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外交挑戰2032政治產經財金 台灣國防航太產業的挑戰與創新 羅正方 2022 年 6 月 3 日 羅正方 2022 年 6 月 3 日 國防航太是蔡政府產業創新的核心軸向 蔡英文總統自2016年第一任的任期以來,即開啟了台灣史上第一位女性三軍統帥的新局,六年以來為了因應日益險峻的外部威脅,同時也必須在軍事革新上,為台灣奠定長遠生存發展所賴的新戰略與新思維。因此,… 2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政治淨零轉型產經財金能源轉型 綠能光電進入農漁牧,科技介入田間管理 姚量議 2022 年 5 月 13 日 姚量議 2022 年 5 月 13 日 2032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32年, 203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滿30年, 2032年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行了23年。 2032年,台灣的農村會是什麼樣的風景?農業生產將發生什麼變化?綠能會怎麼影響農村景觀?而創業立…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政治法律 先檢討十年前,再想十年後的司法改革 錢建榮 2022 年 4 月 29 日 錢建榮 2022 年 4 月 29 日 司法改革是長期工程,十年後2032年的司法前景會是如何,很難預測,不過倒是可以藉由回顧十年前2012的司改大事,對照如今的司法進展,看看司改工程非十年難有成的實證。 「保密分案」傳統一直沒被揪出 改革要對症下藥,剛好十年前201…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教育歷史 十年後的歷史課如何上 黃惠貞 2022 年 4 月 1 日 黃惠貞 2022 年 4 月 1 日 傳統上,中國的天朝心態總認為異邦人士來華是孺慕中華文化,所以對於外人願意學習漢語、漢字喜不自勝,卻不喜歡自己人自甘「落番」,去學習化外蠻夷鴃舌的外語。清末自強運動,為了利用西方的船堅炮利,增設了學習英文、法文的廣方言館、同文館,…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政治 台灣國土規劃的關鍵課題:行政區域劃分的再思考 王義川 2022 年 3 月 25 日 王義川 2022 年 3 月 25 日 在全球競爭的脈絡下,城市競爭力(都會區的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當城市規模太小,人口規模太小,不利於城市的競爭力。當國家下放權力,城市有民主創新的氛圍,有行政效率與好的行政服務,有好的基礎設施,充足的人力資源,城市才有更好的…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挑戰2032烏俄風雲 資通安全發展趨勢下的風險與作為 蔡其達 2022 年 3 月 18 日 蔡其達 2022 年 3 月 18 日 俄羅斯總統普丁2月21日發表了長達近一個小時的電視演說,透露了他重回舊蘇聯輝煌、重建歐洲乃至全球權力版圖的雄心。2月24日清晨基輔遭遇俄國空襲,烏俄戰爭正式打響! 現代戰爭的第一線──資訊戰 烏俄戰爭是一場「混合戰」,資訊戰在正…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政治社會 未來十年的人口健康問題:勞動與職場健康面向 鄭雅文 2022 年 3 月 11 日 鄭雅文 2022 年 3 月 11 日 世事瞬息萬變,歷史的發展像是驚濤駭浪之中前行的船舶,要預測未來十年的人口健康發展並非易事。試問,誰料得到在2019年年底竟然爆發一場席捲全球的COVID-19世紀大疫,在短短兩年已奪走全球近六百萬人口。誰又能預測病毒的變異演化,…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國防外交國際挑戰2032政治淨零轉型烏俄風雲產經財金 加速能源轉型,打造2032安全臺灣 趙家緯 2022 年 3 月 4 日 趙家緯 2022 年 3 月 4 日 展望2032年的臺灣,在未來十年間仍將糾葛於多重的地緣政治因素之下。但隨著美國與日本將氣候變遷議題置入國家安全議程之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彰顯的油氣大國可藉此將能源出口武器化的情勢,則思考如何確保臺灣國家安全議題之時,不可忽略…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政治 未來十年台灣的全球衛生參與策略 林世嘉 2022 年 2 月 18 日 林世嘉 2022 年 2 月 18 日 COVID-19大流行毋寧是對人類健康福祉的一次巨大衝擊,根據聯合國報告,永續發展目標三「健康福祉」(SDG 3)下的各項指標,如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生育健康、物質濫用、強化各國衛生體系能力等等,大多因為疫情而被延緩甚至是扭轉倒退… 0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挑戰2032產經財金 十年後的金融──兼談元宇宙金融的虛相與實相 陳錦稷 2022 年 2 月 11 日 陳錦稷 2022 年 2 月 11 日 未來十年,因金融科技的發展,須重新檢討金融存在的核心價值,迅速因應金融體系的不健全發展,才能避免代價更大的金融危機。在金融服務需求轉變下,讓金融體系發揮調節資金盈虛的本質,才能促進金融服務多元發展,使金融與實體經濟持續相輔相成。… 1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