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時代與人物歷史社會 戒嚴體制下的虛幻文學 莊芳華 2025 年 1 月 9 日 莊芳華 2025 年 1 月 9 日 瓊瑤真是我們的共同回憶? 瓊瑤自我結束生命的戲劇性事件,近日來,擾動了公眾媒體。事件後,台灣社會再度掀起瓊瑤熱,讚美崇拜、惋嘆欷歔、檢討批判的各種聲音都有,印證今天的台灣,不再只是「一元價值觀」的年代了。蹭這一波熱度,我做了一些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治文化教育歷史社會 文化與教育的轉型正義 史英 2024 年 12 月 30 日 史英 2024 年 12 月 30 日 從某個角度講,我們這兒所謂的「轉型正義」,只是大家熟知的那個名詞的「衍伸」,或者說白了,就是借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這兒所謂的「轉型正義」,恰恰好彌補了這個名詞在原先的概念中被忽略了的地方。 所謂轉型,必然是有兩個「型」,而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防安全國際政治文化教育 統戰.網紅.新商機:媒體要當臺灣在地協力者或守門人? 王聖芬 2024 年 12 月 13 日 王聖芬 2024 年 12 月 13 日 2024年12月6日深夜,YTer八炯在「攝徒日記」發布一支影片〈中國統戰紀錄片上集:中國老總原唱跳反!曝光收買臺灣網紅套路,統戰部官員通話全紀錄〉,內容為訪問近年來在中國發展的網紅陳柏源,述說他受中國培養成統戰樣板、與統戰單位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政治教育 川普要顛覆常春藤大學嗎? 李弘祺 2024 年 11 月 28 日 李弘祺 2024 年 11 月 28 日 川普再度被選上了美國總統,多數的人都是在討論他的政策會如何影響台灣的地位和安全。我對國際關係沒有研究,因此不好討論我的看法。但是不管是國際勢力的推移如何,他們都會受到政治學或社會學專家們的影響,而專家們的分析和意見當然是依賴長時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安全國際政治文化教育 抖音危機:中國用語如何傷害台灣學子的邏輯教育 希薇亞 2024 年 11 月 26 日 希薇亞 2024 年 11 月 26 日 日前,美國重量級漢學家林培瑞訪台時指出,中共透過語言滲透和媒體影響,刻意混淆認知,並透過孔子學院和TikTok進行全球認知作戰。他亦投書批評媒體不自覺採用中共用語,如將異議人士稱為「分子」之貶義詞,並強調用詞的重要性,避免受中共 … 4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安全政治文化教育社會 一直被背刺的國家 黎時潮 2024 年 11 月 5 日 黎時潮 2024 年 11 月 5 日 臺灣大概是近現代全世界最倒楣的國家!先不論三、四百年來被各方勢力侵略殖民的過往,光是曾經的殖民政府轉化的政黨至今仍能掌控國會,導致目前的政治亂象,就讓人懷疑臺灣人是不是被殖民到忘了自我? 舊黨國體制就是台灣的絆腳石 過往的黨國體 …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政治文化教育社會 那些「政治受難者」後來都成了復振「台語文化」的傳道人 李志銘 2024 年 8 月 13 日 李志銘 2024 年 8 月 13 日 過去戒嚴時代,台灣本土文化長期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貶抑及壓迫,不僅新聞局(1967年)下令公部門禁用台語、只可稱閩南語,乃至於在學校講台語被嘲笑、掛狗牌、罰錢等羞辱,成為幾個世代台灣人不堪回首的集體記憶。 像這樣的汙名和貶損,甚至直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文化教育社會體育 從奧運看中國狼性與台灣人性 蔡采紋 2024 年 8 月 7 日 蔡采紋 2024 年 8 月 7 日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體操界的強權,從過往的記錄來看就包辦了不少體操奧運獎牌。也因此中國人們無不對中國體操隊寄予厚望,將體操視為中國的奪牌保證。但隨著2024巴黎奧運開打,這次中國體操表現卻不盡人意,中國體操代表隊蘇煒德因為兩次掉槓的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際政治教育社會體育 轉貼網紅心靈雞湯文,不如離開沙發去運動 陳文瀾 2024 年 8 月 5 日 陳文瀾 2024 年 8 月 5 日 時隔3年,台灣羽毛球男子雙打組合李洋、王齊麟,再度打進奧運冠亞軍決賽,並勇奪金牌,振奮低迷已久的民心士氣。 其實,在每次有台灣選手、代表隊參與的大型國際運動賽事期間,最無益提振台灣體育風氣、實力,國人卻最愛做的,正是轉貼若干無事 …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教育文化教育歷史社會 從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掛零事件看到了什麼? 張哲維 2024 年 6 月 25 日 張哲維 2024 年 6 月 25 日 近日,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報到人數掛零事件,意外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原本只是系所在招生技術上的失誤,因校方回應不當和媒體刻意渲染,讓輿論焦點轉向生成式AI對人文科學生存的威脅。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人文科學的目的與自然 …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