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歐都在覬覦台積電時,台灣該如何守護與面對?

詹順貴
890 人閱讀

若說近3年單一家公司在民主國家被政府提起最多次,並動輒連結上國家安全的,相信非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即台積電)莫屬,就連近日出版由日本記者撰寫的《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書中份量最重的主角也是台積電。除美國率先提供非常優渥補助「半強迫地邀請」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外,日本、歐盟也積極伸手招徠,所擁有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已被美國定位攸關其國家安全的台積電,還有多少空間可以「在商言商」?台灣該如何守護與面對這座「護國神山」?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美歐各種保台宣示實有保護美歐產業內涵

繼美國參議院外委會9月14日表決通過《台灣政策法》法案,歐洲議會隨即也於15日通過《台海情勢決議文》,除譴責中國對台軍演行動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呼籲歐盟執委會深化與台灣的關係。該決議文雖然對歐盟行政部門沒有約束力,但明白指出台灣在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戰略地位,積極呼籲歐盟與台灣談判簽署雙邊投資協議,要求對外事務部儘速展開與台灣互惠的供應鏈韌性協定談判準備工作,強化台灣晶片業的「矽盾」。雖說是以保障台灣安全為名,恐怕更多成分是暗含保護的是歐盟的汽車工業、資訊產業的競爭力或生存空間。

「矽盾」語出自澳洲記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2001年《矽盾:台灣抵抗中國攻擊的保障》一書,作者主張台灣在依賴矽晶圓的全球資訊科技產品供應鏈上具有關鍵地位,中國軍事犯台將嚴重干擾全球相關產品供應,必然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球干預。

如《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書中所言,美國4大科技巨頭Google、蘋果、臉書、亞馬遜等資訊、社群平台的心臟,是大量容納伺服器及儲存設備的資料中心,而半導體晶片則是組成每一顆心臟的細胞;此外,半導體晶片還是左右國家安全保障的戰略物資,不管是先進F35戰機、軍用無人機、有「航母殺手」之稱的極音速飛彈、乃至未來搭載AI晶片的機器人軍武,都需要高階半導體晶片,因此,對世界各國而言,確保半導體供應鍊的安全,是生死交關的重要國家安全保障政策。

確保半導體晶片供應都得倚靠台積電

而在半導體供應鍊上,71%的晶圓代工製造是靠台灣,其中台積電便占59.4%,而且還擁有製造高階半導體晶片技術領先全球的最先進製程。美國作為民主國家老大哥,視中國為新冷戰的首要對象,加上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關鍵位置,除了政治與軍事因素的考量外,不管從經濟產業需求或國安層面上思考,在還來不及在其國內建立完整半導體供應鏈前,怎可能坐視中國武統台灣?這也許才是總統拜登4次公開發言表示「若中國武力侵台,美軍會保衛台灣」的深層原因之所在。

美國積極倡議成員包括美國、韓國、日本與台灣的「CHIP 4聯盟」,也是出於強化取得關鍵晶片能力,同時削弱北京參與半導體領域的目的。此一倡議自然引來中國強烈反對,除了日本、韓國不大願意參加含台灣在內,涉政府層級的正式組織外,日韓兩國還另有各自考量,在在讓「CHIP 4聯盟」至今難產。

一是日韓近年來的外交關係頗為緊張,日本自2019年起對韓國半導體業實施化學品出口管制迄今未歇,日、韓若都加入此聯盟,意味著兩國日後必須加強合作,但兩國長年對立關係恐怕一時難解,會阻礙聯盟發展。

二是韓政府與其半導體企業更擔心中國報復,例如三星電子半導體事業主管慶桂顯曾公開表示,三星已向韓國政府提出對晶片聯盟疑慮,認為Chip 4晶片聯盟應先知會大陸,由美國與大陸溝通,他們希望追求雙贏結果,不想被迫在「技術」(倒向美國)和 「市場」(倒向中國)之間做出選擇。說穿了,其實就是希冀能左右逢源。

台積電與日本的合作更密切

視角移回台灣,台積電在人工智慧、高速運算和物聯網等領域相關先進製程技術遙遙領先,台灣(其實真正對象是台積電)加入Chip4聯盟,應更有助於在新科技領域的創新研發。依《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一書所寫,台積電早於2019年即開始與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四家日本核心企業合作研究開發更先進的半導體技術。不久前媒體報導,台積電於7月下旬正式啟動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建立研發中心的計畫,日本政府還補助了190億日圓,目的正是為開發下一世代半導體技術。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曾表示:「建立穩定的晶片供應體系,從經濟安全角度來看很重要,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半導體產業基礎緊急強化方案』明載,確保先進的半導體穩定供應是安全保障上的最重要課題。」,因此,日本政府追加2021年度預算案,增編約6000億日圓作為支援先進半導體企業的基金財源,其中約4000億日圓將用於台積電預計在日本熊本縣建廠的支援。對照來看,台積電在日本與東京大學等合作研發下一世代先進半導體技術似乎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可能即將進入實驗試產階段。

而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12吋5奈米製程晶圓廠,今年7月下旬已經舉行上樑典禮,將於2024年進入量產。但根據媒體報導,此一建廠案因美國人力短缺、知名度比英特爾低招工困難以及文化因素,導致進度落後,不僅印證了創辦人張忠謀先前對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所發表的看法,美國已沒有製造業人才,美國尋求在本土擴大晶片生產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之舉,也一定程度透露出此一美國設廠決定,政治性意義遠大於產業投資上的意義。《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書中,作者太田泰彥便直指台積電其實是「被迫」前往美國設廠的。

西方保台是為台積電,更不想它聚於一地

西方對台灣安全局勢的危機感遠比台灣人民嚴重許多,美國與歐洲國家近來積極關切台海情勢,除對中國戰狼外交反感外,真正積極謀求的是增進自己的先進半導體晶片供應能力,減少對台灣的中長期依賴。也就是說短期「籠絡結盟台灣」與中長期「打破台灣壟斷」的策略,其實是齊頭並進的。《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書中也指明,美國想掌控半導體大權,選擇有二:1、守護台灣,因為台灣有美國需要的半導體產業;2、直接將台灣的晶圓代工廠移到美國去。

拜登政府不僅延續了川普對中國半導體先進技術或資訊科技的圍堵政策,還持續加碼禁止更多產品或技術出口到中國,這些作用力打向中國,一如太田泰彥在《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書中所說,結果究竟是中國企業先被打倒?還是反作用力迫使中共傾全國之力讓半導體技術迎頭趕上並自給自足?這是新冷戰時代的競爭,也一場是與時間的競賽。

不管是美歐短中長期策略的如意算盤,或在美國圍堵下中國未來半導體企業與技術的存亡發展情況,都攸關台灣未來戰略地位重要性的升降,是國家輕忽不得的國安層級議題,而且是落到台積電一家公司之上。

現在,竹科、中科與南科正同步進行擴建計畫的環評與徵地程序,為的都是台積電先進製程晶圓廠建廠需求,此外原中油五輕廠址也是。作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帶動台灣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於2021年的產值高達4.1兆元,佔台灣GDP達20%,其晶圓代工產業同時也是高耗電、高耗水產業,2020年南科五奈米廠開始量產後,用電量已暴增至155.58億度,占全台用電量6%,相當於台北市的用電量,另依據《新新聞》於今5月的調查報導,計算上述環評中的2奈米以下製程的擴廠預估用電量,到2028年開始量產,台積電用電恐將將上看450億度,約占台灣總體用電量13%;而且耗水量也將達每日42萬噸,相當於140萬居民每日用水量。

台積電擴增所需水電資源,政治準備好了嗎?

面對上述如此驚人的數字,可以預期對資源極為有限的台灣,未來所產生的挑戰與爭議勢必越來越大,政府因應的劇本準備好了嗎?台積電神山峻嶺的背後,陰影是覆蓋在哪些人、哪些環境生態之上?如果台積電是不可或缺,那台灣可曾應好好盤點有限的水、電、土地等資源,以便珍惜分配使用到效益最好的地方?有需要誇大台商回流成果,讓那些早期因欠缺競爭力前往中國設廠,現在因為無法負荷中國勞動成本飆高與環保標準提高(近10年中國取締打擊污染也非常認真用力)的台商回台搶地、搶電、搶水嗎?

沈榮津於經濟部長任內釋出近千公頃台糖農地規劃為工業區供台商回流之用,如果預留一半給台積電,是否就可以減少很多為台積電擴廠的徵收民地?始終根留台灣的企業是否也不就會飽受工業用地被回流台商與預期心理炒高地價之苦?水利署是否就可以減少高耗電的海水淡化開發計畫,而不會與2050淨零碳排目標互斥?未來供電壓力也才不會那麼大,讓能源轉型目標不至於一再調整、一直延緩?

明明資源有限,卻好大喜功什麼都要,會不會適得其反,讓台積電迫於水、電、土地等問題與國際政經壓力,逐漸將先進技術製程往美、日挪移?2028年之後的台積電擴廠,台灣還能拿出什麼比美日更優渥的條件留住它?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