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Voicettank
  • 首頁
  • 挑戰2032
  • 淨零轉型
  • 烏俄風雲
  • 國際
  • 外交
  • 政治
  • 社會
  • 歷史
  • 運動
  • 書摘書評
  • 專欄作家
  • 歡迎投稿
Uncategorized

拜登是真心話還是口誤?──台灣人如何解讀...

李昱孝、陳方隅 2022 年 5 月 27 日

2022年了,我們還要忍受囂張的民意代表...

孟買春秋 2022 年 5 月 27 日

【書摘】《漢文與東亞世界》

衛城出版 2022 年 5 月 27 日
政治社會防疫專區

防疫這個舞台

黎時潮 2022 年 5 月 26 日

【書摘】《黑潮》

時報出版 2022 年 5 月 26 日

美軍護台的民意基礎

王宏恩 2022 年 5 月 26 日
Contrarian國防外交國際專欄作家政治產經財金

拜登亞洲行揭密新經濟戰略,但也出現新的問...

賴怡忠 2022 年 5 月 25 日

統派與大中華國家恐怖主義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從促轉會平反邱煌生案重省「解嚴」的意義

陳昱齊 2022 年 5 月 24 日
專欄作家書摘書評譬諸一嶼

愛是一種近乎幻想的真理:韓炳哲《愛欲之死...

蕭育和 2022 年 5 月 24 日

從俄烏戰爭觀察「核冷漠」與「核學習」的危...

賴顗任 2022 年 5 月 23 日

暴力行爲必須譴責不容寬恕──反省南加州教...

李弘祺 2022 年 5 月 23 日

最新文章

  • Uncategorized

    拜登是真心話還是口誤?──台灣人如何解讀美國對台的「戰略模糊」

    李昱孝、陳方隅 2022 年 5 月 27 日
    李昱孝、陳方隅 2022 年 5 月 27 日

    美國總統拜登於5月23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高峰會,會後記者會上拜登被問到「如果台灣遭受到任何攻擊,你是否會願意軍事介入保護台灣?」他的回答是「是的,這是我們做出的承諾。」這引起了各國媒體的爭相報導,美國有許多電視台開始討論起…

  • 專欄作家左岸觀點政治社會

    2022年了,我們還要忍受囂張的民意代表?

    孟買春秋 2022 年 5 月 27 日
    孟買春秋 2022 年 5 月 27 日

    我大三那年台灣解除戒嚴,當時還有國民大會,成員有許多要人攙扶甚至掛著尿袋點滴,去陽明山中山樓開會領錢無需做事的那種國大代表。 台灣曾經有過萬年民代 我不認識他們,但我知道他們在各方面都是很有勢力很有辦法的,我懂事以來的學生時期都…

  • 書摘書評

    【書摘】《漢文與東亞世界》

    衛城出版 2022 年 5 月 27 日
    衛城出版 2022 年 5 月 27 日

    梁啟超訪問臺灣 一九一一年三月,梁啟超應林獻堂的邀請,由日本橫濱搭船訪問臺灣。林獻堂素為仰慕梁啟超,之前已讀過他的很多著作,一九○七年去日本旅行時,特意去橫濱訪問梁啟超,梁啟超剛好不在,後來在奈良的旅館巧遇,就向他請教臺灣自治的…

  • 政治社會防疫專區

    防疫這個舞台

    黎時潮 2022 年 5 月 26 日
    黎時潮 2022 年 5 月 26 日

    在台灣,只要牽扯到媒體,事情一定會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比如說,騙局揭穿前,台灣某家媒體每天必然引用報導印度騙童阿南德,只因這騙徒屢屢預言台灣會發生大災難;多數台灣人無法理解這家媒體的心態,他們是多希望台灣倒楣啊?或者說,這就是他…

  • 書摘書評

    【書摘】《黑潮》

    時報出版 2022 年 5 月 26 日
    時報出版 2022 年 5 月 26 日

    第十三章 該隱與亞伯 伊拉克,二○○三年至二○○六年 我不孤單:許多我家鄉的孩子帶著他們的苦難逃到了伊朗。在他們的逃亡中,他們是我的家人,在失去中,我們都是兄弟。我是巴格達的兒子,無論你在何時遇見我,我是巴格達的兒子,無論你在哪…

  • 國防外交國際專欄作家政治數字與政治

    美軍護台的民意基礎

    王宏恩 2022 年 5 月 26 日
    王宏恩 2022 年 5 月 26 日

    美國總統拜登在亞洲之旅時,說出對派出武力(force)保衛台灣有承諾(commitment),此番言論又激起千層浪。雖然白宮隨後說出美國政策並沒有改變,但本來美國政策也沒有「策略模糊」四個字,僅有說美國必須要在現狀改變時做出回應…

  • Contrarian國防外交國際專欄作家政治產經財金

    拜登亞洲行揭密新經濟戰略,但也出現新的問題

    賴怡忠 2022 年 5 月 25 日
    賴怡忠 2022 年 5 月 25 日

    美國在五月可是印太政策月,先是國務卿布林肯預計要在五月五日發表對中政策演說,但因布林肯本人染疫而暫告延後。接著是美國邀請東協國家在華府舉行與美國的特別峰會,之後拜登總統啟程前往韓國與日本,展開他上任後第一次的亞洲實體出訪,並在東…

  • 國際專欄作家建國路上政治社會

    統派與大中華國家恐怖主義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本月十五日美國南加州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生令人震驚與悲傷的槍擊事件,造成台裔人士一死五傷。鄭達志醫師犧牲生命阻擋兇手周文偉,其他信眾得以趁機反擊並制伏兇手,將原先兇手預謀的大規模殺人事件的死傷降到最低。 根據美國媒體CNBC …

  • 人權政治法律社會

    從促轉會平反邱煌生案重省「解嚴」的意義

    陳昱齊 2022 年 5 月 24 日
    陳昱齊 2022 年 5 月 24 日

    1987年的解嚴一直被認為是台灣自由化之路上的一個關鍵時刻,而宣布解嚴決定的蔣經國,也因此被許多人捧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在促轉會準備走入歷史之際,陸續公佈了幾號平復司法不法的案件,其中的520農民運動邱煌生案,既非戒嚴時期案…

  • 專欄作家書摘書評譬諸一嶼

    愛是一種近乎幻想的真理:韓炳哲《愛欲之死》與那像極了愛情的政治

    蕭育和 2022 年 5 月 24 日
    蕭育和 2022 年 5 月 24 日

    幾乎所有絮絮叨叨愛情的作品都有一個類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結構,先是承認愛情那體面的美好,就像世間一切善好的物事,誰不喜歡愛情?這個環節難免說教,在柏拉圖的〈會飲〉中,第一個發言的斐德羅(Phaedrus)一上場就主張沒有什麼比年少…

  • 1
  • 2
  • 3
  • ...
  • 311

國際

美軍護台的民意基礎

王宏恩 2022 年 5 月 26 日

美國總統拜登在亞洲之旅時,說出對派出武力(force)保衛台灣有承諾(commitment),此番言論又激起千層浪。雖然白宮隨後說出美國政策並沒有改變,但本來美國政策也沒有「策略模糊」四個字,僅有說美國必須要在現狀改變時做出回應…

王宏恩 2022 年 5 月 26 日

拜登亞洲行揭密新經濟戰略,但也出現新的問題

賴怡忠 2022 年 5 月 25 日
賴怡忠 2022 年 5 月 25 日

統派與大中華國家恐怖主義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從俄烏戰爭觀察「核冷漠」與「核學習」的危險

賴顗任 2022 年 5 月 23 日
賴顗任 2022 年 5 月 23 日

暴力行爲必須譴責不容寬恕──反省南加州教會慘案

李弘祺 2022 年 5 月 23 日
李弘祺 2022 年 5 月 23 日
更多

社會

2022年了,我們還要忍受囂張的民意代表?

孟買春秋 2022 年 5 月 27 日

我大三那年台灣解除戒嚴,當時還有國民大會,成員有許多要人攙扶甚至掛著尿袋點滴,去陽明山中山樓開會領錢無需做事的那種國大代表。 台灣曾經有過萬年民代 我不認識他們,但我知道他們在各方面都是很有勢力很有辦法的,我懂事以來的學生時期都…

孟買春秋 2022 年 5 月 27 日

防疫這個舞台

黎時潮 2022 年 5 月 26 日
黎時潮 2022 年 5 月 26 日

統派與大中華國家恐怖主義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黃涵榆 2022 年 5 月 25 日

從促轉會平反邱煌生案重省「解嚴」的意義

陳昱齊 2022 年 5 月 24 日
陳昱齊 2022 年 5 月 24 日

暴力行爲必須譴責不容寬恕──反省南加州教會慘案

李弘祺 2022 年 5 月 23 日
李弘祺 2022 年 5 月 23 日
更多

熱門文章

  • 1

    那些「文盲以上菁英未滿」的百靈果們

    2021 年 7 月 15 日
  • 2

    徐熙媛們離鐵籠鐵鏈有多遠

    2022 年 3 月 22 日
  • 3

    台灣反對陣營是酒吧裡談政治的人嗎?

    2021 年 6 月 18 日
  • 4

    臺灣人這麼拼為什麼窮?──《茶金歲月》無愧鬥魂

    2021 年 11 月 30 日
  • 5

    疫情中從海外看台灣

    2021 年 9 月 24 日

思想坦克的 Facebook 粉絲團!

思想坦克的 Facebook 粉絲團!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台灣智庫

  • 首頁
  • 挑戰2032
  • 淨零轉型
  • 烏俄風雲
  • 國際
  • 外交
  • 政治
  • 社會
  • 歷史
  • 運動
  • 書摘書評
  • 專欄作家
  • 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