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兩國,不同的大創商場風情

陳慶德
114 人閱讀

台灣民眾普遍對日製產品頗具信心,日常生活也經常接觸到日製商品,儘管有些商品產地並非是日本,但只要在包裝上印上日文字,往往會讓人耳目一新,「高貴」不少,不管是日本商品品質有保證,抑或台灣人普遍的「好日情結」,台灣人對於日本製商品接受度極高。如同許多人所愛逛的大創(だいそう)百貨商場,就是一例。

大創百貨商場於1977年12月在日本成立,從最先是便宜的百(日)元商品店,後來轉型成高質量、多樣化與獨特性店家進軍海外,如同2001年8月台灣首間大創商場成立,大多產品打著均一價39元,吸引廣大消費者上門光顧選購,順利打開台灣消費市場,目前台灣國內大創商場,含電商約有60間以上,年營業額也已經突破30億新台幣,營運收入可觀。

在地化的韓國大創,大多數的日常生活用品仍是1000韓幣(折合新台幣約28元)外,商場內也多了許多特具韓國風的商品設計。圖片來源:韓國大創臉書

然而,台灣的大創百貨商場近幾年,鬧出了不少風波—諸如主打大多商品均一價39元的銷售策略,於2017年8月大量商品項漲價到49元,讓許多消費者大感漲幅太大吃不消;但最令消費者擔心的是產品品質疑慮,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核電廠事故後,台灣政府當局曾禁止福島、茨城、櫪木、 群馬,與千葉等五縣的食品進口到台灣,但2015年有關單位卻查出,大創商場假造中文標籤遮蓋產品原產地,企圖偷渡13項產品,計約13259件,共達1113公斤的核災縣市食品來台。好險當時邊境檢驗人員及時查禁,產品並未流入市面商場內,同時,經濟部國貿局也針對大創此重大疏忽,處分禁止輸入貨品來台6個月,並處以300萬罰鍰,事後大創也承認公司管理階層有擅自竄改文件,好換取進口許可證之舉。

然而,最近幾個月來,時代力量黃國昌立委幾次質詢,質疑當時經濟部雖然禁止大創商場進口期間之處分,仍持續發放專案出入境許可證,「疑似」變相實質放行,涉及2067.7公噸、319個貨櫃產品來台,質詢砲火十分猛烈。根據最新結果,經濟部裁定罰大創商場4164萬元罰緩,並廢止出入境許可證。當然,從黃國昌立委近幾次強力質詢,看到大創事件牽連出許多政治力介入,甚至關說疑雲,台灣大創事件也順勢登上韓國新聞版面。

讓我好奇的是,台灣大創是否屬於「個案」呢?的確是個不正常「個案」。

若以鄰近的韓國為例,日本大創商場來到台灣與韓國年份時間相近,約只差了一個月左右,分別是2001年8月,日本大創在台灣成立首家商場後,不到一個月,9月份,則是樂天集團合資,於韓國首爾成立首家商場,然而,卻在2011年左右,韓國因獨島主權爭議,漸漸與當初接受日方投資的大創漸行漸遠,最終於2014年與日本大創分道揚鑣,韓式大創商場不再出售與日本大創相同商品外,店面商標也做了大幅改變,在地化經營韓國大創商場,於2015年6月,韓國大創分店數量也已經突破1000家,目前店家仍持續成長。

這20幾年來,比起「台日友好」台灣,再度轉型在地化的韓國大創,竟然經營得有聲有色,除了目前當地商場內產品價格,仍維持到500─5000韓幣(折合新台幣約15─145元不等),大多數的日常生活用品仍是1000韓幣(折合新台幣約28元)外,商場內也多了許多特具韓國風的商品設計,例如首爾塔的文件夾、穿著傳統韓服國王的鑰匙圈等,讓我前去首爾考察時,也不免逛逛獨具韓風、平價的韓式大創。再者,在地化成功的韓式大創商場,也受到韓國當地人熱愛,於2017年6月於首爾明洞還開起一間8層樓的超大旗艦店,成為了許多當地消費者與國外遊客的朝聖之地。

近日在台灣引起的日本大創商場偽造文書、試圖闖關進口核災縣市的食品,與許許多多未明的政治力介入事件,相形之下,2011年漸漸在地化經營,以及2014年後正式與日本大創分道揚鑣的一千家店面以上的韓式大創商場架上少見。反倒是這次的台灣大創「個案」於2018年5月24日登上諸如《京仁日報》(경인일보)等許多媒體平面報導,無疑重創日本大創的品牌形象。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若是台灣以「台日友好」為由,或「好日情結」極高的喜好度心態接受這樣不正常的「個案」日本產品,是否值得我們深思?還要消費者繼續支持讓人感到疑慮的賣場呢?

作者是南韓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博士候選人,主攻「現象學」。著有《再寫韓國—台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等書。目前為港台【關鍵評論網】、【明報・世紀】專欄作家。

留言評論
陳慶德
Latest posts by 陳慶德 (see all)