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 Taiwan,挺台灣!──從世界經典棒球賽談體育政治與文化

黃涵榆
753 人閱讀

還在「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嗎?

近日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如火如荼展開,沉寂好一陣子的棒球熱再次席捲全台,不論輸贏,台灣棒球團隊都讓台灣人共同見證強大的意志力,隨著攻守賽局的變化,台灣人也共同經歷起伏不定的情緒變化。當台灣隊擊敗義大利和荷蘭隊時,台灣人那種亢奮的情緒溢於言表,若說WBC賽事建構了台灣國族和情感共同體,一點都不為過。

WBC台灣球迷。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當我們聽見場上應援高喊Team Taiwan(台灣隊、挺台灣),東森、聯合等統派媒體尷尬癌發作假裝沒聽到,還繼續使用「中華隊」,但也不敢明目張膽地使用「中華台北」這個黨國體制下的歷史和政治恥辱標記。

叫什麼名字很重要,因爲名字是身份的表徵,對國際社會傳達的訊息。國民黨政府因為拒絕國際奧委會建議使用「台灣」作為參與國際賽事的名稱,他們認為那樣是把「中華民國」貶抑成地方政府,因此才編造出Chinese Taipei這個怪物,讓台灣人背負這個恥辱標記至今。

即使統派偏好的「中華」,也根本沒有辦法以精準的英文轉譯。可悲的是,當年東京奧運日本媒體都直接在新聞畫面上打上台灣,台灣也有「東奧正名」的公投倡議,長久以來把持個單項運動協會的國民黨煽動一些選手出來反對「東奧正名」,傾全力動員讓公投不通過,讓台灣再次痛失向國際表明身份的機會。

台灣棒球百年史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棒球發展已經超過一世紀,處處都都是政治;我所謂的「政治」並非是狹義的政府部門,而是各種現實、立場、權力、利益、情感或想像間的衝突與妥協。

我們現在已引為傲的「國球」棒球,事實上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台灣,日本人依照自身的文化傳統稱之為「野球」。被統治的台灣人並不被鼓勵參與這項運動,足見「野球」所彰顯的殖民統治和文化優越。

然而,台灣人終究還是突破野球的殖民框架,全島不分老少地域都開始熱衷野球運動,嘉義農校一九三一年在日本甲子園全日本高校野球比賽獲得亞軍,更成為台灣人光榮的歷史時刻。

國民黨政府敗逃台灣之後,立即進行全面性的「去日本化」,重新命名更是首要之務,於是「野球」變成「棒球」。國民黨治/滯台初期並不重視棒球運動,認為那具有濃厚的日本元素,特別是外省族群密集的台北地區的棒球發展,遠遜於其他地區。

國民黨要等到退出聯合國之後才開始重視棒球運動,少棒、青少棒、青棒和成棒旅創佳績,台灣人熬夜看「中華隊」比賽成為共同的生活體驗和歷史記憶,84年和92年台灣棒球隊在奧運分別奪得銅牌與銀牌,讓台灣棒球躍上國際棒壇不容忽視的強權,也為台灣棒球選手旅日和旅美打開大門。

中華職棒在1990年成立,台灣棒球進入職業賽階段,也形成有趣的職棒文化,包括熱鬧的飲食攤位、兄弟象對決味全龍的爆滿保證。當然,過程中有許許多多風雨,包括黑道操控打假球和簽賭、只維持六年的「台灣職棒聯盟」。

資金高度密集的棒球產業

國民黨和民眾黨喜歡消費體育活動已經不是新聞。他們在去年大選期間把「耗費十二億的新竹棒球場」當作政治提款機,但是他們遮蔽的事實是台中和高雄澄清湖棒球場造價也都超過十億,而且新竹棒球場的預算有一半花在停車場。

放眼世界如美日棒球強權,球場造價和台灣比較起來,只能說是帝王比乞丐。讀者有興趣自行搜尋就知道,例如東京巨蛋170億(台幣)、福岡巨蛋220億,美國大聯盟最陽春的休士頓太空人球場也都有103億的規模,更別提豪華球們的洋基球場造價761億台幣。

當然了,台灣也有頂級奢華的棒球場,在郝龍斌、柯文哲和遠雄聯手打造之下大巨蛋花費370億台幣,但是主要空間都作為購物商場,棒球場不符合國際賽事水準。

台灣人瘋棒球,卻又容易被有心媒體和政客帶風向和洗腦,高虹安現在不就三不五時去新竹球場檢個什麼,當做政治秀,轉移她貪瀆案件的焦點,根本無心提振新竹市乃至於北台灣棒運。

符合國際水準的棒球場只是一個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的政策和企業資金的挹注,特別是球員待遇。台灣體育國手悲歌時有所聞,有的涉及簽賭打假球、淪為車手或犯下刑事案件,或是黯淡過著退休後的生活,令人不勝唏噓。

要到陳金鋒這樣有美國大聯盟經驗的等級,才拿得到台灣職棒的千萬年薪,林哲瑄也才六百萬左右。雖然美國大聯盟不是人人都有大谷翔平年薪三千萬美金的水準,低薪的大有人在,但至少有不得低於五十五萬美金的最低保障。

和美日相比,台灣在如此「窮酸」的條件之下,棒球世界排名還能衝到第二、與世界列強平起平坐,也算是另類的台灣奇蹟。不只球員的待遇亟需提升,政府對於國手和球團對於所屬球員的理財和生涯規劃,都應該要有更長遠的協助和支持。

建構台灣特色的棒球文化

雖然台灣棒球隊在本屆世界經典賽無緣晉級複賽,但是台灣人都知道要肯定和感謝這群棒球英雄,感謝他們再次喚醒台灣人的棒球魂。球賽還沒結束,熱情應該要延續。相較於籃球和足球等大型的世界性運動項目,台灣棒球的基礎和成績算是比較具有國際競爭力。體育競賽關乎國族榮耀感,也是集體情感的投注和凝聚,更是有益身心的全民休閒活動。

為2014年德國足球隊踢進絕殺而贏得世界杯冠軍的馬里歐.格策(Mario Götze)的父親尤爾根.格策(Jürgen Götze)是德國多特蒙德理工大學(TU Dortmund)電子工程學教授,曾在幾年前到台科大進行學術交流。他同時也身兼馬里歐.格策的經紀人。

這樣的個案令人稱羨,父子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優異表現,可以確定的是,體育人才的培育、體育活動的推廣,乃至於成為體育強國,除了要有積極的政策、企業的資助、扎實的軟硬體設施之外,更需要有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台灣人瘋棒球,也請捫心自問有多少人還抱著「運動的小孩不會(或不愛)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種典型中國封建社會的偏見。

不以成敗論英雄,台灣在這次的世界經典賽事展現相當的棒球實力,雖然距離美日還有急起直追的空間。台灣隊也讓全世界體驗到濃濃台灣味的「台式應援」,那種熱鬧而投入的活力,和球隊展現的實力和毅力,都同樣值得感動和驕傲。

畢生以台灣體育正名為職志的紀政女士已經宣佈,要推動2024巴黎奧運台灣正名運動。期望台灣人瘋棒球不是無厘頭的一頭熱,而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光榮地喊出Team Taiwan,挺台灣,早日擺脫「中華台北」的恥辱標記!

作者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不務正業,致力跨越學術藩籬,畢生最大夢想是臺灣人成為有知識、正義感和寬闊世界觀的新民族。

留言評論
黃涵榆
Latest posts by 黃涵榆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