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臺東人:6432次普悠瑪事故之後

思想坦克
145 人閱讀

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CC BY 2.0)

6432次普悠瑪翻覆意外震驚全臺。18名死者中,臺東人佔17位,傷者也多為臺東人。在人際圈窄小的臺東,很難不跟死傷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人際關係連結。

只是在眾多對火車運輸體制批評與反省的聲浪中,臺東人幾乎選擇保持沉默,除了祝福和捐款外,甚少對此事發表意見。

冷靜沉默的氛圍

回到翻車事件剛發生的當晚,多數臺東人隨著新聞報導對於活動的了解,意識到死者很可能是臺東人。但到晚上9點之後,隨著死傷者數字的增加與身分的確認,臺東的圈子傳播著「願死者安息,傷者平安。」這句話平淡的口吻其實隱誨著對這議題一種沉默與被動的哀傷。

之後,相對於臺北媒體與政治圈沸沸揚揚,西部民眾從對死傷者的救濟熱情轉向到對媒體揭露臺鐵將責任轉嫁在司機以及火車故障但仍高速行駛真相所產出的憤怒,臺東就保持著冷靜甚至淡定的態度在看待這事情。

10月23日死者的遺體陸續運回臺東,24日蔡英文總統到臺東向家屬與死者撫慰致意,讓事情達到一個高潮,但無分藍綠,主要候選人的主張與民眾的回應都顯得相對冷靜。唯一的行動是臺東縣社工師公會發起連署向監察院陳情,大家以靜默代替情緒的展現,好像這個宜蘭發生的意外,與日常生活有個隔離。

冷靜背後的無能為力

這種靜默並非尋常事情。臺東並不缺乏經歷災難的經驗,這10年來八八風災及尼伯特風災,臺東人歷經親人的傷亡、財產的損失及家園的消失,這些悲痛的記憶對地方社會的重建,以及政治與社會世代的交替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但這次,臺東作為最主要的受害者,大多數人仰賴臺鐵到北部通勤,卻是低調的多。

這10年來八八風災及尼伯特風災,臺東人歷經親人的傷亡、財產的損失及家園的消失,這些悲痛的記憶對地方社會的重建,以及政治與社會世代的交替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這其實反映著長期以來對東部交通結構問題的無能為力。長期以來,相較於花蓮人對蘇花高的慷慨激昂,拿著數據與論據吵得不可開交,臺東人對交通總是顯得低調甚至接近沉默,常讓外界誤以為臺東的交通問題跟花蓮一樣,只是南邊的延續,只要花蓮的問題解決了,臺東就沒有什麼重大交通問題。

但這其實是嚴重的誤解。臺東往北的交通問題癥結正是交通工具太少,只有飛機和鐵路,每種交通工具又資源有限,使得臺東民眾必須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才能獲得移動的權利。這30年來臺東的對外交通雖然相當幅度的改善,與西部的交通卻存在嚴重的不對稱失衡,讓人失去信心。

臺東還在饒穎奇長年擔任立委的年代,便喊著臺東要趕上西部交通。過了近30年,只有花東鐵路電氣化真正實現,但因為鐵路沒有雙軌化,臺東到臺北的班次只有花蓮的一半,這些班次又必須跟花蓮搶位子,以及觀光客瓜分的情況。

臺東的班機在1980到9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當國內房地產建設蓬勃發展時,在營造工作的臺東居民十分盛行週末定期搭機返鄉,也曾有到臺北與臺中的航線。但隨著產業景氣未好轉,國內航空業蕭條沒落,至今僅剩到臺北7航班的規模。

當宜蘭與花蓮的公路交通因北宜高速公路及蘇花改通車而改善時,臺東民眾卻連可搭乘的公車都明顯不足。臺東北上交通的需求未因東部交通改善的資源投注而解決,於是當臺東的主要道路無論是前幾年遊覽車隊一輛輛進出,還是近兩年常見環島的重型機車隊與跑車奔馳,臺東民眾要搭乘客運沿東岸到臺北卻仍是奢望,這多少顯示一種城鄉差距的既視感。

臺東往北的交通問題癥結正是交通工具太少,只有飛機和鐵路,每種交通工具又資源有限,使得臺東民眾必須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才能獲得移動的權利。這30年來臺東的對外交通雖然相當幅度的改善,與西部的交通卻存在嚴重的不對稱失衡,讓人失去信心。圖片來源:billy1125@維基共享資源 (CC BY 2.0)

不平等下的空白藍圖

但現實嚴酷的交通條件外,核心的問題是臺東人的交通發言權被這國家高度忽視,以至於連交通發展的想像都不存在。

在臺東,如果要問優先解決的政治民生問題,答案絕對是「火車票買不到」。火車票難買,於是各級民意代表就是忙於處理弄到車票,或要臺鐵改善買票機制。但10年下來面對國內外自由行觀光客不斷增加,火車班次難以增加,車票只會越來越難買的現實,整體交通政策卻沒有提出對應的機制。

過去百年,因交通運輸死在路上的臺東人不計其數,當西部進步到高鐵可一日往返的今天,臺東人的交通藍圖仍是一片茫然。提高鐵或海運會被西部人嘲笑,發展既有的鐵路或航空只會被「人口交通流量不足」打回票,道路局部改善為觀光客鋪路,但連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公車接駁也困難重重。

於是,「交通是臺東人的痛」這句話,仍像陰影一樣,纏繞在臺東人的心中,只能在事故死傷後繼續沉默地搭著普悠瑪號。

作者為臺北念書完就回家上班的臺東人,每次搭火車去臺北出差都蠻感嘆各種極度不便和西部人怪誕的東部理解。

留言評論
思想坦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