」,產生「其實只是普通感冒吧」的僥倖想法。

第三位護理師前往診所,凸顯出兩個關鍵:一是,無知無良的無端炒作,動不動就喊出要開除等等偏激言論炒作收視率,對防疫不僅無益,更有嚴重害處。防疫如作戰,NCC對這種危害作戰安全的惡質節目,應該祭出嚴格懲處,以儆效尤。只有讓每天在疫情前線已經很緊繃的醫護能夠平心靜氣,才能讓他們都時時能做出對所有人都最好的正確判斷。

二是,診所攔截到確診者,再度顯示基層醫療是此次疫情的真正防護網,然而此次疫情中,基層醫療受到相當大損害,包括通報確診的診所本身也必須隔離歇業。政府需對這些居功厥偉的無名英雄們,應有適當的補償與獎勵。當前健保制度對基層診所相當不友善,未來更必須改革,給予基層結構性正義,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疫調並非百分之百,人的記憶會有落差,防堵也或許會有百密一疏,但是放眼世界,同為島國容易控制進出國門的紐西蘭,人口僅不到500萬,仍有2256人確診,25人死亡,比例遠高於台灣。台北市在認同中央防疫成功、認定無社區感染下,維持舉辦跨年晚會,雖然引起政治口水戰,但事後果然沒有任何因此感染情事,也再度印證台灣的社區防疫的確安全無虞。

從結果論,不論是哪個環節的功勞,台灣當前的防疫體系,都證明是有效的,既然是有效的,全民應繼續支持、團結,至於中間的決策與防疫策略,或有可更加提升之處,都可等到疫情結束後加以檢討改進。

許多歐洲國家,政府認為人民不自律,祭出嚴格管制,人民則對政府剝奪自由起而抗爭,疫情失去控制,陷入一片混亂。當政府懷疑人民,人民不信任政府,就只能任由疫情肆虐。全民互信,是安全的唯一道路,人民繼續支持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配合政府防疫指揮,是維持當前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疫情的重症與致死率都已經下降,黎明就在不遠處,台灣已經安全的走過了大半疫情,就讓我們繼續平安的走完全程吧!

作者為台大醫學系畢業後棄醫從文、研究產業、業餘研究歷史,現任福和會執行主任、產業媒體《科技新報》總監、產業顧問。著有《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金鼎獎非文學獎《橡皮推翻了滿清》,譯有《紙牌屋》等。

留言評論
藍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