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對而反對,只會擴大問題
近日搶救大潭藻礁公投連署成為新聞焦點,同時也見到許多立場親近民進黨的側翼粉專或意見領袖表示反對,只因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等支持公投。這些反對公投的言論中,甚至看到「防止1124重演」的口號。
這種因噎廢食的心態,正顯示某些本土陣營或臺派人士的失語症,他們選擇用粗暴、忽視事實的二分法與貼標籤,直接引用錯誤資訊抹黑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各種事件與議題,卻不知道這樣的鴕鳥心態不只無助於贏得選舉,反而只是讓問題更加擴大。
圖片來源:江啟臣臉書粉絲專頁
失語狀態造成不同意見被消失
這樣的失語狀態,其實在蔡英文政府上臺後便可見端倪。受三一八運動影響,加上民進黨在野時期與各種社會運動的親近立場,許多青年開始關注政治,在「打倒國民黨」以外,同時懷想著臺灣社會進步的可能。於是,2016年大選綠社盟推出的立委候選人名單,在大學生之間得到相當高的支持度,而民進黨在競爭之下,也推出頗為亮眼的不分區名單,最終毫無懸念地取得執政權,順利掌握國會多數。
然而,蔡英文上任之初,也許仍在掌握與社運團體溝通的分寸,對於爭議議題如《勞基法》修法或者婚姻平權,都較少積極正面回應爭議,因而引起部分「進步選民」的不滿與批判聲浪。相較之下,支持民進黨的群眾卻相對安靜,一些民進黨的年輕政治工作者,也對於昔日街頭抗爭的夥伴抱有同情,甚至以較為委婉的口吻建議政府應當更周詳地參酌民意(如現任民進黨網路社群中心主任的范綱皓,曾在2016年《勞基法》七天假爭議時,投書媒體建議政府應該緩下腳步。
標籤化抹黑風氣氾濫值得警覺
在不歇的爭議聲中,2018年九合一大選民進黨超乎預期地慘敗,敗選後,社運團體被某些側翼批為「左膠誤國」,當成敗選的戰犯,持續遭到攻擊抹黑。例如,與民進黨關係親近的「婚姻平權大平臺」總召呂欣潔,只因在私人動態抱怨部分民進黨支持者,就引來鋪天蓋地的攻擊;或者,在三一八學運期間積極協助與投入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因為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夕抗議蔡英文政府,就被打成泛藍環團。
在2020年幾次選舉接連告捷,這樣的討論風氣似乎越來越氾濫,選舉期間激情動員的例外狀態成為常態,貼標籤比爛也見怪不怪。這種指鹿為馬、模糊焦點的論述,當然也不是沒踢過鐵板,例如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這些一面倒支持川普的粉專各個鐵口直斷川普將會連任、大肆攻擊反對川普的媒體工作者或國際政治專家,最後被選舉結果狠狠打臉。然而,這些側翼似乎沒有學到教訓,反而不乏仍持續散播選舉舞弊論等錯誤資訊者。
值得警覺的是,不只特定側翼或意見領袖如此,一些年輕的民進黨黨公職如青年部主任蔡沐霖,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的「靠北左膠」說,或者范綱皓的年齡歧視爭議,都顯示民進黨似乎也不知不覺開始走上這樣的路線。
社會議題絕不是非藍即綠,應避免2018年慘敗再次發生
只是,不該忘記的是,2020年本土陣營之所以連戰皆捷,除了蔡英文政府的回應爭議更明確、防治武漢肺炎成效有目共睹,另一大關鍵是從總統大選、罷韓投票到高雄市長補選,其實都在吃韓國瑜負面形象的紅利。如果放眼2022年地方選舉,情況依然不樂觀,上次選舉民進黨落敗甚至被翻盤的縣市少有逆轉的曙光,甚至上次少數勝選的桃園市與新竹市,能否守住也是未知數。要是下一次選舉結果再度不盡人意,還能找誰當替罪羔羊?
上述的側翼粉專或意見領袖看似口若懸河,實則依然深陷不知所云甚至自相矛盾的失語;國民黨看似依然顢頇,卻早已默默接收各種反對運動的論述,轉化成民粹式的簡單煽情語言,準備絕地大反攻。如果真要避免2018年慘敗再次發生,本土陣營該做的,不是過度粗糙地要社運團體背鍋,而應該認知到,社會議題絕不是非藍即綠那麼簡單,有了這層認識後,再深入認識議題、接觸議題,爭取這些團體的支持。畢竟這些議題的話語權從來不專屬特定黨派,如果只是矇著眼睛就當沒發生,無異於將話語權拱手讓人,如何能責怪社運團體「不識大局」?
作者現為臺大研究生。一窮二白,三流文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知識不精,信仰不忠,懶惰的理想主義者。喜愛電影、棒球,希望臺灣人成為視野開闊、擁有黃金精神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