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立委補選,韓流退燒中

張博洋
106 人閱讀

在韓流的狂襲下,民進黨保住鐵票區,新北三重與台南二選區的勝選,讓民進黨止血、喘了一口氣。圖片來源:華視新聞Youtube

自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後,民進黨能否守住2020年的中央執政權,便成為當前政壇最大的焦點。在這個過程中,兩次立委補選,就成為觀察「韓流」興起之後,藍綠氣勢消長的階段性觀察指標。今年一月底,台北士林大同由民進黨何志偉,於藍綠白三方混戰中勝出;台中北屯則較無意外地由國民黨沈智慧取得,雖說是一比一平手,但對於氣勢跌至谷底的民進黨,能夠初步穩住陣腳,就可算是勝仗。

第二階段,則有四席立委補選。關鍵在於新北、台南與彰化三席的狀況。在選舉過程中,國民黨陣營紛紛召喚韓流牌,無論是韓國瑜本人,乃至於李佳芬、韓冰等家屬牌,此外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都是熱門助選人選;反倒是傳統的國民黨太陽,例如朱立倫、馬英九、吳敦義等,引起的關注與討論不如預期。另一方面,民進黨則是全黨上下精銳盡出,其中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的「一口氣」說,特別引人注目;至於柯文哲能否扮演影響選情的角色,也可視為是否參選2020總統的判準。因此這三席對立院政黨結構沒有影響力的補選,其實是2020總統大選的觀察焦點。

首先是新北的部分,國民黨鄭世維以年輕、「新北賣菜郎」等向韓國瑜靠攏的策略,成功拉抬知名度,營造選舉氣勢;民進黨余天則是發揮演藝圈老大哥的形象,以及在2008年為民進黨守住台北縣唯二立委的戰功,可說是老驥伏櫪,拼此一役。新北三重區是綠營優勢選區,因高志鵬極為爭議的貪污案定讞入獄,對低迷的民進黨士氣,雖有激發基本盤的效果,卻也讓國民黨能夠操作並吸引游移選民。最後余天勝出,比例與新北市長選舉結果(侯友宜九萬九,蘇貞昌十萬)相比,其實反而是有所成長的,也讓選前韓冰所造成的暴動場景,成為黃粱一夢。

台南的部分,麻豆和佳里原本是民進黨極為優勢的選區,但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市長得票大流失,加上這一次提名過程中,家族在地方有堅強實力的陳筱諭脫黨參選,讓綠營優勢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國民黨謝龍介擁有全國性知名度,在補選過程中雖有空降爭議,但透過複製「韓國瑜打法」,由特定媒體集中宣傳,並且藉著地利之便,意圖將韓流蔓延到台南。因此民進黨的郭國文面臨到雙方的夾殺,民調一度被拉開到誤差範圍之外。在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幾乎是每日陪同輔選的衝刺下,加上前總統陳水扁在最後一刻表態支持郭國文,使得綠營支持者幾乎盡數歸隊,縱使柯文哲表態支持陳筱諭,也無法扮演攔路虎的角色,遭到邊緣化。

郭國文本次面臨到的苦戰,不只是謝龍介的韓國瑜打法,更關鍵的因素,或許是民進黨在台南長期執政,所醞釀出的派系爭執。陳筱諭在初期的聲勢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反對民進黨在當地的主流派系力量集結而成,這一點也可以從賴清德、黃偉哲對於郭國文輔選的力度上明顯有別,得到證明。

從柯文哲的角度來說,陳筱諭的懸殊敗選,無疑是個比候選人本身還要嚴重的打擊。繼今年一月底,正牌柯家軍的陳思宇落敗之後,連續兩次的敗選,可說是不管是直營店還是加盟店,柯文哲對於綠營選民的吸引力,已經急劇下降。對於2020的總統大選,柯文哲若堅持參選,恐怕會在陳思宇、陳筱諭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彰化的部分,民進黨黃振彥曾在2012年的鹿港鎮長補選中,創下超過七成的得票率當選,鎮長任內的建樹也十分可觀,包括鹿港歷史文化風景區、污水下水道整治,讓鹿港在2018年獲得臺灣城鎮品牌獎的銀牌獎,基層實力雄厚;國民黨的柯呈枋,則是典型的寒門苦讀出身,仕途中曾獲得陳定南的賞識,創下三十一歲就任科長的全國最年輕紀錄。這一次的選舉,由於是現任縣長王惠美辭職後的選區,以及另一個票倉和美鎮,都是國民黨佔有優勢,因此儘管柯呈枋爆出假辭官參選、吃碗內看碗外的爭議,以及王惠美阻擋離岸風電發展與放棄台灣燈會等事件,最終並未影響柯呈枋的勝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黃振彥的得票數四萬二,與柯呈枋的得票數四萬八,相較2016的立委選舉,在比例上民進黨其實是有成長的,稱之為雖敗猶榮,並不為過。

金門無疑也令人感到意外,由於民進黨在此處一向弱勢,一般評估都將由國民黨候選人順利勝出。但最後卻是由無黨籍的陳玉珍獲勝,這是否代表著當地選民在反應對於國民黨近期路線的不滿,值得觀察。

總而言之,這一次補選的結果,對立法院的政黨結構並無影響,但對民進黨來說,這一口氣至少是守住了、可以稍微喘一下;然而對國民黨而言,韓流已經證明沒有所謂的外溢效應,甚至是有明顯衰退的跡象,再加上金門的敗選,要負起最大責任的,自然非黨主席吳敦義莫屬,是否要負起責任宣布辭職,想必會影響到國民黨對總統候選人的競爭及佈局。明年的總統選舉,局勢相較於2018年地方選舉之後的狀況,顯然已經更加撲朔迷離許多。

作者本身是個工科人,誤打誤撞走進政治的領域後就回不去了,曾經擔任過基進黨的中執委,現為電台主持人。

留言評論
張博洋
Latest posts by 張博洋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