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情結」未完

陳芳明
355 人閱讀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李登輝前總統的去世,是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他為台灣開啟了民主時代,讓後來的世代不再過恐懼的生活,也讓島上住民可以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台灣總統不再姓蔣之後,民主時代從此展開,最關鍵的人物就是李登輝。遠在一九九○年代,台灣處於最混亂的時期。蔣家已經沒落,國民黨正在內鬥,民進黨還未獲得合法地位。國民黨內的守舊派,卻進行內鬥,終於分裂出去組成「新黨」。在那段危疑階段,李總統以他的智慧,使台灣度過難關。

朝野兩黨的輪替,從那時便已經奠下基礎。這是最健康的民主體制,使台灣永遠脫離威權時代,也使總統直選變成民主生活的一部分。李登輝不是一天造成的,他在最保守、最威權的政治生態裡成長,卻一直保持活潑的思考。他的整個思想內容,既不是日本的軍國思想,也不是中國的黨國思想,而是以台灣島上的住民為主體。他是農業專家,知道一切作物有其各自的生態。他在思考台灣命運時,也特別考慮到海島的生態與歷史。

他被美國《新聞週刊》尊稱為「民主先生」,絕對不是偶然的。在漢人社會,或東亞國家,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似乎沒有西方民主的土壤。李總統一方面受日本教育,一方面也留學美國,他對東西雙方的歷史背景非常熟悉。對於台灣人追求民主的性格更是瞭若指掌。他突破蔣家格局,也回應「野百合學運」的要求,終於在一九九○年召開前所未有的「國是會議」。這種朝野的公開對話,是台灣前所未有的先例,從此使兩黨政治確立下來。

身為國民黨主席,他從來不只是考慮黨的利益,而是以台灣全民、台灣歷史做為他施政的前提。他的施政節奏循序漸進,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寧靜革命。如果沒有李登輝的開創,就沒有後來的政黨輪替,也沒有後來蔡英文實施的公民投票。我在一九九一年出版一冊《李登輝情結》,當時是以負面的角度看待民進黨,現在重新解讀時,才真正理解了李登輝的真實想法。他終結了國民黨的宮廷政治,也開啟了後來公民社會的釀造。

開放總統直選,其實是在凝聚台灣的全民意志。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誕生,必須由社會的每一位公民來認可。經過兩黨或多黨的角逐,終於產生一位真正的領袖,在中國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制度。畢竟在儒家影響的傳統社會,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即使號稱已經解放的中國,到今天仍然受到獨裁專制的操弄。即使是最早西化的日本,在民主法治的實踐中,仍然供奉一位天皇。受到日本統治的台灣,也是華人社會裡最早嚐到投票的滋味。

李總統並不因為總統直選而滿足,又在一九九六年召開國家發展會議。他的民主藍圖在會議中全面敞開,終於成功地使「省虛級化」,也使公營事業民營化。他從來沒有公開主張台灣獨立,省虛級化之後,台灣就完整擁有以台灣為格局的主權獨立國家。在那次會議中,也廢除所有公營事業,使國民黨的黨國不分,終於也壽終正寢。那種氣魄、那種遠見,從來不曾在蔣家時期出現過。他的這些施政,其實是在斷絕國民黨的資源。這些改革,比起寧靜革命還要寧靜。

一九九○年同時成立的「國統會」,李總統公開表示,他將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邀請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台。雙方國家元首互訪,其實就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最初「兩國論」的開端,也是強烈暗示台灣主權獨立的更進一步表述。他的施政方向,完全符合中華民國的合法格局,卻隱隱中置入他個人的思考與意志。這是一種寧靜的變革,也是不動聲色的轉移。沒有過人的智慧與過人的意志,就不可能臻於如此境界。國民黨那麼龐大,卻在濳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迴旋。

如果國民黨內部沒有裂解,台灣真正的民主絕對不會那麼快實現。李登輝成立「國統會」,主要是為了安撫黨內的保守派。李煥與王昇的內鬥,反而使李登輝有可乘之機。為了對抗李登輝,李煥王昇終於結盟。這種瞬息萬變的政治生態,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應付。李總統知道他自己的歷史使命,更知道國民黨內部的權力爭奪。當年他任命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主要是為了對抗李煥集團。這是險招,卻相當成功。不僅分裂了郝李結盟,也使李登輝鞏固了自己的位子。

同樣在一九九○年五月,國民黨立委丁守中訪問北京歸來,轉達北京邀請李登輝訪問中國之意。中共願意與國民黨進行「黨對黨」的對談。李登輝立刻婉拒,強調必須是「政府對政府」的對談。他說,北京一直把台灣視為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誠意。這是他對台灣國家定位的堅持,完全不會落入北京的圈套。那年五月二十日就職時,他更清楚提出雙方談判的三條件:「中國必須推行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放棄在台灣海峽使用武力,不阻撓台灣的對外關係」。這種明確的立場,等於拒絕了中國的邀請。

李登輝的立場,郝柏村也全力支持,進一步解釋說:「上海公報後,就形成一國兩府的情況」。郝柏村的支持李登輝,使整個政局穩定下來。在那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依法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這是一次重要的歷史跨越,也是身為國民黨員的漂亮轉身。今天在李總統走後,重新回顧他生前為台灣所做的努力,相較於後來的陳水扁與馬英九,他的格局遠遠超高後來的繼承者。這樣肯定他,似乎也脫離不了「李登輝情結」的餘緒。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的政黨輪替與公民社會,都是從他任內正式出發。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留言評論
陳芳明
Latest posts by 陳芳明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